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吧 关注:9,035贴子:102,067
  • 1回复贴,共1

【聊斋奇缘】转发张稔穰 李永昶《婴宁》赏析之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促织》等一些名篇亦是如此。而《婴宁》篇却是明显地以人物刻画为主, 为了在较大的描写空间里刻画人物,作者在情节的纵向开展中不时地作较大 幅度的横向扩展。例如婴宁之母秦媪在与王子服谈话时,逐渐说到婴、王的 婚姻之事,秦媪说:“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 敌”。读到此处,读者满以为秦媪会让王子服将婴宁带回成婚,一般作者写 到此处也会乘势将情节的发展引导到偕归、成婚上去。但蒲松龄在“偕归” 这一情节的出现已呈必然之势时,却不急于情节的纵向推进,他让秦媪接着 说出“惜有内亲之嫌”一句话,将“偕归”之事轻轻荡开,又借秦媪说的“舍 后有小园,可供消遣”的话,引出了王生、婴宁园中共话这一极为精彩的场 面,情节发展的趋势毫无痕迹地由纵向推进改变为横的扩展,为刻画婴宁的 纯真性格创造了较为广阔的描写空间。这就把短篇小说传统的情节结构的格 局打破了,而确立了纵向推进与横向扩展紧密结合的新的情节结构的格局。 而这,正是作者将人物放在艺术构思的核心地位的结果。《婴宁》以及《聊 斋志异》中另一些人物性格极其鲜明的篇章,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以人物 塑造为主的所谓“性格小说”。它们的创作,是为中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性 格小说”的产生立下了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之功的。
婴宁是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形象,作者亲切地称为“我婴宁”,喜爱之
情是溢于言表的。它寄寓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蕴。在封建 社会里,妇女被禁锢在纲常礼教的网罟之中,一举一动都受到封建礼教的掣 肘。所谓“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青年男女是不能随便接触的;所谓“女 子第一是安贞”,大笑大叫,更是明令禁止的。但婴宁大大方方地将花枝遗 落在一个男子的面前,自由自在地在园中与姨兄共话,在她心目中哪有什么 男女之大防?她终日“嗤嗤笑不已”,甚至于爬树攀花,更没有一点安贞的 影子。她的性格的本质特点,就是处处表现出没有受到封建礼教规范毒害的 少女的本性。作者塑造出这样一个形象,显然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在封 建社会里,封建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扭曲了更多的人的“人性”,甚至在 许多家庭的父子、兄弟、婆媳、妯娌之间,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也是尔虞 我诈,相互戕残。而婴宁,却像水一样纯净,玉一样莹彻,花一样时刻展露 着她的心灵和笑靥。赋予人物这种理想化了的性格,又表现了作者对于归真 返朴的人性的向往。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恶浊空气中的读者来说,婴宁的形 象无疑是空谷足音,高山雪莲,铅云隙缝中射出的一道阳光,是能够使人们 的精神大为一振的。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方法塑造他的人物,但他对生活的观

察却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将婴宁处理为狐女,又将她安排在野鸟格 磔、远离尘寰的环境中,这说明作者深知婴宁归真返朴的性格只能在他的理 想中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成长、生存的。婴宁到了王家后,婆母嫌她 “太憨生”,她任情恣性地惩治荒淫无礼的西邻之子结果险些儿被逮质公堂, 经过婆母一番封建礼教的训诫,婴宁“矢不复笑”,天真烂漫的理想性格消 失了。这种性格的悲剧性结局虽未免使读者惋惜,却符合严酷的生活规律。 写出这种性格的结局,表现了作者对现实认识的深刻精微,也反映出他的忧 愤是多么深广。
  在《婴宁》篇里,蒲松龄着重刻画的是婴宁作为一个少女的纯真性格及 其变化,但也同时表现她作为狐精的神异特点。为表现这种神异性,作者不 仅在小说结尾处设计了婴宁幻化出枯木巨蝎惩治西邻之子的奇幻情节,而且 在情节的纵向安排上也作了匠心经营。小说以王子服见婴宁、想婴宁、找婴 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之成婚作为情节纵向开展的线索,但又迟迟不点 明婴宁是个什么人。而是步步制造疑云,层层设置悬念,使婴宁在作者布置 的疑云迷雾中呈现出神秘莫测的特点。请看:王子服在上元节的郊野见了婴 宁一面,爱上了这位姑娘,根据吴生的分析,找到她应是不难的。但吴生“探 访既穷,并无踪绪”,这个姑娘到底是谁呢?故事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 为婴宁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吴生认真探访而不得,后来随口撒了一个大 谎,王子服却按照这谎言把婴宁找到了,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情!此处作者设 置了一个更大的悬念,婴宁愈加显得神秘了。王子服将婴宁领回家里后,母 亲惊问为谁,王生“以姨女对”。从前边秦媪与王生姨甥相认的情节看,这 本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王母却断然否认:“我未有姊,何以得甥?”婴宁 说出父为秦氏后,王母又说:“我一姊适秦氏,良确;然殂谢已久,哪得复 存?”情节发展到此处,直可说是迷雾团团,疑云阵阵,婴宁这个人物更让 人觉得来路不明、惝恍迷离了。


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2-12-28 14:54回复
    再马克一下


    IP属地:甘肃5楼2013-01-02 23: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