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与岱庙天贶殿壁画、岱顶唐摩崖并称为“泰山三大瑰宝”。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泰山即使只有金刚经石刻,也值得来看看。泰山金刚经石刻位于泰山中路游览主线的支线上,有很多游客未予重视,未成游览。是为遗憾。
自泰山斗姆宫向东北方向拾级而上约500米,有一片斜坡石坪,石坪上刻有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据明朝张岱《岱志》说,相传唐僧曾经在此晒经,故称曝经石。宋代称石经谷,明朝称晒经石、曝(暴)经峪(谷)、经石峪等,明朝以后通称为经石峪。经石峪金刚经石刻与秦泰山石刻、唐玄宗纪泰山铭摩崖一道堪称我国石刻之瑰宝。然而,后两者尽人皆知,经石峪却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关系,对它的宗教和文化价值真正了解的人不算太多。
经石峪自然环境优美寂静,地势舒展平坦。泉水从石上缓缓流过,愈显禅意浓浓。明王在晋《东游登泰山记》中认为,石上《金刚经》文疑是王右军(羲之)所书:“楷书有近八分者,径尺许”。篆隶兼备,气体雄健遒劲,向为书界文人所称道。1961年5月,郭沫若曾亲自到经石峪考察,颇有感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篇:“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佛教文化的宏篇巨制
把佛经刻在摩崖上、岩洞里的情况是普遍的,而刻在露天石坪上的尚不多见。经石峪《金刚经》每行字数不等,最长的一行48字,短的一行9字,共41行、1065字,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佛经石刻。据有关岱志、游记记载,经石峪原有面积10多亩,“随石所之,经尽而止”。《金刚经》全文5000多字,每字斗方之大,再加上间隔,铺展开来场面壮观,如此宏篇巨制为世上所仅有。
经石峪石质属深成侵入岩,质地坚硬而致密,加上谷中流水长年冲刷,使岩石大面积暴露于地表,形成光滑的缓坡石坪,便于石刻庞大工程的施工。更重要的是经石峪四面矮山环绕,谷深幽静,水帘泉从东北方向“悬壁而下,流于经坛,弥漫过之,从水上视篆书,一一可读”,大有“枕流漱石”之意境。从石刻场地的选择到经书石刻的设计,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慧眼、悟性与匠心。
精湛的书法艺术
经石峪虽然“字体之大,碑拓中世所罕者,洵巨观也”。但字字笔锋纵横行走“波磔古宕,气体雄奇”,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康有为则称其为“榜书第一”。不少文人墨客用经石峪集成佛言佛语或极富哲理的座右铭,如“知足常乐”、“无欲则刚”等悬挂于客厅,顿感蓬荜生辉。郭沫若说“千年风韵在”,可见其艺术魅力影响之久远。
自泰山斗姆宫向东北方向拾级而上约500米,有一片斜坡石坪,石坪上刻有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据明朝张岱《岱志》说,相传唐僧曾经在此晒经,故称曝经石。宋代称石经谷,明朝称晒经石、曝(暴)经峪(谷)、经石峪等,明朝以后通称为经石峪。经石峪金刚经石刻与秦泰山石刻、唐玄宗纪泰山铭摩崖一道堪称我国石刻之瑰宝。然而,后两者尽人皆知,经石峪却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关系,对它的宗教和文化价值真正了解的人不算太多。
经石峪自然环境优美寂静,地势舒展平坦。泉水从石上缓缓流过,愈显禅意浓浓。明王在晋《东游登泰山记》中认为,石上《金刚经》文疑是王右军(羲之)所书:“楷书有近八分者,径尺许”。篆隶兼备,气体雄健遒劲,向为书界文人所称道。1961年5月,郭沫若曾亲自到经石峪考察,颇有感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篇:“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佛教文化的宏篇巨制
把佛经刻在摩崖上、岩洞里的情况是普遍的,而刻在露天石坪上的尚不多见。经石峪《金刚经》每行字数不等,最长的一行48字,短的一行9字,共41行、1065字,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佛经石刻。据有关岱志、游记记载,经石峪原有面积10多亩,“随石所之,经尽而止”。《金刚经》全文5000多字,每字斗方之大,再加上间隔,铺展开来场面壮观,如此宏篇巨制为世上所仅有。
经石峪石质属深成侵入岩,质地坚硬而致密,加上谷中流水长年冲刷,使岩石大面积暴露于地表,形成光滑的缓坡石坪,便于石刻庞大工程的施工。更重要的是经石峪四面矮山环绕,谷深幽静,水帘泉从东北方向“悬壁而下,流于经坛,弥漫过之,从水上视篆书,一一可读”,大有“枕流漱石”之意境。从石刻场地的选择到经书石刻的设计,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慧眼、悟性与匠心。
精湛的书法艺术
经石峪虽然“字体之大,碑拓中世所罕者,洵巨观也”。但字字笔锋纵横行走“波磔古宕,气体雄奇”,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康有为则称其为“榜书第一”。不少文人墨客用经石峪集成佛言佛语或极富哲理的座右铭,如“知足常乐”、“无欲则刚”等悬挂于客厅,顿感蓬荜生辉。郭沫若说“千年风韵在”,可见其艺术魅力影响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