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飞天外吧 关注:195贴子:17,231
  • 9回复贴,共1

【转载】《老僧已死成新塔》(挖呀挖呀挖和尚)作者公子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和子由渑池怀旧>>[1]
作者: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2]。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3]。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4]。
【注释】
[1]子由是苏辙的字。渑(miǎn免)池:今河南渑池县。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三月,苏轼与弟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作者写了这首和诗。 [2]"人生"四句意谓:人生到处飘泊犹如鸿雁到处飞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3]苏辙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和尚死后火葬,筑小塔埋藏骨灰。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4]蹇(jiǎn减):跛足。
【提示】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IP属地:江苏1楼2013-01-07 20:38回复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少林弟子都是和和气气与世无争的修行人,其实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在我的记忆里,平均每个月少林弟子之间就会爆发一场以上的冲突,名目繁多,花样齐全。轻功和反轻功之争已经算是比较有内容的,更多的冲突没什么主题,也许单纯就是一个弟子练一趟拳——在僧舍中间一块三角形的空地上——旁边有人看了,评论两句,这边多半不服气,相互一较劲,再各自拉来一帮哥们师兄弟,两边就干上了。事实上少林弟子之间打个架,为的是什么缘由根本不重要,就是要找个事端打一打。说的坦白点,大家来少林之前,谁不是名动一方的牛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么些牛人到少林撞在一起,谁又甘心屈居人下呢?打架不为争个是非曲直,就为争一口气。
    所以有一半以上的冲突可能会演变成百人以上的械斗,事态失去控制以后,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如月。如月擅长解决这类问题。
    那时如月已经入了戒律院,戒律院专司处理寺里的各种纠纷。这里原本是德高望重的老僧才能呆的地方,像如月这样投入少林没两年的俗家弟子,简直是戒律院绝无仅有的怪物。如月入派两年就创造了一个传说,这要归功于他的武技。
    如月处理冲突的方式很直接很有效,也很不易模仿。他直接跳到场子中央,揪出两边领头的按倒,然后轻描淡写地说大家还想打么?冲我来吧。如月敢说这样的话,谁要不服气他能把谁打服。自以为牛的没谱了的少侠侠女们冲上前去,却根本架不住他的劈空一掌。后来大家就明白了,世界上有些差距不是扯扯皮打打架就能弥补的,实力就是实力,没这个命就认了吧。
    二十年以后我站在少室山头,回忆起二十年前的这些传奇,泪如雨下。
    出师以后,我剩下的只有回忆了。
    这些回忆往往以这样一句话开头:我们曾是少林派的弟子,少林派是天下武学的正宗,我们曾是天下武人的偶像……
    那时候江湖上的骗子出来推销武功秘笈,十本有九本封面是少林寺的山门。
    “天下武功出少林,未来的江湖是我们滴……”
    每天晚上都有人醉醺醺地踏歌而行,少林弟子的骄傲是天下闻名的。
    这种骄傲已经形成一种近乎偏执的信仰。当年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派红极一时,我们骄傲;后来少林僧兵谏帝京,天下震动,我们也骄傲;在后来龙颜大怒,削了寺里的香火,规定新入门的弟子徭役一年,我们仍是傻呵呵的骄傲。我们就是骄傲,蛮不讲理的骄傲。不管朝廷怎么扶植我们的邻居嵩山派,新崛起的暴发户永远比不上这种老牌的骄傲。
    当然,跟有权有势的嵩山派比起来,我们一边骄傲着,一边也很沮丧。
    “同一年进的镖局子,靠,凭什么让我给嵩山派的小子打副手。”
    江湖上的事情说不清,这在二十年前我就已经知道了。已经出道的师兄时常会回来找我们喝酒,在老丁的烧烤摊上打着酒嗝发着牢骚。
    这时我们凑趣地倒一碗酒,然后故意问:“师兄,嵩山的武功和咱们谁高?”
    “武功,靠!”师兄一仰脖子喝干,“左冷禅的徒子徒孙,柴啊!”
    师兄说完就和我们一起笑,这样我们就很开心。
    等到几年以后我出师了,也进了一家镖局,也被安排给别人当副手。这时我才渐渐醒悟到师兄当年笑的是什么——在镖局,不是武功高你就一定牛的,也不是武功柴你就一定不牛的,武功在这里就是个无关变量。
    镖局在入职第一天就给每个人配发了一把手枪和一身墨绿的制服。我们要花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去练习用枪的技术,然后成为一名实习镖师。那时我很幼稚,我跟总镖头说我不用配枪了我有武功,我的掌力能到开碑断石的地步,总镖头冷笑一声对着石碑放了一枪,轰的一下把它炸得四分五裂。
    于是我无话可说。我给恩师写信说这件事,他回信鼓励我,说江湖是跟少林不同,然而我们少林弟子,哪怕按江湖的规矩混,也要当最牛的。
    就像命运的安排,在我几乎已经心灰意冷的时候,这封信重新点燃了我心中的一团火。我花了超出半年的时间练习使用手枪,起早贪黑,试图把易筋经的内功、一苇渡江的身法,菩提子的暗器准头融入到射击之中。当我穿上制服成为实习镖头的那一刻我心情豪迈,自认为枪技不敢说海内独步,至少在我们镖局还是绝无敌手的,只等遇上盗匪一显神通了。
    怀揣着这个梦想我从江南一路保镖到江北,一个多月的旅途几乎快结束时,终于撞上了一伙蟊贼。他们冲出来的时候我几乎惊喜得拿不住枪。然而没等我来得及拉开保险,总镖头已经大喝一声“慢”而后神威凛凛地冲上前。
    “是诸老大的人吗?”他威严地问。
    “呦?”为首的蟊贼愣了愣,定睛一看,忽然不好意思地笑了,“是江南镖局的宋老总?哎呀,你看这事咋整的,情报有误……”
    总镖头明显的不悦:“咱们镖局的月供可回回都是准时给啊,你们怎么的,会不会来事啊?小心我给你们诸老大投诉……”
    最后的结果是蟊贼点头哈腰地把我们送走了,并保证类似的错误以后再不会发生。总镖头念他们认错态度诚恳,也就大手一挥说年轻人嘛,算了。只有我讪讪地把手枪插回枪袋,闹不明白这当中的关系。
    后来同行的镖师告诉我,懂得“关系”这两个字,那就对了。如今保镖谁还真刀真枪地厮拼?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傻不傻啊?到时光是赔自己人的医药和抚恤费,也许就能把一趟的佣金赔个干净。保镖怎么才能保得顺?事先打点关系,一路平安,利己利人。镖师们拿着手枪,不过是做做样子。
    “小子,”那镖师大叔喝了口酒,轻佻地拍拍我的脸,“学着点……你那点小心思都写在面上呢,别总觉得你牛,有啥可牛的?”他指了指我腰间的枪袋,醉醺醺地竖起大拇指,然后倒转过来,直直地指着地上。
    这才是江湖的规则。


    IP属地:江苏3楼2013-01-07 20:42
    回复
      2025-05-21 15:26:33
      广告

      叹!叹!叹!


      IP属地:广东10楼2013-01-09 23:55
      收起回复
        哈哈~~洒家是个粗人


        11楼2013-01-11 18:47
        回复
          我是今年才看的这篇小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2-04 13:25
          回复
            真的很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12-04 13: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