《心理月刊》:记得以前你写过一篇文章《我是谁》,你说15岁之前算一辈子,后面每5年算一辈子。我们在2008年第一次采访你,现在算下来正好5年,也算是“一辈子”。在你的这个“一辈子”,你的变化是什么?
徐静蕾:最大的变化是,我觉得比以前更高兴了。’08年那一年我心情不太好,因为’07年我奶奶去世了,那之后,我就去纽约呆了两个月,就是休假。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几乎每一年都要休息两到三个月,就是纯休息,什么都不做。我觉得,我慢慢地就把自己生活的平衡弄得更好了,休假就是休假,工作就是工作,一个事完了之后就归零。
我们想邀请你花很短的时间给自己写一个人生的传记,5章,列5个小标题就行。
直接就说吧:第一章是悲惨的童年;第二章是倒霉的青春期;第三章是稀里糊涂的大学生活;第四章是拧巴地开始工作;第五章是特别高兴的现在。
还需要再在每两章之间再加一个章节。
第一是终于不会再回来了;第二是终于也不再回来了;第三是遇到了很重要的人;第四是庆幸。
接下来要去掉一个你觉得不太重要的章节。
拧巴地开始工作。
谢谢老徐!这是我们从叙事治疗里学的一个很有趣的个人练习。你划掉了“拧巴地开始工作”,为什么?
因为在我人生当中工作一向不重要。
啊,这个挺令人意外的。对你来说,“拧巴”这个词具体是什么意思?
就是因为上了电影学院,但实际上我不是表演型人格,实际上不太适合当演员,所以我的工作就扭扭捏捏的,然后拍了点戏又不太想拍,每年只拍一两个戏就不干了,然后我就不知道干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