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贝希斯顿铭文,篡位的玛戈僧只有一位,他的名字叫高墨达(
Gaumâta),
而不是如希罗多德所说有两位,其中一位就叫司美尔迪斯(巴尔迪亚)。自然也是大流士的说法更准确一些。既然是冒名顶替,当然会说自己的名字是巴尔迪亚/司
美尔迪斯。本人的名字和被杀者的名字原来就一样,也太巧了吧?至于希罗多德怎么会多出来一个篡位的玛戈僧,从他为这个虚构的人物起的名字就可以知道答案。
此人叫帕提泽铁斯(
Patizeithes),而古波斯文“总督”叫
patikhšayathya。可能篡位者高墨达当过总督。希罗多德又大概老是听波斯人把篡位者的名字和这个词一起说,于是便以为还有一个篡位者,并把这个词作为名字给了他。
还有一点不同值得特别注意。希罗多德说刚比西斯是在疯狂中弄伤了自己,然后伤口感染而死的(三64至三66)。贝希斯顿铭文在谈到刚比西斯之死时则用了“他自己死去”(
died his own death)
这种奇怪而罕见的说法。对于这种说法的解释到今天也没有停止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这就是刚比西斯“自然死亡”的意思。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他“自杀”的
意思。考虑到刚比西斯死时年纪并不大,可能后一种解释比较正确。他死亡的具体时间,按贝希斯顿铭文的记载,是在522
BC的7月。
(另外,大流士的祖先希罗多德在七11介绍他儿子薛西斯的世系时提到了,但希罗多德没有提到(或者他不知道)大流士和刚比西斯是远房堂兄弟的关系。大流
士的曾祖父和刚比西斯的曾祖父是亲兄弟。所以大流士在贝希斯顿铭文中自称也是阿卡门尼德王室的一员是没有错的。波斯王室的血统关系见这里。)
贝希斯顿铭文的内容当然不止记录了大流士自己是怎么当上国王的,还记载了他即位第一年(522/521
BC)中波斯帝国到处发生叛乱,以及他和他的将领们一起平定这些叛乱的情况。《历史》的
L8中只提到了巴比伦的叛乱,这里大流士自己则说有8处之多。这些叛乱按时间顺序说来是:埃兰(三次)、巴比伦(两次)、美地亚、亚美尼亚、帕提亚、巴克妥利亚、波斯、阿拉乔西亚(
Arachosia,今伊朗东部)。一年之中为何会发生这么多叛乱呢?可能的原因见后文。反正大流士将这些叛乱都平定了,一共抓到了8位叛乱首领。
叛乱首领的雕像(点击可放大)
这8个人在贝希斯顿都有自己的雕像,都是在大流士面前反绑着手、弓着腰的形象(见右图)。他们的衣着都是本民族的服装,这是后人研究当时亚洲民族的重要资料。
“持弓者”和“持矛者”的雕像(点击可放大)
另外,篡位者玛戈僧高墨达也有自己的像。和叛乱者们不同,高墨达的像是被大流士王的像踩在脚下的(见前面的大流士王雕像照片,现已不太好辨认)。在大流士王身后,是他的6位同谋者中最得力的2位助手——音塔弗列涅和戈比亚斯的像(见左图)。这两人一位是国王的“持弓者”(
bow carrier,大概就是大元帅)、一位是国王的“持矛者”(
lance carrier,大概就是禁卫军司令)。大流士本人在刚比西斯手下就担任过“持矛者”这个职位(三139),不过希罗多德误以为这个职位只是一般的“侍卫”。后来,在平定叛乱2年后,大流士又对斯基泰人作战(520/519
BC),征服了一部分斯基泰人,于是在铭文中加刻了一段,在8个叛乱者的像后面也加刻了1个斯基泰俘虏的像。这样一来,大流士的像周围就有12个像了。这就是后来西方人以为这里雕刻的是耶稣和12门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