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天门市位于鄂中,地处江汉平原北部,汉江下游北岸。最高处为佛子山,海拔191.5米;最低处为多祥镇陈家洲,海拔23.2米。东邻汉川市,西与沙洋县,南与潜江、仙桃市隔汉江相望;北连京山县,西北同钟祥市毗邻,东北与应城市接壤。东西横距85公里,南北纵距最宽处58公里,最窄处14公里。全市版图面积为262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4%。
【行政区划】
2001年进行机构改革,将李场镇与皂市镇合并为皂市镇、陆羽办事处与竟陵办事处合并为竟陵办事处、新堰乡与候口办事处合并为候口办事处,新设沉湖生态林业科技示范区。
天门市现辖竟陵、杨林2个办事处;多宝、拖市、张港、蒋场、汪场、渔薪、黄潭、岳口、横林、彭市、麻洋、多祥、干驿、马湾、卢市、小板、九真、皂市、胡市、石河、佛子山21个镇;净潭1个乡;天门侨乡经济开发区(候口办事处),国营蒋湖农场(以上2个单位为副县级);沉湖生态林业科技示范区,白茅湖棉花原种场。全市共有787个村民委员会,30个居民委员会,6982个村民小组。
【人口资源】
2002年底,天门市总人口161.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4.47万人,占总人口的27.51 %;乡村人口117.18万人,占总人口的72.49 %。男性84.97万人,女性76.68万人,城市常住人口 388559人,城市流动人口178792人(只计市区人口);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18381人,占6岁以上人口1.2%;文盲率6.36%,比1990年降低7.56%;社会从业人数66.63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30.09万人,第二产业9.32万人,第三产业27.22万人。农村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一年外出3个月以上)约有29.6万人;乡村劳动力51.73万人,其中男劳力26.57万人,女劳力25.16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39人;人口寿命平均为72岁;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为5.9%。汉族人口占99.92%,全市有17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0.08%。5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回族。
【自然资源】
天门市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面有汉水环绕,依山带水,呈龙拱虎卫之状。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低丘、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貌,各占总面积的1.3%、22.5%、76.2%。低丘海拔最高191.5米(佛子山),是本市主要林区;岗状平原海拔35—60米,是水稻集中产区;河湖平原海拔28—34米,主产棉花、油料、麦类。天门是全国重点粮棉和牲猪、淡水养殖基地之一。
天门市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的影响特别显著。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由于境内年降水变率大,天气变化剧烈,水、旱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洪涝灾害多,危害重,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天门市光能资源较丰富,年日照时数4426.8小时,实际年平均日照时数1966.2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5%,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天门市年平均气温16.2℃。春秋季节气温变化剧烈。一般1月最冷。以竟陵为例,极端最低气温-17.2℃(1955.1.26)。7月为最热月,极端最高气温38.7℃(1971.7.26)。无霜期256天。
天门市年平均降水量1101.4毫米,夏季最多,平均为474毫米;冬季最少,平均为98.4毫米。年降水量的水平分布,市东南略多于市西北。暴雨多集中在5—8月,最多的为7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29%,此间雨量最多,强度大,常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土地资源
天门市版图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全市耕地15.62万公顷;林地15044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4842.67公顷,疏林地201.33公顷;水域用地52113.34公顷,其中湖泊养殖湖面16397.31公顷,河渠19104.63公顷,堤防2985.88公顷;城镇建设及居住用地25260.30公顷;交通设施及道路建设用地6445.18公顷;其它占地1582.42公顷,尚未利用地6780.93公顷。
矿产资源
天门市已查明的矿产有:原盐、无水芒硝、石油、石灰石、石膏、硫磺等,其中原盐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天门市自1988年7月开始盐矿的勘探。1990年10月湖北省储委通过的地质报告认可天门市小板盐矿区的储量为:表内盐储量C+D级10528万吨,表外盐储量C+D级23866万吨。无水芒硝主要分布在小板镇境内,开采条件好,硫酸钠含量高,表内体共生硫酸钠储量C+D级668万吨,表外伴生硫酸钠储量C+D级4142万吨。盐和芒硝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中区北部一级小板凹陷中。石油已经开采,现彭市、张港油区年开采量约为2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