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吧 关注:246贴子:2,197

海云继梦法师生住异灭图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生、住、异、灭”啊是借用这个地方讲的。我要先跟各位谈的是啊,
今天我们之所以生死轮回啊,你是因为跑到后面来,“灭”这个地方。
“生、住、异、灭”你先记四个词汇。第一个“生”,这个叫本体念,第二
个是“住”,这个叫生灭念,这个我们真正讲修行,是讲这个区块。
一般人啦,修养很好的好人啦,一般,现在很多人都说他修得很好,修得很
好有陷阱,是修养很好,还是修行很好?修行很好是在“住”这边,修养很好的
那个修得很好啊是在“异”这边。这个叫善恶念,你起心动念啦,大概都在这边。
而一般凡夫社会上的人啦,他是“生、住、异、灭”的“灭”,这个叫变异
念。现在一般人讲的第一念,第二念啦,大概都是变异念的第一念、第二念。
我们讲的第一念、第二念啦,不是灭,不是异灭,不是概念,也不是意识
形态。
善恶念是概念,那个变异念啦是意识形态。那你在讲的,是这个部分。
这个图里头啊,要讲的理论很多,非常的多。我们今天只是,大概地让你了
解一种概况,因为一个钟头是讲不完这个图的。这个是讲修行的部分。
今天你要修行,就从“住”这边来看,那就是这个地方。那第一念在哪里?
第一念在“生”这边啦。你不可能在这里。你的第一念假如在这里,你就叫法身
大士。大士啊,不是大心的凡夫,那叫“大凡”。各位,对不起,你是大凡,不
是大士,那差一个字而已。大凡啦,你的第一念可能是“生、住、异、灭”的“异、
灭”,就第三阶段跟第四阶段。
那么这个地方的第一念啦,是已经成就的人,才抓得住第一念。我们一般讲
是第二念,这是修行者功夫很高,阿罗汉,就是四果向,一破无明就过去了,就
第一念了,你在第二念这边。第二念就是“色”,第三念是“受”,那开始五蕴,
开始运用了。“色”被捕捉到,叫“受”,再来“想、行、识”,这个“受、想、
行、识”就这样运作。
这里面要怎么修啊,我现在跟你讲你听得懂也没用,因为你做不到,因为那
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过程嘛。而今天我们,我们是水果、苹果、奇异果、
火龙果,对不对?这个不算。这个不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啊,你那个是水
果、苹果的啊,不算。你是第三阶段跟第四阶段的部分。
那我现在要跟各位谈的是,佛法在跟各位谈的东西啊,你不要以为你听懂,
听懂不算啦,因为你用的都是第三阶段跟第四阶段的部分,而不是用第一阶段跟
第二阶段。我先把这个东西给你弄清楚。
那我现在要跟各位解释的啊,我们之所以生死流转啦,是因为第一阶段第二
阶段你把握不住,叫做沦落到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来,这个是叫生死凡夫啦,尤
其是第四阶段的意识形态。社会上一直教给你的是第四阶段的意识形态。
那我们从出生以来啊,父母亲、老师、整个社会啊,就一直在教我们,这个
东西。“叫爸爸,叫爸爸。”各位注意看看啦,你是不是这样教过小孩?“叫爸爸,
叫妈妈”“叫爸爸,叫妈妈”,对不对?然后到了那一天啦,那小孩子假如第一句
话讲出来说“叫爸爸”,你会怎么样?哈哈哈,你呀,会说“妖怪”。
孩子很厉害,他不会跟你讲说“叫爸爸”。孩子会“爸爸”,对不对?他一定
是“爸爸”,他不会“叫爸爸”。你注意看看,你一定是教孩子说“叫爸爸”,妈
妈的话“叫妈妈”,孩子很奇怪啊,妈妈抱的时候,他“爸爸”他不会说“叫爸
爸”,对不对?你去注意看看。你都不注意啦,我告诉你,再过一百年你也注意
不到啊。
那孩子的反应啊,他这个过程里有一个阶段,你不知道。你回去啊,不信的


IP属地:广东1楼2013-01-01 15:11回复


    IP属地:广东3楼2013-01-01 20:3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IP属地:广东4楼2013-01-01 20:35
      回复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三集
        海云继梦和上
        好,我们今天就先把这个基本理论的部分跟各位做个说明。我暂时把它取名叫做“心性学的基本理论”,主要你要从“生住异灭”这个地方来看,我们主要是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一般所讲的目标。对各位来讲,你是毫无经验,理论上、词句上、语言上、佛教经典上,你都知道叫做第一念。
        我们常讲明心见性,这是什么?大概你也讲不出来,但是朗朗上口。蒲团拿来,屁股还没坐下去,就想要明心见性。但是,明心见性是什么?你完全不知道。
        这个地方,我们首先跟各位讲心、性、念这三个:“心”是本体心的心体,“性”是本体心的心用,“念”是本体心的心相,这三个都属于本质上的东西,人人本具的那个所谓佛性。所以我们在这个“心性念”中的这个部分,我们把这个“心”的心相,“念”是本体心的心相的这个心相,我们首先叫做本体念,这个念是本体的。这个部分你都没有概念,你完全不知道,你不要说你知道,你知道你就是佛了。你只是听人家讲一讲,你就好像都知道,好像啊,不是啦!你不能够说我好像知道,学佛你一定要给自己负责,禅修就是要给你实际上走到这个地方。
        那么,我先把这个文辞上的东西给你讲一遍,等一下我们再来看图是什么东西。这张图叫总图(心性学基本结构图),这里头有五个理论,我们在讲的前面这个“生住异灭”的“生”是第一阶段,你修行是在第二阶段“住”里面。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他大致上是生活在“异”里面,那我们一般凡夫就在“灭”这个范围里头。
        那我们先看看这整个的状况。“生”是什么,就是“心性念”这个地方,“心”是本体的心体,是心的这个心体、本体心,“性”是本体心的心用,“念”是本体心的心相,这三个是一体的。你原来只有心,你不明心、你不见性,明心见性指的就是对这个部分很清楚。讲明心见性、讲第一念都指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个心相,我们叫本体念,不叫第一念,因为它都还没起作用,所以没有第一不第一的问题。从这个“念”到产生“相”的这个地方,这个“相”就叫第一念。在第一念里,无明还没起作用,我们当这个念一起,要导入萨婆若海,就是回到心性念这里面,回到本体心这里面。
        各位要知道,那个本体念,因为外尘境界而产生相。这第一念一产生,当你能够又回到萨婆若海,本体心里头去的时候,那对你这样一个人来讲,就好像是原子弹爆炸一样,那种能量是非常强烈的。你不要看说理论上只有这样讲,理论上就这样讲——流入萨婆若海,不被第六意识无明牵引,一句话就讲过去了。你不知道这里面发生多大的事,就好像整个宇宙都发生“9·21”大地震一样,那种能量是非常强烈的,你没有去经验你不知道。你看文字都一样大,画了图在那边,花不溜丢,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个就是修行迷人的地方!这就是佛之所以伟大的地方!《华严经》里在描述那个伟大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佛境界那么的殊胜、繁华、富贵,其实就是在指那个从第一念回到萨婆若海的那个境界,这样知道吗?经典看那么多,天天都在诵《八十华严》,诵《四十华严》,你在诵什么?你没有进到里面去,你根本不知道经典在讲什么,经典在讲哪一段?在讲这一段呢,这个都在法身境界里,这里面就叫做“一真法界”,你修行要能回到这里面来。
        “生”这个领域,这个“相”一产生以后,你很难守得住,尤其凡夫更守不住。我们讲阿罗汉按照佛教的标准,以“华严”的标准来讲,阿罗汉要破我执,破法执,一分保衽。破我执是七信位,破法执是九信位,加一分保衽,十信满心以后,那才是圆教初住位,要到这个初住位这里来是功夫。阿罗汉是指双破我执法执的这阿罗汉,那它的位置在哪里?它就在“生”跟“住”中间的那条线上。要进入法身就要走到“相”里面来,这是法身大士的智正觉世间成就。


        IP属地:广东6楼2013-01-25 11:09
        回复
          为什么要一分保任衽呢?就从那条线,“相”跟“色”之间,一念无明起那个地方,要把那个无明不但破除掉,而且要完全消灭掉!他随时随地可以出世间,可以入世间,所以经典里讲“文殊师利菩萨不出世间不入世间”,因为它没有无明的障碍,所以没有出、入的问题。我们有无明障碍在那里,你为了要破除无明才叫做出世间。因为你有无明的羁绊,所以你会掉入世间,所以《华严经》里讲叫“世出世间”,没有世间,没有出世间,因为它没有无明,关键就在这条线上。
          我们常讲一念无明起,无明怎么来的?关键在无明怎么来的,你为什么会一念无明起?两念无明就不起了,是吗?关键就在这里,无明怎么介入这是另外一个理论,萨婆若海的这个理论是一个理论。一念无明起,无明怎么起?那这个理论就是十二因缘法。它怎么介入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告诉各位,你也没有资格可以问,除非你已经破我执、破法执,站在那条线上,那来讲你才清楚。你现在还不在这里,你现在站的位置大概是在“生住异灭”的“灭”的后半段里面,天天都在怕下地狱,那就是灭的后半段那里了。你要走到这个地方来,能够这个所谓的一念无明起。
          换句话说由于无明介入,第一念的“相”就变成“色”。所以我们把“色”叫做第二念。这个是不一样的,在“相”的时候,是你的心里那个大脑的状态里,是有那个东西,它不是本体念了,已经是第一念了。但是那个东西呢,你的大脑里没有办法区别,它到底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哪一尘,这个时候不分别。当你的大脑想说,它到底是什么?那对不起,无明已经到了,你要留意到那个时候就已经牵涉到“住、受”这个地方,然后六入名色来了,有没有?十二因缘法这边讲的,你从你的受开始接触了,透过六入了,你在找寻名色,那到底是什么?你的色就起用作了,行就把这个无明送到了。那你就活在这以后的世界里,高级一点的人比较靠近五蕴这边,低级一点的人就到“生住异灭”的“异灭”那边去了,你去注意看看。
          你的生命品质在哪里,要如何提升生命品质、如何超越、如何把你生命品质的水平加以提升,就是从后面一直往前过来,关键就在这里!那整个你要看清楚,这个不是跟各位唬烂唬烂就好了,这个不要选票的,你盖给谁都没关系,这个你一定要懂。这不是用骗的,看清楚,是你自己的事啊,你自家本事,你自己看。
          色一产生以后就麻烦了,生死轮回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受起,受起知道吗?正式宣誓从今以后生死轮回,那你就开始在三界六道里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你注意看看。
          第二念我们就取名叫做生灭念,因为这个地方生生灭灭。这个部分对各位来讲,可能有几位你已经触及到这里,真正修行的人是在这个地方。
          我们先给各位简单的分析一下,你每一个行者在这里的感受,多少会有些不同,这不是一个口号就带过去了。“色”一产生以后,首先就是“受”。“色”已经了别了,很清,一接受以后,那就麻烦了,要接受还是不接受?这个佛法的语言模式是这样,讲受就有不受,我可以不接受,不接受也是受!其实在你的心境里头,你要与不要是一体的,不要也是要的一种,知道吗?当这个色一产生,你接受以后,那你就没办法控制了,开始第六意识起作用。色跟受在这边都是第六意识起作用,它才有所谓的了别——分别意识,所以我们的全名第六意识,不是第六识,要叫做意识,它是一种分别、拣择的作用。
          当它接受以后,它就要经过末那识,送到阿赖耶识,要登记进去啊,这个过程就叫做“想”。然后再从阿赖耶识,透过末那识,回到第六意识做确认,这个叫做行。那这整个过程构成你的意识形态,叫做识,所以一个“识”事实上就是一个概念,而一个概念它是经过“色、受、想、行、识”要运转好几遍。所以下面有几个色、受、想、行,然后确认,确认是了别的第六意识。把这整个运作的过程我们统称为“识”,识就是概念的意思。
          我们举个例子,你自己在禅修的时候可以看得很清楚,你的那个识是怎么流转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各位,你一定要静下心来,静下来,静下来要能够到止住妄想。要止住妄想其实它有加速作用,在你妄想还没有完全止住的时候,会有片段的宁静出现。当那个宁静当中,常常有外尘干扰,那你打坐时的外尘干扰最多的就是声音。假如这个外尘是源自你内在的法尘,那就叫做烦恼,那时候你一定会置心一处,置心在烦恼里。每一次打坐都烦恼起来,那你就下一次地狱。我跟各位讲,是真的,我不是跟你唬一唬,就唬过去了,打坐的时候不要起那种烦恼妄想,你要不起烦恼妄想要怎么办,那就后面再讲了。
          我们这个禅修训练营里头,为什么会有洗心、静心、解心,这些课程都是在跟各位讲说“异、灭”你要如何处理的问题。当你在静坐中把心沉寂下来以后,那声尘一来,第一个你会发现:那是什么?就是在拣别六尘。当第一次拣别的时候就轮转一次,你要注意,轮转一次,那时候轮转是空白的,但是已经转过一次了。
          从“色”到“受”就已经第三念了,第一念、第二念没有,“色”就是第二念嘛,到“受”就是第三念,“想”是第四念。到“想”的时候,这个第四念已经从第六意识到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到第八意识,这个你可不知道了,那个里面还好几个念。从第八意识到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到第六意识,这个叫行,你看多少念?然后确认,第六意识说:“嗯,就是这个,这个叫做声音,这声尘就是这一个。”这声尘来第二个问题是:“这是什么声音?狗叫。”好,又绕一圈,有没有?所以当你一个概念形成的时候,其实你是绕过好几个圈了,所以我们说一个识、一个概念的形成,其实它已经有百万念了。所以你不要以为是第一念,你那哪叫第一念?这个念头已经转过多少转了,你要留意到是这个问题,你要能够拣别出来,所以功夫很高啊。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真修行门槛相当高,你不要以为你怎么样,有什么境界,你看到什么,还早呢,你有没有来到这个地步?你有没有看到你的意识?不要以为说师父那么爱骂人,不是师父爱骂人,你是欠骂!你在表达的——修行的东西,你有真功夫吗?所以跟各位讲,你只要踏入禅堂里,你要洗掉多少的业,你要留意到这一点。一静坐下来,业不是怎么消的,你只要抓住那个念头一直下去,一直下去,你会知道所有的业全部除掉!你的业都是什么?都在“异灭”那边,在那边造的,你回到这里来,你只要一静下来,那边全部拨开了。


          IP属地:广东7楼2013-01-25 11:09
          回复
            你假如从“异灭”那边要去消你的业,难哪。你从这个地方来消业,那真的是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知道吗?你从核心来,全部把它扫掉了。你要是从技末来,那麻烦了,叫你去扫落叶,你在那边捡落叶,一面捡一面掉,一面捡一面掉。你怎么样从根本上去处理它?就在这里,所以这个“生灭念”,你要能够进到这个地方来,事实上你的业消掉很多,真的在这个地方修行的人,对于是是非非、风风波波,他根本不在意,他在意那些干嘛?
            我们俗话讲的“树根站得稳,不怕树梢刮台风”。你就把这个地方给顾好,过去无知、迷惑颠倒所造的业,要来就给它来。而你从这里修行下手,你的业会现前,但是有惊无险,在修行中它全部过去了。业该来也是要来,尤其因为你修行,你会碰到这辈子还不出现的业,下辈子会出现的你通通会扫掉!
            你要是不修行,你都在“异灭”那边,那业一定到,那不是有惊无险,那有惊有险,它一定有险,不会无险,因为你所造的业,业一定要兑现!这辈子的这辈子兑现,下辈子的下辈子兑现。有很多人常在讲:“我家的老人,一生那么好,奉献、行善、救人,为什么死的时候那么惨?”因为你是很有修养的人,好人,我们希望这些好人要免除最后那个难看的局面你还是要修行,这个没有办法酬送人情。你就说:“我去跟阎罗王讲一下,他好人嘛,师父你就每次都说要给阎罗王把我们保出来,你就去跟他讲一下,我家老的真好人。”你家老的不修,我哪有效?是你要自己修啊。不是谁去跟你保释出来,这个因果律当中没有特赦,你只有自己踏踏实实的修行,就从这个地方,真讲修行我们只论这个部分。但论这个部分你看不懂,除非你是个过来人。你都还没走过,这没有办法。
            只论这两个阶段,这阶段就是从生灭念下手,那就快了,这个修行就快了。但是到这个时候呢,这个时候基本上来讲,它是破我执,再来就是破法执,有没有?就是到分水岭上面去了,那我们现在还没有呢,我们就在后面的阶段,在“异”这个地方,是修养的人生,所以这上面跟各位写着说“这个概念取舍为善恶念,与第一、二念的生灭念无关”。你先弄清楚这个地方讲的你的念头,那都是善恶念,不是生灭念,也不是第一念、第二念的那个东西,已经跟它完全无关了,因为你念起念灭所想的都是好与坏。
            所以当有人骂你的时候,你说“哼”,可是“我第一念起,不可以生气”。你看这里面这样一转,你看有没有好几百万念?你想想看,第一个“他骂我,他骂我就是侮辱我”,他之所以侮辱你,你已经有好多好多念头转过去了。这个念头是整篮子的念头,不是一个一个,一个概念里头已经有百万念了,所以“他骂我就是他侮辱我”,这里面已经有很多概念了,不是很多念头而已。所以一个概念,佛经里头讲说什么,什么一刹那、一弹指,什么几刹那、一刹那几百念,有没有?那就是指这个东西,我们看都看不懂。他讲那个怎么量的?古代是怎么量的?佛陀怎么看的?它是这样看的,只是它用的语言的字跟我用的语言的字不一样,所指的是同一个东西。
            “他骂我了”,第二个“我生气了”,你的概念又起来了,又一大堆概念,然后第三个,“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有罪恶感,你有是非道德,因为生气是没修养的,对不对?“像我这般的怎么可以生气”,对不对?“尤其在别人面前气起来很难看”。你看,这种一大堆的意识形态在那边,所以你的抉择“好,我决定不生气”,我告诉你,你已经无量念了,你不要说第一念,那叫笑死人。你每次说“我第一念起我就怎么样”,阎罗王又从桌子上摔到地下去了,又笑死了,那个又要来了。
            你想想看,这个地方我们都不认识,一个人,一个凡夫基本上在修养上也要到这里,也不过是个基本修养而已。而你呢,那个一念嗔心起,虽然你把它灭了,你嗔心已经起了,嗔心就到了,那个嗔心不是怎么到,是你本来就具有那个嗔心!你这个才麻烦呢,那个嗔心你没有办法除掉,要除掉那个嗔心,只有到“住”里头去,住是做洗心的工作,把这些杂质统统要除掉。所以你说生气是因为有嗔的因,才会生气;没有嗔的因,你是不会生气的。你去留意到这里,这个叫做在概念取舍之间的问题。


            IP属地:广东8楼2013-01-25 11:11
            回复

              那一般的凡夫呢?更糟糕了,他连这种反省功夫都没有,有很多人造业不会反省的,那就生活在“灭”里面。人家一讲,就很多理由要跟人家解释,你对于你的行为已经进入到这个因因果果的地方了,你这个念念之间又有种种的掩饰、隐藏、隐瞒,那通通在后面,是你概念确定以后,你会采取行动,行动以后,那很抱歉,“因”已经种了,“果”已经存在了,等着缘来果兑现而已。
              可是当人家跟你讲,你又要去解释的时候,或者自己在找理由去隐瞒的时候,那你的生死轮回就完了。当你开始形成那一种模式——隐瞒的模式的时候,记得,只要有那种恶性循环的模式就是无间地狱业!你假如说只是偶尔起意:“嗯,走在路上看到一只小狗,听说烤乳猪很好吃,这烤乳狗很好吃。”听说就想到,马上把人家烤去吃了,那这业只有一次,只有一次。不过烤了以后,很好吃,就喜欢什么乳猪、乳狗、乳猫统统去烤,你已经养成一个模式,这个就无间地狱业!因为那个模式一养成以后,你会惯性的一再的再犯,有没有?这叫恶性的,那你就一再的犯,这无间地狱啊!无间地狱怎么来?就是这个因素,你有恶性的循环模式。
              你假如是良性的循环模式呢,譬如有人他就喜欢布施,看到师父莫名其妙就布施,他已经养成那种模式。你有布施也是一个循环模式,这个再来就升天,那福报很大。就喜欢救人,常常问人家——我们这里有一堆莫名其妙的关怀组,关怀组你知道吗?打电话去给人家“你家有人生病吗?”“要做什么?”“我们要去关怀。”你的善心善念不要那么无聊嘛,这个叫做什么?良性的,虽然他搞得比那个笑话篇更笑话,他总是想帮人家嘛,反正吃饱也没事,他也不生病,只好去看人家生病,他也要去关怀,有这样的情况,这是良性的循环。愚痴啊,有,这个是生生世世得好报,但是你有烦恼。
              恶性的,那当然是无间地狱业,那良性的,是往上的。通常我们在这地方看的,已经不是什么修行的关系,而是你什么因什么果,什么因就什么果,所以这个以后已经是属于因果的问题了,而一般人所讲的也都是这个区块的因果,不是我们前面的因果,这个都属于民间信仰的宗教。它讲的因因果果有些时候都不正确,它当做教材可以,当做教材教育人家劝善的这个可以,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已经属于“异灭”阶段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来到这个世间,他再了一些业,然后再收集一些业因,准备做下辈子用的,这一种人生我们通常叫做凡夫生死的这种人生。
              那一般人来讲,基本上要到“异”这边来,就是世间善法的世间善人,这个是“异”。而我们修行人要讲的是“住”,你善根猛利,上上根器者,那直接就从这个“住”到“灭”,很快。我们既然发心想要修行,你一定要想办法挤到“住”的这个领域来,一定要挤到这个领域来,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个就叫发菩提心。这里面菩提心的范围很广很广,它的内容也很丰富,你从哪边开始定义,那也都无所谓,但是不管怎么样,菩提心你要自己去慢慢摸索。
              那么修行从这地方开始,前面的地方你必须放弃,世间人譬如说:我会画画、我会书法、我会音乐、我会舞蹈,我很有成就,或者家庭幸福,一切美好,这些都属于“异”这边的状况。世间生活很完美,你必须放下,修行这个叫做出离心。
              你假如认为说,我毕业三十年,求职三百次,失业三十年,所以我只好看破红尘,对不对?这种人来修行,那不用打坐了,坐下去就烦恼,坐在那里就讲:我有够倒霉!老是想到他那时候去应征,老是不通知我去上班,打电话去问还被骂了,你说这种状况他怎么修行?
              你一定要在正常的情况之中,你获得、拥有,然后你才能够说舍。所以世间人,我告诉你说,你一定要赚,赚钱,赚到钱以后你才能将布施,你不要赚到最后财产都不见了,你说我就是《金刚经》诵太多了,一切皆空了。这个不叫布施,这叫无能,你倒闭了、又失败了,投资又搞错了,你没智慧嘛。你一定要世间事要圆满,圆满以后你说:“嗯,这个这样子不对,我要追求的是真实的生命”,这个时候把这个虚幻的放下,这个才叫出离心。
              有个年轻人来说:“师父我要出家”我说为什么?讲了老半天只有一句话“反正他不爱我”,他不爱你你就出家,师父就爱你啊?所以我们跟你讲“三失道人”不要来——失败的、失恋的、失意的。社-会混不下去你混到佛门中来,可以啊,你说来接受救济,这里面借你住一下,几年后,你恢复健康要到社-会去打拼,你再回去,那不要紧。你说我发大勇猛心我先出家,出家几年以后再回家,那也可以,短期出家,那都不要紧。你总不能够外面走投无路,佛祖有够衰,不是,在人生的奋斗过程里可能会失败,到庙里来虔敬一下,调理一下思绪,重新再回社-会去,那可以,那是非常好的。但是你不要说进来里面充电能量比较强,佛祖比较厉害,那也不对,你再出去还是失败呀。


              IP属地:广东9楼2013-01-25 11:11
              回复
                所以你要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社-会的一切你如实了知,然后才能放下,这个时候要修行,你进入第二阶段到第一阶段就很快。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在社-会上,社-会的责任必须做好,而且不能够抱怨。社-会人,一种是承担的人生,一种是抱怨的人生。抱怨人生不能修行,不能修行,他绝对不能修行,因为他一坐下去就问题来。但是承担的人生不一样,他也遇到挫折,他也遇到失败,但是他承担他不抱怨。所以我们在这里说你要来常住出家,第一个考核就看你抱怨不抱怨?你一直在那边抱怨的,那滚蛋好了。你要不是抱怨的人,你看,该做的去做,然后承担的人他很豁达,他知道这些事情怎么样,他也会通达人性,会包容人家,抱怨的人他不会包容。因为他一直在抱怨,怎么会包容呢?所以这个就是在“异灭”这边做拣择,你的人格性到底具足不具足?然后你才有可能进入到这里面来。
                那这边“异灭”的部分,我们通常是让各位彻底了解,你自己好调整。因为你了解以后,你在禅修的过程里,就不会把“异灭”(一般的生活中问题)拖到修行的领域来,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因为在修行的领域里头,我们讲心性学,基本上它是很在意的是心理的作用,这个讲心理不是我们世间讲的心理学的心理,是你心性的作用,运作的状况。
                常有同修这样讲“师父你这个在跟人家讲的比那个心理咨商师的更好”,为什么更好?因为他讲的是心理学的,我讲的是心性上的作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在跟心理学的这些学者或医生们这地方没办法沟通,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心性上的东西跟心理学是不一样的。因为心理学所去搜寻来的资料,它所要的东西不是心性上的东西,因为心性上的东西它太抽象,而我们却看得很清楚。因为你在禅修里头,对于你心的轨迹,心路历程那个心迹,看得很清楚。心理学在这里看不清楚,所以他没有办法对话,我相信在座也有很多当心理咨商老师,张老师这一类的工作,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障碍?问题就在无法掌握人性的心路历程,这个你看不到。
                我们在讲的心路历程都太粗糙了,我们在修行的这个地方看,你看从那个念,念起,一个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怎么来的?已经解析到非常清楚了。我用这样的讲法,譬如说五蕴这种传导的过程,那你个人在运作的时候你也会有所感受,你语言的使用方法跟我语言的使用方法可能不一样,那无所谓。这一点站在学者的立场他是这样讲:因为你的语言跟我的语言不同,所以你的心路历程跟我的心路历程也不一样。但是我们告诉你,我们语言可能不同,但是我们的心路历程都一样,这一点是他没有办法接受的,这个也就是心理学跟心性学之间的差别。我们认为这一个真理的这条路是一样的,但是你感受所使用的语言跟我感受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因为这个是文化上的问题,所以古人在那个时代他所用的那些语言,现在我因为我走过,我知道他们讲什么,我用我们现在的语言再讲一遍,但是我所讲的这些语言,跟他们所讲的语言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因为所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你知道吗?这一个同一个东西的这种认知就是宗教,宗教指的是这一个。你把那一个同一个东西叫做真理,叫做上帝,或者叫做什么,都无所谓。你把它叫无极、叫太极、叫道清都无所谓,叫瑶池也可以,反正那一个东西,你要很清楚都是同一个东西,这个就是宗教。所以用词可能完全不同,一个说瑶池,一个说天国,一样不一样?我跟你讲都一样,你可能讲“那不一样,我们的净土跟他们的天国怎么会一样?”你的净土解释到最后还是一样,因为你根本就不净,你既然会认为不一样,可见你就不净,有染,有染跟他的天国差不多。
                假如真的是同一个东西的话,那你就平等、清净、无染,所以这一点你要慢慢去感受去汇通这个部分,这个理论的部分,我们等一下再讲,我们休息一下。


                IP属地:广东10楼2013-01-25 11:1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IP属地:广东11楼2013-01-31 21:29
                  回复


                    IP属地:广东12楼2013-03-13 11:10
                    回复


                      IP属地:广东13楼2013-03-19 11:15
                      回复


                        IP属地:广东14楼2013-03-19 15:12
                        回复
                          一年前听法师讲大乘起信论说道关键地方时就苦于没有这几张图,当时没怎么听懂于是感到十分遗憾,今天遇到了这么殊胜的因缘看了了这些讲义配图。万分感谢。


                          15楼2013-03-25 23:14
                          收起回复
                            真正要舍识用根、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是在“住”这第二个阶段。我们记忆很
                            多后都停在这第二阶段“住”里面,因此当你用六识时,一切因缘,所有心念的产生
                            ,通通会进入“住”的背景资料作过滤,而后马上产生。
                            简单举例说明,假如今天是一个密法的法会,我们一再跟你介绍,大殿的这些东西有
                            哪些功用,这个供品在修法中是做什么的……这样对你提过几次以后,原本你都不懂
                            的,现在就会认为很重要了。
                            为什么修密法的人,家里法器一大堆?因为上师一直介绍这个、推介那个,弄到最后,
                            你觉得好像不买不行,于是变成了这种状况。
                            这方面我们通常较少强调,相对的各位就比较没有那个印象,为什么?这是你记忆的
                            资料及吸收捕捉的情况较少,否则你一再地吸收资料,那个重要性便会一直增强,反
                            之,资料吸收得少,重要性就相对降低。
                            同时,如果你自己一再地去进行合理的推理,你在这条路线的资料也会一直增长。因
                            为合理的推理后,会将记忆的资料加以剪贴、重组,然后发明、创造,资料自然会增
                            加。现在问题是,这些资料透过我们的记忆与训练会一再成长,成长后便开始作用。
                            现在要跟各位谈第六、七、八识的作用。一般都讲前五识,但我把它分成前六识。
                            换句话说,一般所讲的“意识”,我将它分成“意识”及“第六意识”,然后第七是
                            “末那识”,第八为“阿赖耶识”。
                            我这种定义的区分法与传统唯识的定义不同,传统唯识的定义分前五识(眼、耳、鼻、
                            舌、身),然后第六就称之为“意识”。但我把这个第六的意识,分成“意识”及“第
                            六意识”,所以我就必须来讲解“前六识”。
                            前六识接触到六尘境界后,全部被第六意识捕捉,捕捉后即开始分别,到第七末那
                            识则开始分类,之后,便输送到第八阿赖耶识,储存成为资料库。
                            一般心念产生后,随即进入第六识的分别运作,接着第七就归类,第八储存。你的记
                            忆资料是多少Giga Byte,端看你的阿赖耶识了。
                            一般而言,动物没有阿赖耶识可以储存送进来的资料,所以它不会记忆,也不会累积
                            资料,即使有,容量也很小。所有动物,通常六识中只有一识记得起来,其他的就记
                            不起来。
                            你留意看看!譬如,狗的鼻识很强,记得起来;鸽子的眼识也很强,所以不管你把鸽子
                            抓到哪里,它就知道该怎么飞回来,但它的脑容量非常小,只能记那一部分。
                            至于人类,透过专业训练后,通常只是某一识很强,很难全部具足。譬如音乐家的耳
                            识很厉害;画家眼识很强,因为他要观察。每一种训练都不同,要两方面以上同时具足
                            的,通常都不够深入。
                            要知道,经过一再训练以后,身体上所强化的技能,通常必须离开六、七、八识,才
                            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但一般都只是透过六、七、八识加强记忆所训练出来的,这叫
                            做工匠。
                            透过六、七、八识训练出来的是工匠,假如能跳开六、七、八识的束缚,这时所发
                            展出来的是生命的一种专长,它会成为性德,那就翻然不同了,那是生命的智慧在起
                            作用。
                            所以,画家真正到达某种程度时,他的画就不按牌理出牌了,因为他是用生命而非用
                            大脑来作画。用大脑作画必然有牌理,用生命作画则无牌理可言。同样地,所有艺术
                            创作皆如此,一旦涉入了生命的领域,大脑的理论就不起作用了。
                            既然看到它的运作是这个样子,现在就从识性的矫正面来看。一般我们是从第二阶
                            段要进入第三阶段的那个部分来看,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是“异”,“异”即作用
                            。作用过以后便消失了,故称“灭”。通常这个作用很强烈,但我们不知道。
                            所以开始修行的时候,要先从修养上来看功夫——我这脾气一动或贪念一起,要怎么
                            照得住?然后开始从第二阶段里面看到,“耶!我生命中这个因素太强烈,才会一直起
                            贪。
                            一听人家说哪里好吃,那个贪吃的念头马上起来。”有没有?所以你要马上想到:“哎
                            哟!这样子不太好,人家讲到吃,我反应那么快!”那是因为有贪吃的习气在。
                            你必须能看出贪吃对修行有障碍,以及它如何来障碍你。例如,原本决定要来听经
                            ,一听说哪里好吃,就专程跑去吃个饱再过来,结果迟到了。迟到半个钟头还不打紧
                            ,吃太饱了,一坐下去,“呕!呕!呕!”开始打嗝。或是吃得口味很重,一坐下去,别
                            人还没感觉到,自己反而先觉得坐立难安。这就是障碍!
                            刚开始修行时,我们会留意到这里,而这只是第三到第二阶段之间的一个缓冲期,
                            一旦你开始持续留意它是怎么来的时候,那已经从第八意识开始向前反推了。
                            你会觉得自己贪吃的记忆太强了,于是从第八意识里慢慢将那些资料销毁掉。但这慢
                            慢销毁的过程,我们本身并不清楚,因为这不像杀掉电脑内的档案那般容易。你会慢
                            慢注意到这个部分,当那个资讯再来时,第六意识捕捉的能力便会减弱了。
                            总而言之,就生命的立场来说,六识接触六尘境界时,一半的心念是流入萨婆若海
                            ,一半会被识性、第六意识捕捉。可是第六意识在捕捉这些东西时,它在分类上不会
                            那么快。
                            (非常心经里关于生住异灭图的部分)


                            IP属地:广东18楼2014-01-26 21:3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随喜赞叹!


                              IP属地:安徽20楼2015-02-19 2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