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藤朝信吧 关注:11贴子:210
Q1:织田信长最近的头发不太好,所以他会用?A:浮世绘 B:铁炮 C:森兰丸
Q2:大友宗麟最近头发也不怎么好,所以他会用?A:浮世绘 B:铁炮 C:立花道雪
Q3:今天是哪个坑爹国家品牌公司成立日?
Q4:今天是哪个著名墨镜胖子的生日?(切糕是我们滴……秦始皇是我们滴……
Q5:今天是哪个光头巨熊的第一次登台上任?
Q6:说出五个善于骑射的大名。
Q7:岛津四兄弟个个人最高那科加在一起除以5等于哪个天皇的什么?(PS:一个天下人的孙子的孙子……很简单了吧……?


1楼2013-01-01 07:20回复
    目录:1 忠臣藏
    2 裂口女
    3 寅次郎的故事
    4 切腹
    5 最后的武士
    6 无仁义之战
    7 入殓师(这篇就是LZ偷懒的代表作)
    8 午夜凶铃
    9 花火
    10 死魂曲


    4楼2013-01-26 13:02
    回复
      幕府将军德川纲吉大发雷霆,好家伙,让我在天皇面前丢脸,老子不收拾你就不姓德川。于是命令浅野长矩切腹谢罪。当天早上10点出的事,晚上7点就即刻切腹,可谓是雷霆手段。曾经有不少大臣建议调查清楚事情的经过由来再作处理,不过德川纲吉根本听不进去。4月22日,幕府作出了进一步的处理决定----赤穗藩废除。在日本幕府的历史上,这样处置一个大名是极其罕见的,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德川纲吉没有对另一当事人吉良作任何处理,这埋下了整个事件爆发的引子。
      一个星期过后,赤穗藩的家臣们才知道他们的主人在江户出事了。本来是替将军家出钱请客去的,结果出了在将军眼皮子底下动刀的事,虽然知道主君浅野可能会被治罪,但是谁也没想到会被解散单位编制,集体下岗,这下就热闹了。家臣们分成了两派,温和派和强硬派,前者主张投降,后者主张据城死守。作为俸禄1500石的首席重臣(笔头家老),大石内藏助本来是温和派,但随后他们发现事件的另一当事人吉良义央居然没有受到任何处理,这使得整个事情开始向强硬派的一方转变。
      “喧哗两成败”,这是当时处理类似争斗的默认原则。简单的来说就是不管你们谁先动的手,凡是打架的都不是好孩子,各打五十大板。德川纲吉只处理浅野,不处理吉良的理由是吉良没有拔刀,不属于武斗,而整个事件的处理也相当草率,浅野当天就被处死,没有留下口供,也没有啥314动刀事故调查报告之类的东西,不明不白,黑锅全让浅野长矩背了,这当然不能让赤穗藩士们服气。按照47人之刺客和忠臣藏这2部电影的观点,吉良家世代名门,号称下马众,娘家上衫家又是财大气粗,还和将军近侍柳泽家交好,皇城根下好做官,所以不管大石内藏助怎么去打听事件的经过由来,上头就是那一句,“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把老实头大石同志气得翻白眼。


      7楼2013-01-26 13:15
      回复
        废藩令下达之后,事情已经不可逆转。道理很简单,三百多号人一下从吃俸禄的家臣变成浪人,大家都没了活路,除了造反还能干啥?赤穗藩自古民风膘悍,绝大多数下层武士一年收入也就十几石米几两银子,比同时代的农民也就高那么一点点;苦大仇深,属于高危人群社会不稳定因素,老子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谁怕谁?
        最终大石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理由暂时稳住了了强硬派,赤穗藩开城投降。下级武士们斩鸡头烧黄纸,准备杀掉吉良上野介为主公报仇;而有车有房的大佬们倒是不想摊这趟混水,不过也不好意思明说,只是私下里开始变卖公司股票,往别的藩投简历了。
        面对人心惶惶的局面,大石内藏主一方面和大家签下血书,誓为浅野报仇;而另一方面则砸锅卖铁给大家吃了最后一顿散伙饭,把变卖藩产得来的遣散金全部发给了中下层武士,自己则分文不取。大石原本想安抚住这些人,赢得时间以图将来翻案,不过很多武士没有熬到那个时候。到一年零9个月之后,正式行动开始之前,脱藩的武士有的因为遣散金用完自杀,有的靠借钱过日子,吃了上顿没下顿,可见浪人实在不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也难怪人家要造反。
        简单的总结一下,在这场拼爹的幕后争斗中,浅野家败北,吉良家装傻,将军家闷声发大财,忠厚老实的大石内藏助忙着写材料进京**,就这样过了一年。


        8楼2013-01-26 13:16
        收起回复
          在正式复仇前,大石内藏助做了最后一件事情,派人一家一家的收回当初的血书盟约。大石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下递交的血书,有些未必出于本心,有些人上有老下有小,有些人仅仅是因为面子过不去而签下契约,意志不坚定。于是他给了这些人一个全身而退的机会。最终的结果,130多名签名者中,最后只剩下了60多名。到1703年1月31日正式起事时,只剩下了47名,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赤穗47义士。
          公元1703年1月31日凌晨4点,浅野内匠头长矩切腹后的一年零九个月,赤穗47义士攻入戒备森严的吉良府邸。凌晨8点,行动结束,不包括吉良上野介义央在内,吉良家共有家臣14人被杀,足轻2人被杀,受伤者23人,而47义士无人死亡,受伤2人。我们可以看到这套奇袭的模式后面被新撰组原封不动的继承了下去,从服装和后者最著名的池田屋事件都是在山寨人家。
          大石内藏助带着吉良义央的首级来到浅野的墓前祭拜,随后向幕府自首。
          幕府将军德川纲吉看着这帮人越看越爱,有心放他们一马,而绝大多数的官员也认为这些人为主君报仇忠勇可嘉应该网开一面。因为浅野是自己下令切腹的,将军不能自己打自己嘴巴,所以德川纲吉跑去请皇族开口,好给自己个台阶下。而他拜访的法亲王(日本天皇一般退位以后都会出家再起个好听的法号)认为“为主君报仇确为忠义之事。但是如果现在放过他们,将来他们当中有人做了坏事,就给这次义举增加了瑕疵。所以现在让他们一死,于后世反而留下佳话。”。


          10楼2013-01-26 13:18
          回复
            对中国而言,我们习惯用粗线条的道德说教来维持社会秩序,这是因为中国实在太大了。哪里遭灾了,没吃的了,跑出去逃荒,要要饭,也能活得下来。娃生多了,耕地少了,那就闯关东,走西口,也是条活路。
            对中国来说,我们地大物博,我们人口众多;我们资源丰富,我们幅员辽阔。我们永远都不会去真正重视原则,因为我们总能找到原则之外的退路和捷径。中国人永远是心思活泛的,圆滑世故是最高的处世哲学,我们永远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太多富余的生活空间,培养出了营营苟苟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国民性格。
            你说日本?不好意思,东边是海,西边也是海。
            四面都是海,地震天天见,这就是日本。日本没有地理上的缓冲带,一旦发生灾害,要么死抗,要么抗到死。朝不保夕的环境养育出了一群二元价值观的死心眼,这帮家伙一旦地震了拿上救生包就会往学校跑,因为他们的死心眼政府告诉他们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同学,在中国这是要死人的,别以为死心眼到哪都好使。
            一个被高度的危机感维系下的全民高度自律的社会,这就是日本。
            古代日本农村有一个制度叫村八分,“冠、婚、丧、盖房、火灾、疾病、水灾、旅行、生育、忌辰”10件日常事务中,如果有人不能做到其中的8件,全村人都会与之断交。这是很恐怖的事情,因为你一旦被村八分了连打酱油都没人卖你,想跑都没地方去,去哪,跳海?
            这就是为什么赤穗浪士不能反幕府,这就是为什么大石为什么不能成为宋江。很简单,因为对于赤穗义士来说,没有一座梁山给他们上,他们没有办法在这个制度外独立生活。所以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实都是在强化既有的秩序而是不反抗它。他们只能被称之为义士,既不是侠客,也不是英雄。


            16楼2013-01-26 13:23
            回复
              浅野虽说是个乡下大名,但久居江户也算是见过世面的,总会知道在幕府中出刀伤人会有什么后果,所以这件事一定是别有内情。幕府撤藩从家康时代就开始了,当年全盛时期的福岛家也不敢对抗幕府的决定,何况仅有三百武士的浅野家?可以说大石是作出了明智的决定,而由于他的明智和坚忍,才使浅野家得到复兴,四十七人的事迹在日本代代相传。
              ----------------------------------
              关于浅野伤人的真正动机
              德川幕府到了纲吉的时候,经济基本上就是一笔烂帐了。德川纲吉花钱没数,为了要钱想了很多烂招,比如改铸货币,还有给京都的狗修房子然后要大名捐钱。
              不过虽然经济上入不敷出,天皇使者的排场是一点不降的。浅野的接待预算是700两,但是由于德川纲吉改铸货币,通货膨胀,这点钱是不够的。接待使者确实是个烫手的山芋,所以将军家不干,找个冤大头来干。
              浅野的预算本来就有问题,加上吉良官职比他高,生性又傲慢,2人发生冲突是可以想象的。不过至于到底发生了什么,天知道。


              18楼2013-01-26 13:25
              回复
                更多见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332764-2.shtml


                19楼2013-01-26 13:26
                回复
                  该帖对德川幕府评论:


                  20楼2013-01-26 13:35
                  回复
                    明治维新的阶级基础,是有钱但是没地位的商人跟有地位但是没钱的下级武士结成了联盟,他们是第一推动力。
                    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脱离于国内土壤的产物,无法形成气候。
                    拿戊戌变法来说,从头到尾康梁一伙真正干了的两件事情就只有两件--办报纸,开学堂。其他的事情都是书生瞎闹腾,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维新党人除了一个挂名皇帝外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挂靠的阶级,上层等着看他们的笑话,下层漠不关心。有的只是跟着起哄想捞一把的。
                    打个比方,日本人象泥,被水打湿了,会聚成团。而中国人是沙子,被水打湿了还是一盘沙子。


                    24楼2013-01-26 13:39
                    回复
                      争鸣: 现代文明的基础是海盗文化,英美有了枪炮之后可不可以不用黑奴种棉花,可不可以不用华工修铁路,可不可以不用枪口对着没枪的人说把钱拿来
                      西方文明的核心就是两个字,掠夺,说什么科学发展啊,制度发展啊,经济发展啊,都是掩饰而已,都是掠夺的延续
                      而中国文明的中心是天人合一,对海盗和掠夺的事情是抵触的,几千年来,中国有能力扩大领土,有能力去做海盗,去掠夺,但是没有去做
                      北洋舰队成立之初,可不可以就去日本打几炮,勒索点银子花,实战一下,锻炼下武力强度,为以后大规模的打劫打基础。就算因为战斗力不行失败了,也算有那个想法,可是没有那样的想法,再说远一点,唐朝明朝可不可以打下日本,把日本归于中国领土。日本也不远,比日本近的陆地上的小国,哪个中国都没有去霸占。
                      西方文明的发展,文明核心的掠夺二字,在短短一百年时间,弄的地球千疮百孔,毁灭是一触即发,核武互射地球毁灭的影视剧小说漫画多如牛毛,如果世界的文明以中国文明为主,地球和人类会活很久,活的很滋润


                      26楼2013-01-26 13:41
                      回复
                        西方文明的核心就是两个字,掠夺,说什么科学发展啊,制度发展啊,经济发展啊,都是掩饰而已,都是掠夺的延续
                        ——————————————————————————————————
                        为啥是别人掠夺你,而不是你去掠夺别人?在资源稀缺的地球,所有人类不可能维持统一的生活标准,你有了比较优势后必然就会去掠夺别人,不管用的是什么形式。就算是***自己,也不像咱们教科书里说得那么温文儒雅。看看朝韩越南缅甸的版本,***上国是个什么形象?其实世界历史上最会掠夺的莫过于蒙古人,可抢了一百年后是个什么样子?退一万步,西方掠夺的国家多了,西班牙可谓开山始祖了吧,殖民地不比英国少,结果咋样,混得还远远不如几乎没有殖民地和奴隶的德意志呢。
                        什么“西方崛起靠掠夺”,完全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宣传罢了
                        而中国文明的中心是天人合一,对海盗和掠夺的事情是抵触的,几千年来,中国有能力扩大领土,有能力去做海盗,去掠夺,但是没有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方文明对海盗和掠夺也是抵触的。你看看西方国家哪个没有严惩海盗的法律,圣经里哪一条鼓励人家去抢劫了?伊莉莎白时代的所谓“皇家海盗”是一个很短时间段内的特殊现象,且几个招安海盗头子的下场都不好,克伦威尔之后英国人自己清剿海盗的力度比谁都厉害。而同时期荷兰、西班牙对海盗的态度与中国没有两样(甚至还不如中国开通,比如当时东南亚最大的海盗集团郑芝龙家族就被收编了)。另一个例子是YSL世界,劫掠黑奴的历史比西欧早了整整六个世纪,在印度等地也建立了高压的外来统治。但怎么这些会抢、用黑奴的国家没有赶上近代化的班车?
                        所谓“中国不掠夺、不扩张”,一方面是抢了咱们也不宣传(比如清军曾两次杀入朝鲜,洗劫一空);另一方面是东亚最富庶的土地已经被从汉武帝时代就被占光了,客观上也没有太多好地方值得去抢。从东夷百越到青藏准格尔,你以为都是凭借孔夫子的经书得到的?


                        27楼2013-01-26 13:42
                        回复
                          几个好帖


                          来自手机贴吧29楼2013-02-02 12:50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30楼2013-02-02 12:50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31楼2013-02-02 12: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