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残缺的一代、寻找出口的一代、不甘 寂寞的一代、创造边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 代、懂得拒绝和接受的一代。他们大多出生 于七、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的各大城市里 听着打口唱片长大。
在Nirvana、Beatles……那些陌生而另人激动 的名字面前,在轰鸣着的重金属音乐中,他 们找到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价值观——那 是一个全新的自我,有别于历史书中的任何 青年一代。如果说在他们之前是理想破灭的 一代;在他们之后,是获得自由的一代;而 他们,是带着青春气息,有点疯狂也有点悲 伤,倔强地改变着命运的一代。 我们将他们称为“打口的一代”
关于打口带的记忆碎片
打口对象:王小峰 打口背景:70年代生人,91年接触打口带, 中国早期乐评人之一,文风犀利,被誉 为“愤怒乐评人”,后从事《音像世界》的编 辑工作,以推介并点评欧美音乐为主,99年 编辑出版《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现为《三 联生活周刊》主笔,新近出版个人乐评集 《不是我点的火》。 打口语录:10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开始卖打 口带,10年后,我在这里记录10年的听觉经 历,期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全部涌上心 头。这10年代我来说是最重要的10年,我在 想,如果没有这东西,我在听什么,也许我 的生活会是另一个样子。
去年这个时候,我赋闲在家,于是就想起了 要写个小说,一直就在构思一个和打口带有 关的小说:《打口青春》,在写这个小说 时,又回忆起与打口带相伴的日子…… 当我再次审视这种纯粹舶来品,看到每一盘 磁带或一张唱片都被狠狠锯掉一个口子的东 西时,心里总会联想到:我们很多人的青春 就是与它相伴而过,我们的青春或多或少也 被不同深度地被打了一个缺口,当你走过这 段岁月,暮然回首时,它的残缺竟是那么的 显眼,我们的青春又是与它何其相似啊。 打口带,真是这几代人的缩影。现在30岁以 下的人,谁的家里没有几盘打口的磁带或唱 片呢。
一、前打口时代(1985-1990) 如果谈打口带,其实就是谈欧美音乐,因为 只有欧美音乐才有打口问题。那么,打口带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东 西时都会有很多猜测,比如是走私磁带时被 中国海关没收,然后毁掉,本来要送到塑料 加工厂回炉,但是被有心人劫了皇岗,造福 于民。实际上,这是国外唱片公司保护自身 利益的一种方式,比如,唱片公司与艺人在 签订唱片合约时,会有一条,公司保证卖出 多少张唱片,然后根据卖出的唱片来支付版 税。但是,不会有人能把市场算得那么准, 所以唱片公司在唱片加工时只能估摸出一个 大概数字,比如U2的唱片估计能卖出1000 万张,但实际上只卖出了990万张。这时, 唱片公司只能根据实际销售数字与艺人结算 版税,剩下的10万张就不能结算。但是,艺 人必须清楚,这些唱片不能再拿到市场上去 卖。于是,公司当着艺人(或代理人)的 面,当众销毁这部分滞销产品。这些被销毁 的部分不再给艺人提取版税。其实,被销毁 的磁带唱片不仅仅是滞销部分,还包括加 工、包装、运输、零售过程中出现的破损、 错版、退货等残次品。很多人认为,打口唱 片如果没有打到歌,音质就没问题,实际上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很多打口唱片都有音质 问题。这些被毁掉的磁带唱片就成了废塑 料,但是收购这些废塑料的欧美公司很有心 计,他们知道第三世界人民喜欢流行音乐, 于是在销毁时不是用压路机,而是采用机器 打口、扎眼的方式,不管怎么处理,总还是 能让人听的。这么操作在艺人那里也能说得 过去,反正它被毁掉了。所以,在我们仔细 观察这些打口、扎眼磁带、唱片时,会发 现,他们怎么这么会损坏,都损坏得恰到好 处,实际上就是为将来的废物利用留个余 地。
打口带是在1991年左右流进大陆的,那么在 此之前喜欢欧美音乐的人,基本上靠复制来 传播。在北京,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东单 门市部是一个据点,在上海,中图门口也是 一个据点。从复制磁带这一点来看,上海和 北京两座城市的特点就显得很清楚,北京人 复制磁带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很少有人以此 为生,所以, 1990年那阵子,我在北京中 图看到的都是大家把复制好的磁带拿来交 换,很少有人卖钱。因为在这些人眼里看 来,复制的磁带卖不出什么好价钱,而且很 多人认为,买这样的磁带不太划算,没有买 方市场也没有卖方市场,所以靠复制磁带挣 钱的生意在北京一直就没红火起来。而上海 则不然,我当时有很多上海的笔友,都是 《音像世界》歌迷会的会员,他们常常在来 信中跟我谈到在中图门口买复制磁带。后来 我去上海,一个朋友带我去中图,碰见不 少“拷兄”,蓝色的索尼磁带,一个封面,价 钱在6-10元之间,这样的生意在上海很红 火。所以说,上海是个商业城市名副其实。
在Nirvana、Beatles……那些陌生而另人激动 的名字面前,在轰鸣着的重金属音乐中,他 们找到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价值观——那 是一个全新的自我,有别于历史书中的任何 青年一代。如果说在他们之前是理想破灭的 一代;在他们之后,是获得自由的一代;而 他们,是带着青春气息,有点疯狂也有点悲 伤,倔强地改变着命运的一代。 我们将他们称为“打口的一代”
关于打口带的记忆碎片
打口对象:王小峰 打口背景:70年代生人,91年接触打口带, 中国早期乐评人之一,文风犀利,被誉 为“愤怒乐评人”,后从事《音像世界》的编 辑工作,以推介并点评欧美音乐为主,99年 编辑出版《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现为《三 联生活周刊》主笔,新近出版个人乐评集 《不是我点的火》。 打口语录:10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开始卖打 口带,10年后,我在这里记录10年的听觉经 历,期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全部涌上心 头。这10年代我来说是最重要的10年,我在 想,如果没有这东西,我在听什么,也许我 的生活会是另一个样子。
去年这个时候,我赋闲在家,于是就想起了 要写个小说,一直就在构思一个和打口带有 关的小说:《打口青春》,在写这个小说 时,又回忆起与打口带相伴的日子…… 当我再次审视这种纯粹舶来品,看到每一盘 磁带或一张唱片都被狠狠锯掉一个口子的东 西时,心里总会联想到:我们很多人的青春 就是与它相伴而过,我们的青春或多或少也 被不同深度地被打了一个缺口,当你走过这 段岁月,暮然回首时,它的残缺竟是那么的 显眼,我们的青春又是与它何其相似啊。 打口带,真是这几代人的缩影。现在30岁以 下的人,谁的家里没有几盘打口的磁带或唱 片呢。
一、前打口时代(1985-1990) 如果谈打口带,其实就是谈欧美音乐,因为 只有欧美音乐才有打口问题。那么,打口带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东 西时都会有很多猜测,比如是走私磁带时被 中国海关没收,然后毁掉,本来要送到塑料 加工厂回炉,但是被有心人劫了皇岗,造福 于民。实际上,这是国外唱片公司保护自身 利益的一种方式,比如,唱片公司与艺人在 签订唱片合约时,会有一条,公司保证卖出 多少张唱片,然后根据卖出的唱片来支付版 税。但是,不会有人能把市场算得那么准, 所以唱片公司在唱片加工时只能估摸出一个 大概数字,比如U2的唱片估计能卖出1000 万张,但实际上只卖出了990万张。这时, 唱片公司只能根据实际销售数字与艺人结算 版税,剩下的10万张就不能结算。但是,艺 人必须清楚,这些唱片不能再拿到市场上去 卖。于是,公司当着艺人(或代理人)的 面,当众销毁这部分滞销产品。这些被销毁 的部分不再给艺人提取版税。其实,被销毁 的磁带唱片不仅仅是滞销部分,还包括加 工、包装、运输、零售过程中出现的破损、 错版、退货等残次品。很多人认为,打口唱 片如果没有打到歌,音质就没问题,实际上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很多打口唱片都有音质 问题。这些被毁掉的磁带唱片就成了废塑 料,但是收购这些废塑料的欧美公司很有心 计,他们知道第三世界人民喜欢流行音乐, 于是在销毁时不是用压路机,而是采用机器 打口、扎眼的方式,不管怎么处理,总还是 能让人听的。这么操作在艺人那里也能说得 过去,反正它被毁掉了。所以,在我们仔细 观察这些打口、扎眼磁带、唱片时,会发 现,他们怎么这么会损坏,都损坏得恰到好 处,实际上就是为将来的废物利用留个余 地。
打口带是在1991年左右流进大陆的,那么在 此之前喜欢欧美音乐的人,基本上靠复制来 传播。在北京,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东单 门市部是一个据点,在上海,中图门口也是 一个据点。从复制磁带这一点来看,上海和 北京两座城市的特点就显得很清楚,北京人 复制磁带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很少有人以此 为生,所以, 1990年那阵子,我在北京中 图看到的都是大家把复制好的磁带拿来交 换,很少有人卖钱。因为在这些人眼里看 来,复制的磁带卖不出什么好价钱,而且很 多人认为,买这样的磁带不太划算,没有买 方市场也没有卖方市场,所以靠复制磁带挣 钱的生意在北京一直就没红火起来。而上海 则不然,我当时有很多上海的笔友,都是 《音像世界》歌迷会的会员,他们常常在来 信中跟我谈到在中图门口买复制磁带。后来 我去上海,一个朋友带我去中图,碰见不 少“拷兄”,蓝色的索尼磁带,一个封面,价 钱在6-10元之间,这样的生意在上海很红 火。所以说,上海是个商业城市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