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农业部名义在一家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上刊登了一系列所谓转基因安全事件的“澄清”官方观点,公众发现主要立论都是引用生产转基因种子的美国孟山都和杜邦公司的“官方”材料说词,有网友据此认为这是很不负责任、不严谨的买瓜人听信卖瓜王婆的“自卖自夸”,是一种不从国家主粮安全性监管战略立场出发,而是充当美国生物集团的说客,是违反国家生物国防战略立场的行为。
更让人觉得这次“转基因科普”行为的主要说词,都是有些过时的老调,它只不过是照抄农业部网站“转基因权威关注”的材料。就在这个“重大关注”中,至今还有“山西省农业厅对《山西、吉林动物异常现象调查》一文所反映情况的调查说明”。这个调查说明与引用美国孟山都、杜邦材料一样,其中也充满了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本文就此为题进行一次剖析,看一下农业部一直想让中国百姓放心吃转基因主粮,但其安全宣传所谓的“转基因权威关注”,是怎样令人无法相信,不靠谱的。
一、如此“间隔一天”和“四个月”调查
首先,来自新华社主办的《国际先驱导报》提到“老鼠不见了”的报道是基于2010年5月、7月记者在山西、吉林两地的采访调查,用方舟子的话说,是“经过四个月的调查”,“只是采访了几个农民,听了他们的说法”。
记者调查花的时间是“四个月”,记者的调查文章是9月19日发布的,《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文章见报第三天的2010年9月21日,山西省农业厅便神速地发布了一份公开“调查说明”,中间仅仅隔了一天。记者“四个月”的调查与山西省农业厅“间隔一天”的调查相比,公众会问一个很肤浅的问题: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同山西省农业厅各执一词,到底哪一个调查认真?哪个不认真?哪个可信?哪个不可信?谁敢说山西“间隔一天”的调查不是应付?不是草率?“转基因权威关注”的负责人及方舟子识不识数?会不会算帐?
二、山西省农业厅还兼管到吉林省的事吗?
让公众发觉有点戏剧味道的还有一个问题,《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报道涉及的调查地点是包括山西、吉林两地,而署名山西省农业厅的标题也是白纸黑字叫做“山西省农业厅对《山西、吉林动物异常现象调查》一文所反映情况的调查说明”,这么一篇出自一个省厅文告所反映情况的“调查说明”。如果有一点《行政公文学》知识的人,一眼就会看出这篇公文的硬伤:山西省农业厅还兼管到吉林省的事吗?
如此“转基因权威关注”的负责人如果连《行政公文学》起码的常识也没有,这能说它具有行政权威性吗?更不用谈什么山西省农业厅他们在短短间隔一天的时间里把人家吉林省的调查也代办了!更好笑的是:这份“山西管吉林”的出洋相雄文难道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这样硬伤明显的公文,老百姓能全相信吗?它靠谱吗?
三、山西种植玉米的地里有“水泥结构”?
山西省农业厅的调查说明中还称:“《报道》中所提的老鼠变少变小的现象,乡、村干部和农民普遍认为是由于猫的饲养量增加产生生物抑制作用,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村民住房由砖瓦结构改善为水泥结构,老鼠不易打洞做窝而造成的。”
这种说法让人觉得“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太原)以及省市农业、畜牧部门的11名专家成立了联合调查组”的专家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农村的玉米地是不可能“水泥结构”的,没有水泥结构的玉米地老鼠是照样可以打洞的。玉米地里的老鼠不见了,这用“水泥结构”能解释吗?这不又是一个常识性漏洞!
本人在《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文章发布后,曾不止一次对吉林出现的情况进行核实,吉林过去玉米地里老鼠洞是很多的,好事的半大孩子秋天去挖老鼠洞,一次能挖出很大一堆的玉米。现在这种情形没有了。请问“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太原)以及省市农业、畜牧部门的11名专家成立了联合调查组”的专家:玉米地里的老鼠哪去了?
更让人觉得这次“转基因科普”行为的主要说词,都是有些过时的老调,它只不过是照抄农业部网站“转基因权威关注”的材料。就在这个“重大关注”中,至今还有“山西省农业厅对《山西、吉林动物异常现象调查》一文所反映情况的调查说明”。这个调查说明与引用美国孟山都、杜邦材料一样,其中也充满了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本文就此为题进行一次剖析,看一下农业部一直想让中国百姓放心吃转基因主粮,但其安全宣传所谓的“转基因权威关注”,是怎样令人无法相信,不靠谱的。
一、如此“间隔一天”和“四个月”调查
首先,来自新华社主办的《国际先驱导报》提到“老鼠不见了”的报道是基于2010年5月、7月记者在山西、吉林两地的采访调查,用方舟子的话说,是“经过四个月的调查”,“只是采访了几个农民,听了他们的说法”。
记者调查花的时间是“四个月”,记者的调查文章是9月19日发布的,《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文章见报第三天的2010年9月21日,山西省农业厅便神速地发布了一份公开“调查说明”,中间仅仅隔了一天。记者“四个月”的调查与山西省农业厅“间隔一天”的调查相比,公众会问一个很肤浅的问题: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同山西省农业厅各执一词,到底哪一个调查认真?哪个不认真?哪个可信?哪个不可信?谁敢说山西“间隔一天”的调查不是应付?不是草率?“转基因权威关注”的负责人及方舟子识不识数?会不会算帐?
二、山西省农业厅还兼管到吉林省的事吗?
让公众发觉有点戏剧味道的还有一个问题,《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报道涉及的调查地点是包括山西、吉林两地,而署名山西省农业厅的标题也是白纸黑字叫做“山西省农业厅对《山西、吉林动物异常现象调查》一文所反映情况的调查说明”,这么一篇出自一个省厅文告所反映情况的“调查说明”。如果有一点《行政公文学》知识的人,一眼就会看出这篇公文的硬伤:山西省农业厅还兼管到吉林省的事吗?
如此“转基因权威关注”的负责人如果连《行政公文学》起码的常识也没有,这能说它具有行政权威性吗?更不用谈什么山西省农业厅他们在短短间隔一天的时间里把人家吉林省的调查也代办了!更好笑的是:这份“山西管吉林”的出洋相雄文难道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这样硬伤明显的公文,老百姓能全相信吗?它靠谱吗?
三、山西种植玉米的地里有“水泥结构”?
山西省农业厅的调查说明中还称:“《报道》中所提的老鼠变少变小的现象,乡、村干部和农民普遍认为是由于猫的饲养量增加产生生物抑制作用,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村民住房由砖瓦结构改善为水泥结构,老鼠不易打洞做窝而造成的。”
这种说法让人觉得“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太原)以及省市农业、畜牧部门的11名专家成立了联合调查组”的专家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农村的玉米地是不可能“水泥结构”的,没有水泥结构的玉米地老鼠是照样可以打洞的。玉米地里的老鼠不见了,这用“水泥结构”能解释吗?这不又是一个常识性漏洞!
本人在《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文章发布后,曾不止一次对吉林出现的情况进行核实,吉林过去玉米地里老鼠洞是很多的,好事的半大孩子秋天去挖老鼠洞,一次能挖出很大一堆的玉米。现在这种情形没有了。请问“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太原)以及省市农业、畜牧部门的11名专家成立了联合调查组”的专家:玉米地里的老鼠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