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0392863oo吧 关注:9贴子:948

著名指挥家杨鸿年和他的少年合唱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0年03月11日 15:31 来源: 人物杂志社http://www.qqwwr.com/staticpages/20100311/qqwwr4b989c60-325185.shtml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1-16 23:44回复
    1998年9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一场特别的赈灾义演正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登台演出的是“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这是由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教授和二百多名北京中小学生组成的一支有着国际声誉的合唱团。几天前,他们刚刚从台湾巡回演出归来,得知洪水肆虐,军民们正在长江、松花江殊死搏斗,便急如星火地排练了这场赈灾义演。
    全场爆满。身着黑色燕尾服的杨教授抬起左手轻轻一点,纯净、甘美、和谐的音符顿时从小歌手们的歌喉中飞出:《爱之梦》、《赶摆路上》、《我们的歌》、《天赐神粮》、《让世界充满和平》……宛如天籁般的歌声回荡在整个大厅,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位中外观众的心。爱心如歌,爱心如潮,爱的旋律在音乐厅一波又一波传递着。当杨教授宣布这场音乐会的10万元门票收入和25万元赞助全部捐往灾区时,台上小歌手和台下观众个个眼中噙满泪花,掌声和歌声又一次如潮水般涌起。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1-16 23:45
    回复
      这是合唱团成立15年来无数次感人场面中的一幕。15年,合唱团像一个从荒芜中诞生的宁馨儿磕磕绊绊地成长起来,长成了一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翩翩美少年。
      一个不仅仅是艺术的神话
      1983年夏,在国内已负盛名的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鸿年应邀担任了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合唱团的客座指挥。
      当时,少年合唱在国内还远远不是一项“艺术”而只是一个“活动”,在国际上毫无地位。许多音乐界人士认为童声“也就能唱唱动物园和植物园”,是合唱中的“小儿科”,大指挥家教孩子,好比是用“大炮打蚊子”。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1-16 23:46
      回复
        杨鸿年却义无反顾。他要向全世界证明“不管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的孩子,生下来都是一样的,只要给他们一流的教育培训,就会成为一流的音乐家”。
        杨鸿年干什么事业,都有股子“拼命三郎”的劲头,不干则已,干就要不同凡响。他亲自挑选了几十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对他们进行发声、和声的训练。第一次训练前,他当众宣布:“我们要在一年内达到北京市的一流水平,两年内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三年后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少年合唱团”
        孩子和家长们目瞪口呆,这,近乎天方夜谭。
        然而这却不是神话,一年后,杨鸿年成功了,实现了建团之初的诺言。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1-16 23:46
        回复
          1984年,丹麦内政大臣听了他们的演唱后说:“你们合唱团刚成立一年,竟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实在令人惊叹这说明训练方面极其严格,中国孩子极有才能。”
          美国加州大学音乐教授、著名指挥家齐佩尔先生说:“他们的训练是巴托克、柯达伊式的,既有中国特定的音乐风格,又吸收了欧洲的技巧,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音乐家,具有不可多得的天赋与良好的音准和节奏,他们接受的是极其严格的训练。这样高超的技巧实属罕见,因为有一位卓越的指挥家。”
          这是怎么回事,这些孩子不是一些最普通的孩子吗难道杨教授手中的指挥棒真是一根能点石成金的“魔棒”
          只有孩子们知道,他们敬爱的杨老师为他们付出了怎样的心血。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1-16 23:46
          回复
            杨鸿年潜心研究合唱艺术30多年了。就是在“文革”中被关进“牛棚”,双耳被折磨得失聪的日子里,他还是矢志不移,一字一句写下了一部《指挥法》。将多年的研究心得化作对孩子们的科学训练,这些孩子们真是得天独厚。
            杨教授不仅专长指挥,还擅长改编曲目。他先后为合唱团收集、创作、改编了500多首中外经典歌曲和民歌,能连续演出10场而不重复。他教会孩子们用地道的英语、拉丁语、德语、匈牙利语演唱,丰富多彩的歌曲使观众大饱耳福。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1-16 23:47
            回复
              台上的杨鸿年意气风发像个小伙子,下了台他却是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长期命运的坎坷使杨鸿年患有胆结石、糖尿病、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疾病,他还在下放劳动时摔伤过右腿,不得不借助手杖走路。有时孩子们在训练、演出中会发现杨老师突然满头大汗,手指微微颤动,他们知道,老师的胃病又犯了。这时,他常常让报幕的孩子在幕间多说几句话,自己到后台匆匆嚼几片饼干、吞几粒药片压一压,再重新精神抖擞地站到指挥台上。有一次腿疾发作不慎摔倒,只得去医院检查,他等不及透视片干透就拎着片子赶回来给孩子们上课。
              合唱团几乎没有什么经费,杨老师为孩子们节约着每一分钱。成本的分谱,他从不花钱请人抄写,自己趴在桌上一抄就是大半夜;为置办演出服装他四处化缘,请来手巧的家长一针一线缝制而成;大雪纷飞的夜晚,他舍不得花钱租车,冒着严寒蹬上几十分钟的平板车把演出用品和节目单送到音乐厅;他常把自己微薄的收入贴补到合唱团的开支上,有一段时间,他一家竟为合唱团背上了数目不小的债款……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1-16 23:48
              回复
                这一幕幕,一桩桩,像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往日的独生子女——“小公主”、“小皇帝”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变得异常懂事,想方设法减轻老师的痛苦。杨老师住院,孩子们赶大老远的路抱着西瓜去探望;一个孩子专门学会了打针,为的是演出时能随时为老师注射;路不好走的地方,他的身边总有孩子相扶。有一次正在排练,他胆结石发作,疼得蹲了下来,用虚弱的声音让孩子们先回家,但孩子们一个也没有走,他们围着老师,轻轻唱起了《啊老师,妈妈》:“啊,老师,妈妈,你在塑造我的灵魂,我感谢你……”唱啊唱啊,直到老师重新站立起来。
                孩子们从杨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一颗正直善良,充满爱的心灵。他们不知怎样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一个孩子想起电视里那可爱的唐老鸭,“老鸭爸爸”他喊了出来。从此,团中的孩子都这样亲昵地称呼他。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1-16 23:48
                回复
                  久而久之,孩子们和他们的“老鸭爸爸”达到了一种心犀相通、默契配合的境界。演出时一个眼神都能立即被孩子们领悟;排练时有人精神不集中,只要弹一个增三合弦,孩子们就会安静下来。小团员李晔说过这样一件事:“我们唱《梦幻曲》,忽然停电了,一片漆黑,杨老师没说话,拿起燃着的香烟,黑暗中,我们随着一个红点的痕迹唱着。那感觉美妙无比,仿佛周围柔软的梦幻包围着你……”
                  心灵的相通不断创造着艺术的奇迹。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合唱团在著名的舒伯特音乐厅、贝多芬音乐厅、联合国多边使团大厦演出,倾倒了一向以眼光极高、掌声极少著称的维也纳人,他们报以长时间的鼓掌欢呼。奥地利前总统基希施莱格夫妇看了演出后说:“我们国家有一个世界闻名的森林合唱团,在相同的节目里,你们唱得比他们还要好。你们是真正第一流的合唱团。”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1-16 23:49
                  回复
                    1987年,合唱团赴美国华盛顿参加国际童声合唱节,并赴纽约和新泽西州巡回演出三十多场,引起强烈反响。当地报纸盛赞:“该团经过极严格的训练,其技术水准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该合唱团是世界七大优秀合唱团之一,中国人了不起……”
                    谁知,正当他们带着成功的喜悦,从美国载誉归来的时候,合唱团却被解散,杨鸿年也被解聘了
                    正当此时,中央交响乐团伸出援手。从此,合唱团正式改叫中央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杨鸿年和合唱团孩子们,在这个胸怀博大的国家级乐团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家。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1-16 23:50
                    回复
                      杨鸿年永远忘不了,他,一个穷孩子,由于有了老师包恩珠的爱,才走上音乐之路的。
                      1934年,杨鸿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平民家庭。这个在战乱、饥饿和寒冷中长大的孩子,对音乐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无论什么歌,他只要听别人唱上一两遍,就能准确无误地记下来。父亲微薄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杨鸿年靠勤奋取得助学金上了中学。虽然在音乐课上表现不凡,他仍不免受到那些有钱的同学、老师的奚落、嘲弄。一次,别人送他一只破旧不堪的蝴蝶牌口琴,成了他惟一心爱的乐器。他居然用自己修好的口琴吹出美妙动人的旋律,在音乐会上引起轰动,并获了奖。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1-16 23:50
                      回复
                        然而在那个年代,一个穷孩子想搞音乐,几乎是异想天开。
                        幸运的是,缪斯女神却格外惠顾这颗音乐的种子。一天,他偶然被邀请参加了一位同学的家庭音乐会,举办音乐会的是这位同学的母亲、中央大学音乐系的钢琴教师包恩珠。
                        杨鸿年怯生生地来到包恩珠家的客厅,看那些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的年轻人拉着小提琴,弹着钢琴时,他有些陶醉,也有些惶惑。
                        “杨鸿年,吹一段口琴吧”同学怂恿着,“你不是还得过奖吗”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1-16 23:51
                        回复
                          “孩子,愿意跟我学钢琴吗?”
                          杨鸿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如果愿意,就到我家里来吧,我每星期给你上一次课。”
                          热泪顺着少年那菜色的瘦削的面庞流了下来,费好大劲儿,他才颤抖地吐出两个字:“老师”
                          从此,每个星期天下午,他都准时来到包老师家,在这位名师的悉心指导下,尽情徜徉在高尚音乐的殿堂。后来,包老师还帮助他实现了当一名指挥家的理想。杨鸿年常说:“没有包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杨鸿年。老师教了我一个,我要培养一大群爱唱歌的孩子。”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1-16 23:52
                          回复
                            他把全家都带到这传递爱的使命中来。他一家四口都是音乐教师:夫人唐重庆,首都师大音乐系钢琴教授,常年义务地为合唱团伴奏;也在首师大当过钢琴教师的女儿燕宜和在德国学指挥后回音乐学院任教的儿子杨力,为合唱团服务的年头几乎和他们在音乐道路上成长的年头一样长。一些重要的演出,常常是父子同台指挥,母女联袂伴奏。平时,全家人都担任了合唱团的义务家长。
                            在这个非常“家庭化”的合唱团里,几百个孩子大的十八九岁,小的六七岁,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友爱浑如一家。出国演出时,一个大孩子负责带一个小孩子;女子队有的孩子上大学学了音乐专业,又回到团里当了弟弟妹妹的小老师。
                            爱的精神产生的巨大磁力,也吸引着孩子们的家长。一些家长多年如一日利用工余时间到合唱团来“上班”:有的帮助组织排练,有的负责舞台监督,有的管外事、管财务、管摄影,有的管服装、管档案、管编辑出版纪念册……各司其责,井然有序。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1-16 23:53
                            回复
                              “这是一片净土,看孩子们跟杨老师唱歌,我们的心灵都得到了净化”,家长们说。
                              杨老师说:“我们的团,不仅教唱歌,而且要育人。”
                              孩子们忘不了杨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马马虎虎丢了演出服或不小心违犯了纪律的孩子,会受到十分严厉的批评甚至要当众检讨;演出时错了一个音符破坏了和谐,可能会受到停演的惩罚;吃饭时不可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要举止文雅……别看杨老师平时轻声细语,发起火来有时也挺怕人呢。可孩子们是那样心悦诚服,他们懂得,在团里养成的好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合唱团的孩子们回到学校,个个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杨教授的育人,更主要是培育心地高尚的人,是热爱祖国的人。他常对孩子们说:“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爱国,不爱祖国的人怎会爱人类音乐是无国界的,但哪一个音乐家不属于他的祖国有没有音乐家是抽象的世界人”一次又一次出国访问,他们的足迹遍及欧、亚、美,到过美国、日本、奥地利、摩纳哥、新加坡、意大利、瑞典、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像一群小天使,给世界带去中国孩子的爱和友谊,给中国人带回了骄傲与自豪。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1-16 2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