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中国见面打招呼是问“您吃了吗?”,因为“民以食为天”嘛!吃就是”天大“的事,就是一种终极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所以见面问一个人“吃了吗?”,就是对一个人的终极关怀!
但最近这些年,人们打招呼的方式有了一些变化,人们开始问“最近很忙吧?”被问的人一般都回答“确实很忙,非常忙!”,在这一问一答之中,两个人就完成了情感交流,就完成了对相互之间的人文关怀!如果一个人回答说不忙,这个提问的人会一下子有些尴尬,因为这似乎是揭了别人的“伤疤”,伤害了一个人的“价值感”!这也算是当下中国的一个奇特的现象吧!
以“忙碌”作为对一个人的“人文关怀”,这个说法听起来很可笑,但却是当下中国残酷的现实。更可怕的是,“忙碌”可能是中国人获得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唯一来源!任何人如果不忙碌,就会感到一种失落和负罪感。而处于忙碌之中的人不管多么的劳累,都会获得一种内心的“充实”和人生的“价值感”,这是多么扭曲的一幅社会景像啊!“忙碌”能提供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体验呢?无非就是一种“工具化”的价值感罢了! “忙碌”本身成为价值,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中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的背后,就是人生意义的普遍工具化!也许这正好印证了我们教科书对人的定义吧:人的本质就是会使用工具的劳动者!
我们知道,人生需要获得一种持续的精神上的体验,这种需要称为精神需要,也叫作“存在感”需要。精神上的“存在感”需要的和身体上“吃饱感”的需要是差不多,都是持续的能量获得。一顿不吃我们的身体就饿的慌,同样,“存在感”一刻没有精神就空虚得厉害。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就把精神上的“存在感”需求与肚子吃饱的需求合二为一了,或者说肚子的饥饿已经把精神需求给整没了。如今肚子吃饱的问题似乎没那么迫切,精神上所需要的“存在感”又浮现出来了。
中国人并没有普遍具有宗教信仰,无法从信仰活动中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传统社会中能提供“仁义礼智信”、“宗族血缘”、“孝弟荣辱”等精神体验,现在都早已不复存在;怎么办?还有其它的方式吗?有,那就是艺术创作、哲学思考、科学研究,这些东西提供的精神上的满足可能超过宗教!但是,你懂的,中国人普遍的缺乏良好的教育,不可能从艺术创作和理性思考等高层次活动中获得“存在感”!这些路都堵死了,那就只好忙碌起来,忙的没有时间了,自然就没有这种需求了吧!
“忙碌”这种补偿性的人生“存在感”,与饥饿后到处找食物造成的“存在感”是相似的,是一种虚假的、补偿性的“存在感”。精神需求不是被满足了,而是被压抑了!这种渴求会转入潜意识,会造成持续的焦虑,甚至可能会以破坏性的形式爆发出来,比如当下国人普遍存在的谩骂和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则大打出手!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精神需求这个迫切的问题,肯定不会凑效,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精神病的大国,据可靠统计数据,中国重度精神病患者都已经有一千多万,普通病情的应该是过亿!
“忙碌”就是你被驱使着去做某件事,这件事把你的时间填满,使得你没有时间去面对你的内心世界,用荒漠代替满足、用忙碌逃避追问。“忙碌”已经成为当下国人解决精神需求的首选,于是大量莫名其妙的工程上马,大量莫名其妙的“内需”被人为的创造!从上到下都在寻找一种充实的“忙碌感”,没捞到事干的人莫不捶胸顿足,懊悔没赶上这一波“行情”,害怕被发展的大潮“淘汰”;最后,捞到活干的热火朝天的干,没捞到活的人再满世界找活干;挣到钱的陷入暂时的狂喜,没挣到钱的陷入无尽的焦虑;总之,没有一个闲着的人!不是忙着干活,就是忙着找活!
所以“忙碌”加“吃喝”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特征,相比之下,麻将已经成为了“纯精神”享受,因为大麻将还是要动脑的,并能体验“自摸”的惊喜!吃喝能获得一种消化道的体验,这种体验也可以传递一点到精神世界,能够凑合着应付一下精神的需求,而且满世界找餐馆也能消耗掉不少时间,这些对应付精神需求都是极好的办法。于是,有钱的拼命的吃喝玩乐,没钱拼命忙忙碌碌,或者两味药一起上,拼命“吃”加拼命“干”,这样的方式虽然有损身体健康,但为了给自己的精神一些满足,也就忍了吧!
“忙碌”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宗教。我们通过“忙碌”而获得自意义,我们通过“忙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在忙碌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自己“被需要”,才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一旦我们不再忙碌,我们就会感到人生的巨大虚空,感到自己被遗忘在一片荒原之中。
皈依了“忙碌”宗教之后,我们将无法再享受独处和思考。独处不但不会带给我们宁静,反而会感觉是自己被这个世界所遗弃。这样的悲凉使得我们无法承受,使得我们不敢面对独处,我们早已无法获得自足的人生意义!
我们已经将“忙碌”当成了我们宗教:不是“忙碌”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忙碌”!
但最近这些年,人们打招呼的方式有了一些变化,人们开始问“最近很忙吧?”被问的人一般都回答“确实很忙,非常忙!”,在这一问一答之中,两个人就完成了情感交流,就完成了对相互之间的人文关怀!如果一个人回答说不忙,这个提问的人会一下子有些尴尬,因为这似乎是揭了别人的“伤疤”,伤害了一个人的“价值感”!这也算是当下中国的一个奇特的现象吧!
以“忙碌”作为对一个人的“人文关怀”,这个说法听起来很可笑,但却是当下中国残酷的现实。更可怕的是,“忙碌”可能是中国人获得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唯一来源!任何人如果不忙碌,就会感到一种失落和负罪感。而处于忙碌之中的人不管多么的劳累,都会获得一种内心的“充实”和人生的“价值感”,这是多么扭曲的一幅社会景像啊!“忙碌”能提供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体验呢?无非就是一种“工具化”的价值感罢了! “忙碌”本身成为价值,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中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的背后,就是人生意义的普遍工具化!也许这正好印证了我们教科书对人的定义吧:人的本质就是会使用工具的劳动者!
我们知道,人生需要获得一种持续的精神上的体验,这种需要称为精神需要,也叫作“存在感”需要。精神上的“存在感”需要的和身体上“吃饱感”的需要是差不多,都是持续的能量获得。一顿不吃我们的身体就饿的慌,同样,“存在感”一刻没有精神就空虚得厉害。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就把精神上的“存在感”需求与肚子吃饱的需求合二为一了,或者说肚子的饥饿已经把精神需求给整没了。如今肚子吃饱的问题似乎没那么迫切,精神上所需要的“存在感”又浮现出来了。
中国人并没有普遍具有宗教信仰,无法从信仰活动中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传统社会中能提供“仁义礼智信”、“宗族血缘”、“孝弟荣辱”等精神体验,现在都早已不复存在;怎么办?还有其它的方式吗?有,那就是艺术创作、哲学思考、科学研究,这些东西提供的精神上的满足可能超过宗教!但是,你懂的,中国人普遍的缺乏良好的教育,不可能从艺术创作和理性思考等高层次活动中获得“存在感”!这些路都堵死了,那就只好忙碌起来,忙的没有时间了,自然就没有这种需求了吧!
“忙碌”这种补偿性的人生“存在感”,与饥饿后到处找食物造成的“存在感”是相似的,是一种虚假的、补偿性的“存在感”。精神需求不是被满足了,而是被压抑了!这种渴求会转入潜意识,会造成持续的焦虑,甚至可能会以破坏性的形式爆发出来,比如当下国人普遍存在的谩骂和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则大打出手!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精神需求这个迫切的问题,肯定不会凑效,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精神病的大国,据可靠统计数据,中国重度精神病患者都已经有一千多万,普通病情的应该是过亿!
“忙碌”就是你被驱使着去做某件事,这件事把你的时间填满,使得你没有时间去面对你的内心世界,用荒漠代替满足、用忙碌逃避追问。“忙碌”已经成为当下国人解决精神需求的首选,于是大量莫名其妙的工程上马,大量莫名其妙的“内需”被人为的创造!从上到下都在寻找一种充实的“忙碌感”,没捞到事干的人莫不捶胸顿足,懊悔没赶上这一波“行情”,害怕被发展的大潮“淘汰”;最后,捞到活干的热火朝天的干,没捞到活的人再满世界找活干;挣到钱的陷入暂时的狂喜,没挣到钱的陷入无尽的焦虑;总之,没有一个闲着的人!不是忙着干活,就是忙着找活!
所以“忙碌”加“吃喝”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特征,相比之下,麻将已经成为了“纯精神”享受,因为大麻将还是要动脑的,并能体验“自摸”的惊喜!吃喝能获得一种消化道的体验,这种体验也可以传递一点到精神世界,能够凑合着应付一下精神的需求,而且满世界找餐馆也能消耗掉不少时间,这些对应付精神需求都是极好的办法。于是,有钱的拼命的吃喝玩乐,没钱拼命忙忙碌碌,或者两味药一起上,拼命“吃”加拼命“干”,这样的方式虽然有损身体健康,但为了给自己的精神一些满足,也就忍了吧!
“忙碌”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宗教。我们通过“忙碌”而获得自意义,我们通过“忙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在忙碌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自己“被需要”,才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一旦我们不再忙碌,我们就会感到人生的巨大虚空,感到自己被遗忘在一片荒原之中。
皈依了“忙碌”宗教之后,我们将无法再享受独处和思考。独处不但不会带给我们宁静,反而会感觉是自己被这个世界所遗弃。这样的悲凉使得我们无法承受,使得我们不敢面对独处,我们早已无法获得自足的人生意义!
我们已经将“忙碌”当成了我们宗教:不是“忙碌”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