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完美收官,并继续在央视九套重播。该片在引发了一轮“食欲冲击”之余,在收视上也全面飘红,超过一套之前同时间段电视剧收视率30%。据悉,《舌尖上的中国》将会在年底开始拍摄第二季,届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小吃”或许将成为片中主角。
不只讲美食还讲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被看作是一部“隔着屏幕能闻到香气”的纪录片,也因此吸引了不少“吃货”。但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并不仅仅是沾了美食的光,“美食节目有很多,但(那些)没有人的情感和智慧”。在刘文看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算是“社会类”纪录片,里面不仅有美食,还有人物、故事,有“活的文化”。此外,以前大家都认为纪录片是高端、小众的喜好,但纪录片也可以做得很大众,“从专业角度说,《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原创作品中镜头最多、节奏最快、信息量最大的片子。从内容上看,片子也没有选取名菜、主厨、专家这些"大视角",而是以普通百姓为视角切入,反而成为了一部很好的"思乡片",甚至吸引到了不少年轻观众,让他们回忆起了儿时家乡的味道。”
对于这部片子受到大家的喜爱,总导演陈晓卿则认为是“主题比较接地气,题材比较讨好观众”。此外,陈晓卿表示,“我们的拍摄团队非常职业化,在影像风格的确立、叙事态度的选择,以及节奏设置上功不可没。”
第二季会照顾更多地方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观众对该片也产生了许多疑问,比如感觉拍摄的内容都集中在几个省市,配音让人觉得有压迫感等,总导演陈晓卿一一作出了解答。
记者:片中拍摄为何集中在东北、江苏、广东、云南、浙江这几个地方?
陈晓卿:因为调研时间不够充分,对于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人物故事的丰富性、自然景色的优美方面,这些地方是有点偏重了。不过这只是第一季,第二季会照顾到更多的地方。
记者:现在大家对片子文案的反应也比较两极化,有的人觉得挺文艺,有的人觉得有点煽情,每集最后还都会拔高主题。
陈晓卿:这是我的失误,应该最后再找个人来把关。以前觉得片子比较窄众,但现在来看文案对普通大众来说有点“文艺”,对文青又“故事会”了一点。如果前期做充分,文案的问题是看不出来的,故事到位了,文案就不用再说了。
记者:有人还觉得配音声音有些“压迫感”。
陈晓卿:配音有人说特别不好,有人说特别喜欢这个声音,我寻找声音的时候是考虑他的普适性。开始我们也联系过姜文,主要是他的档期有问题,不可能这集录完了他就过来配。
不只讲美食还讲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被看作是一部“隔着屏幕能闻到香气”的纪录片,也因此吸引了不少“吃货”。但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并不仅仅是沾了美食的光,“美食节目有很多,但(那些)没有人的情感和智慧”。在刘文看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算是“社会类”纪录片,里面不仅有美食,还有人物、故事,有“活的文化”。此外,以前大家都认为纪录片是高端、小众的喜好,但纪录片也可以做得很大众,“从专业角度说,《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原创作品中镜头最多、节奏最快、信息量最大的片子。从内容上看,片子也没有选取名菜、主厨、专家这些"大视角",而是以普通百姓为视角切入,反而成为了一部很好的"思乡片",甚至吸引到了不少年轻观众,让他们回忆起了儿时家乡的味道。”
对于这部片子受到大家的喜爱,总导演陈晓卿则认为是“主题比较接地气,题材比较讨好观众”。此外,陈晓卿表示,“我们的拍摄团队非常职业化,在影像风格的确立、叙事态度的选择,以及节奏设置上功不可没。”
第二季会照顾更多地方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观众对该片也产生了许多疑问,比如感觉拍摄的内容都集中在几个省市,配音让人觉得有压迫感等,总导演陈晓卿一一作出了解答。
记者:片中拍摄为何集中在东北、江苏、广东、云南、浙江这几个地方?
陈晓卿:因为调研时间不够充分,对于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人物故事的丰富性、自然景色的优美方面,这些地方是有点偏重了。不过这只是第一季,第二季会照顾到更多的地方。
记者:现在大家对片子文案的反应也比较两极化,有的人觉得挺文艺,有的人觉得有点煽情,每集最后还都会拔高主题。
陈晓卿:这是我的失误,应该最后再找个人来把关。以前觉得片子比较窄众,但现在来看文案对普通大众来说有点“文艺”,对文青又“故事会”了一点。如果前期做充分,文案的问题是看不出来的,故事到位了,文案就不用再说了。
记者:有人还觉得配音声音有些“压迫感”。
陈晓卿:配音有人说特别不好,有人说特别喜欢这个声音,我寻找声音的时候是考虑他的普适性。开始我们也联系过姜文,主要是他的档期有问题,不可能这集录完了他就过来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