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光吧 关注:80贴子:208
  • 0回复贴,共1

武汉高度VS文化创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1年,606米的绿地金融中心拉开了武汉超高层建筑的序幕。历经一年有余,提升武汉高度的它终于迎来了工期六个月的地下室挖掘。浩大且漫长的工程考验着我们的耐心。然而接踵而来的是,二七片区规划的707米再一次调整了我们仰望的高度。只可惜,这些地标性的建筑却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无尽的守候只因此情可待。或许,在某一年的盘点中,它会跃然而上,傲然进入我们的视野,只可惜那时的我们恐已垂垂老矣。   当高度逐渐失去一览纵山小的优势,赋予历史文化元素的商业体开始掀起波澜。2011年汉正街地块规划的660米超高层,在2012年蜕变成汉江十景。而世界上最高的跨江摩天轮——“汉江之眼”不得不让我们再次臆想,在这座四季随机播放的城市,又会有多少俊男靓女登上200米的高空,在俯瞰物似蚂蚁的都市之景的同时,感受着高处不胜寒的浪漫。   自万达落子汉街,中央商务文化区的牌坊震惊全国。随后启动的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项目,将文化旅游商务的概念植入到武汉的历史背景中,赋予了改造中的天下第一街划时代的意义。   诚然,推陈出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高大全的形象却逐渐成为了商业地产项目的固定模式。高度、规模让我们对商业体的兴建充满期待,但诸多大打概念牌的区域,却在华丽的外衣下,装满了同质化的内核。   建商同时,一栋栋商品住宅房拔地而起。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盛行包装的年代,商业与住宅的关系已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纯商业综合体的模式融入了居住功能,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我们在庞大的空间格局下,开始了商务办公、吃喝玩乐休闲居住的全方位生活方式。   日渐繁荣的商业项目,间接地提升了周边住宅的价格。其区域价值的逐步放大让房企变相涨价成为可能。以至于让我们开始怀疑,到底是商业兴盛,开创了服务于民的便利生活,还是借商售房的花样伎俩成功繁殖。谁又是谁的配套?是商业!还是住宅!但不可否认的是,商业火了,房价涨了,有些人也乐了。   有人欢喜有人愁。与之相反的情况是,短平快的商业模式让诸多商业体陷入了孤寂的睡城。放眼望去,许许多多冷清、空置的商业项目屡见不鲜。无商可租、无金可收亦或是尚需漫长等待的商业培育期,从投资客的面容中,流露出的只能是困惑与无奈。对于并非刚性需求的投资客而言,这是盲目恋商所付出的应有代价。现实击碎梦想,原来商业并非看上去那般美好!


1楼2013-01-15 10: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