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房二吧 关注:392贴子:13,956
  • 4回复贴,共1

【大唐房二】第五八四章 李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利州赶来为李垩世民送葬的吴王李恪,本打算在科举之前,带着已经荣升太妃的杨妃离开京垩城,返回利州。
长孙无忌一封奏章,将李恪在属地收留垂垂老矣的岑文本的事情,捅到了朝堂之上,请求李承乾,要三司会审,问明吴王李恪的用意,免得给江山社囘稷留下隐患。
如长孙无忌所愿,李恪被请进了大理寺,而负责督察此事审理的人,不是自荐的长孙无忌,而是李承乾所选的房遗爱和李治两人。
长孙无忌虽然没对李承乾的决定发表什么异垩议,却在下朝之后,来到房遗爱和李治身边,说了句,“还请晋王与安定候,以国垩家安定为重!”
“长孙司空这话什么意思?”望着长孙无忌远去的背影,李治不解的问道。
长孙无忌的意思,无外是想让李承乾杀鸡儆猴,威慑一下可能有异心存在的人,而被他选定为要杀的“鸡”的人,就是吴王李恪!
自前任吴王妃杨氏死后,诺雅公主扶正为吴王正妃之后,李恪的声誉比之早前在要好转很多,后院和子嗣也具是妥当。
利州距离吐谷浑,说近不近,说远不远。
若是有心,两者想要暗中联垩系,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长孙无忌所虑,不外是怕吴王李恪借着妻子的关系,还有属地的便利,跟吐谷浑暗通曲款。
再在多山的利州之地,养出另外一个汉王来!
不同于汉王李垩元景的隐忍狡诈,和不能掌控大局,吴王李恪可是自幼得名家教垩导,幼年教垩导之人,正是让长孙无忌都会心生忌惮的岑文本。
跟李垩世民幼年相识的长孙无忌,同样了解,被李垩世民评价为“英果类我”的吴王李恪,可不仅仅只是相貌上酷似李垩世民,就连年少时的脾性也有诸多相似。
长孙无忌还知道,贞观早年的时候,看着自生下来就没怎么见过父亲的太垩子李承乾,在李垩世民跟前有些维诺的样子,李垩世民曾动过改立储君的念头。当时首选的人,不是李垩世民和长孙皇后疼爱的李泰,而是吴王李恪!
若不是当时他极力反垩对,有牵出不甘心前朝覆垩灭的杨氏一族,长孙无忌觉得,按照当时李垩世民的心情而言,李承乾的太垩子之位八成会旁落到吴王李恪的身上。
别忘了,彼时,岑文本也算的上天子近臣,也是个能说会道的主。
当然,这件事情只是李垩世民和长孙无忌两人私下聊得时候,说起过的,并没有公开,岑文本和李恪两人也并不知晓。
当时这件事情若是传了出去的话,以当时杨氏一族的力量来说,后头的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
虽然现在李承乾顺利承位,平稳的掌控了朝堂,对于妻族势大的吴王李恪,长孙无忌仍旧不放心。
在他看来,为了江山稳固,百垩姓安泰,最好的,也是最让人放心的办法,就是要将一切可能的不稳定因素,完全的抹杀在未发之态!
无疑,吴王李恪死亡,才是他认为的最好的解决方法!
即使吐谷浑王诺曷钵的两个儿子已经养废了。
长孙无忌的想法,房遗爱能够理解,只是他对李恪所寻求的结果,有些过于狠辣了。
且不说李恪早早的就歇了争位的心思,夫垩妻二人没有权垩势之心,就算他有心,只要李承乾励精图治,也未必不能震慑住他。
所以,长孙无忌想要早早抹杀李恪存在的心思,无疑,是对李承乾信心不足的表现。
新帝李承乾不是历垩史上那个息事宁人的老好人皇帝李治,所以,即便明白长孙无忌的心思,对他的安排还是有所不满,否则,何至于让懒得多事的房遗爱和李治两人监理审垩查?
聪明的长孙无忌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这才没在下朝之后折返太极殿求见李承乾,而是改而提醒房遗爱和李治两人。


IP属地:河北1楼2012-12-26 23:02回复


    3楼2012-12-26 23:06
    回复
      2025-05-09 20:29:34
      广告
        在他看来,为了江山稳固,百垩姓安泰,最好的,也是最让人放心的办法,就是要将一切可能的不稳定因素,完全的抹杀在未发之态!
        


      IP属地:山西4楼2012-12-26 23:58
      回复
        在他看来,为了江山稳固,百垩姓安泰,最好的,也是最让人放心的办法,就是要将一切可能的不稳定因素,完全的抹杀在未发之态!
          


        5楼2012-12-27 09:33
        回复


          6楼2012-12-27 1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