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的误差。
(3)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是指机床、刀具和夹具本身在制造时所产生的误差, 以及使用中产生的磨损和调整误差。
(4) 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机床、夹具、工件和刀具在受切削力、传动力、离心力、夹紧力、惯性力和内应力等作用力下会产生变形,从而破坏了已调整好的工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导致了加工误差的产生。
(5) 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切削热、摩擦热以及工作场地周围热源的影响, 工艺系统的温度会产生复杂的变化,工艺系统会发生变形, 改变了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正确相对位置, 导致了加工误差的产生。[3]
(6) 调整误差。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地准确, 因而产生调整误差。
(7) 测量误差。零件在加工时或加工后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方法、量具精度以及工件和主客观因素( 温度、接触力) 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
三、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前面对产生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 但在实际加工中, 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仅用单因素分析法是不够的, 而要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较全面地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掌握其变化的基本规律, 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
1、分布曲线法以实际加工出来的工件尺寸X( 实际上是一段很小的尺寸间隔) 为横坐标, 以工件的频率y( 频数与这批工件总数之比) 为纵坐标,就可得出该工序工件尺寸的实际分布图直方图。再由直方图的各矩形顶端的中心连成一光滑的曲线, 即实际分布曲线。
2、正态分布曲线当一批工件总数极多时, 零件又是在正常的加工状态下进行, 没有特殊或意外的因素影响, 如加工中刀具突然崩刃等, 则这条分布曲线将接近正态分布曲线。因此,在生产中, 常用正态分布曲线代替实际分布曲线。
(1)点图分析法的应用在点图上作出中心线和控制线后, 就可根据图中点的分布情况来判断工艺过程是否稳定。因此在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
点图上点子的波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只有随机性波动, 其特点是波动的幅值一般不大, 而引起这种随机性波动的原因往往很多,有时甚至无法知道, 有时即使知道也无法或不值得去控制它们, 这种情况为正常波动,说明该工艺过程是稳定的。
第二种情况是点图具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倾向, 或出现幅度很大的波动, 称这种情况为异常波动, 说明该工艺过程是不稳定的。X 点图中的第20 点,如超出了下控制线, 说明工艺过程发生了异常变化, 可能有不合格品出现。一旦出现异常波动, 就要及时寻找原因, 消除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2)点图分析法的特点所采用的样本为顺序小样本, 可以看出变值系统误差和随机综合误差的变化趋势,因而能在工艺过程中及时提供控制工艺过程的信息; 计算简单, 图形直观。因此在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
四、减少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在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加工误差进行分析时, 首先要列举出误差源, 即原始误差,不仅要了解所有误差因素, 而且要对每一误差的数值和方向定量化;
其次要研究原始误差到零件加工误差之间的数量转换关系, 常为误差遗传和误差复映关系。
最后, 用各种测量手段实测出零件的误差值, 根据统计分析,判断误差性质, 找出其中规律, 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或减少加工误差。
尽管减少或消除加工误差的措施有很多种, 但从技术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误差预防和误差补偿
。1、误差预防是指减少误差源或改变误差源至加工误差之间的数量转变关系。常用的方法有: 直接减少原始误差法、误差转移法、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法、误差分组法、就地加工法和误差平均法等。
实践与分析表明, 精度要求高于某一程度后, 利用误差预防技术来提高加工精度所花费的成本将成指数增长。
2、 误差补偿在现成的表现误差条件下, 通过分析、测量, 建立数学模型, 以这些信息为依据, 人为地在系统中引入一个附加的误差源, 使之与系统中现存的表现误差相抵消, 以减少或消除零件的加工误差。
从提高加工精度考虑,在现有工艺系统条件下, 误差补偿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借助微型计算机辅助技术, 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3、加工误差分析实例磨削加工一批零件, 其直径尺寸为□50+ 0. 060 mm, 检验时, 发现有一部分工件尺寸不合格, 试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该如何调整。分析过程:已知工件实际测得尺寸,分析误差产生原因, 常用分布曲线法和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