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肇 作为辽足铁杆球迷,老肇亲历过当年辽足十连冠,登上亚俱杯冠军的辉煌,所以老肇感觉自己很幸福。为了让这份幸福延续,老肇决定培养自己唯一的儿子去踢球。1985年1月份的一天,沈阳的一家报社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辽宁足球队为了培养后备力量,将开设小班……”短短的几百字,将老肇几十年那颗热爱足球的心一下子抓了出来:送孩子过去比划比划!第二天,骑着二八自行车,顶着北风,肇新生载着当时仅仅5岁半的肇俊哲,第一次走进了省体委大院。当年肇俊哲进了体校的儿童班和后来的少年队,这个家庭在近15年的漫长时间里,将儿子聚焦成了“供养”的中心。这是笔很大的开销,使本来就贫寒的全家时常陷入绝境。老肇在铸造厂的工作本来比较轻松,但儿子进体校后,每天要接送不说,花费也突然大了,怎么办?铸造车间倒铁水的工作最重最累,没人愿意去,但补助较高,又可以早些下班基于上述两点,正好是老肇需要的。妻子开始说啥也不同意,怕他的身体顶不住,但他说:“为了孩子,只有这条路啦。豁上吧!”天天站在一千三四百度的铁水前,烤得他眉毛和胡须都变了形,两臂痛得直抖直咬牙,但他只能坚持。下班后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拼命喝水,然后挣扎起来,去体校接儿子。为了咬牙把儿子供出去,肇俊哲的妈妈和老肇商议后,毅然辞职,在工人街的农贸市场上租了个摊位,卖起了水产品。从大连来的运水产品的火车夜里到沈阳,妈妈每次要在夜里两点,顶风冒雪蹬着三轮车去车站上货。东北的冬天冷到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妈妈从冰里给人拣鱼虾,手冻成了“胡萝卜”,晚上热水一烫流着血水…… 肇俊哲真的挣了大钱了。给姐姐买了金项链,给妈妈买了衣服,给爸爸从美国买了上等皮衣,那间住了20年的15平方米的小屋,也该下岗了,进入一线队后,小肇赚到的第一桶金,就是给全家买了宽敞的新房。即便老肇全家搬到于洪区的新家时,他依然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当时小肇还有点不理解,因为这个新家属于沈阳市郊区,小肇不解地问老肇,“爸,我们现在也能买得起房子,但这太远了,你咋不去新民买房呢。”老肇的一句话就让肇俊哲无语了,“你还有后半生啊,不能铺张浪费。”过惯了穷日子的老肇总是容易满足。肇俊哲后来说:“是,今天我们是有钱了,但我明白,钱对于年轻人往往并不都是好事。想起父亲和全家为了我踢球所付出的一切,我无法不落泪和警醒。” 贫困的成长经历,肇俊哲很清楚家庭对他意味着什么。因此他从小对父亲言听计从,即便成了名也不敢有半点违抗。2000年肇俊哲21岁时,已是辽宁队的绝对主力,精湛的球技、谦逊的作风和顽强的品质赢得了无数球迷的喜爱。球队里比他小很多的队友都在谈恋爱,唯独肇俊哲是“孤家寡人”一个。他不敢谈恋爱,因为爸爸说过:“你不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杯,就不许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