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饲养吧 关注:41贴子:415

回复:中国原生蜥蜴图鉴及其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地麻蜥(英文名:Ordos racerunner,学名:Eremias brenchleyi )
地理分布: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栖息地:主要栖息于岩石裸露的砾质山坡以及长有稀疏的荆蒿杂草和阔叶树。
食性:主食昆虫蜘蛛


25楼2012-12-26 22:44
回复
    北草蜥(英文名:Northern grass lizard,学名: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地理分布:陕西、甘肃、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体细;吻端稍钝,吻长约与眼、耳间间距等长;外鼻孔位于鼻鳞、后鼻鳞于第一枚上居鳞之间;耳孔大。几于眼径等长。四肢较发达,贴体相向时彼此达对方掌部,鼠蹼窝一对。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尾易自截。体背绿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下方绿色。体细长,约50-60毫米,为体长的两倍以上。
    生态习性:栖居于山区、丘陵之农田茶园、荒野、路边草丛、灌木丛中。10月下旬陆续进入冬眠,至翌年4月上旬出眠,活动期约6个多月,冬眠时多匿藏于草根下、树根下或田埂边之土洞中,或路边石下。春秋季节多在中午前后活动 觅食,见于阳光照到的草丛中,其他时间活动较少。夏季气温高,中午较少活动,且多在背阴处觅食,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
    繁殖方式:卵生
    食性:以昆虫为食



    28楼2012-12-26 22:58
    回复
      台湾草蜥(英文名:Formosa Grass Lizard,学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地理分布:台湾特有。
      形态特征:全长20-22公分,背部以茶色为主,体侧呈绿色。计有3对咽头鳞,2对股孔。台湾草蜥的腹鳞是方形,身体极为细长,尾长几乎是体长的两倍。在当地有“蛇舅母”的俗称。台湾草蜥腹鳞有八列,背面为深褐色,腹面为浅褐色,体侧由吻端至尾基有浅灰色的色带。台湾草蜥在腿基鼠蹊部有鼠蹊孔,这是一种皮胃腺,为其排盐器官。鼠蹊孔的对数可以作为辨认的标准。台湾草蜥有二对鼠蹊孔,也是它的特征之一。
      生活习性栖息于台湾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区。山区步道或路边普遍出现的草蜥. 喜欢停栖在低矮的草丛晒太阳, 或平贴在水泥地板、柏油路面、大石块上吸热, 或在草生地、灌丛上活动. 夜间常停栖在禾本科植物的叶面上休息. 尾巴能自割。
      繁殖方式:卵生。产卵季节在春末和夏季,每次可产四至六枚卵。
      食性:以昆虫为食


      30楼2012-12-26 23:08
      回复
        斑飞蜥(英文名:Spotted Flying Dragon,学名:Draco maculatus)
        地理分布:印度、泰国、缅甸、越南、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西、云南、西藏、福建等地。
        形态特征:斑头体长80毫米,尾长125毫米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5倍。是一种体侧有膜的蜥蜴。头高,扁而钝,鼓膜,喉下及颈侧有囊状皮肤褶襄。颈囊褶较小,三形,喉囊褶较大,尤其是雄性的更发达。躯干两侧有5对肋骨延伸支持皮膜而构成飞膜。背面灰褐色;躯干有3-5条横纹,翼膜背面为橘红色并带有黄绿色,还散有不规则的黑。翼膜的腹面浅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点,囊褶为浅黄色,基部为蓝色,颈囊褶的面为红棕色。斑飞蜥体扁平,头长,吻扁,吻端钝圆;头背鳞起棱;眼脸周围有一圈大而略突起的鳞,鼓膜被小鳞;颈侧囊三角形,无颈鬛和背鬛。尾基雌性平扁,雄性明显膨大。背面灰棕、青铜或浅黑褐色,有黑色短黑斑纹;腹面浅黄、淡青或浅褐色,有黑细点,向后渐少或无斑;近边缘有不规则黑斑;尾背有土红与黑色相间的横斑。
        栖息地: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低矮的山林边缘。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550至1540米。
        习性:活动敏捷,于树枝尖滑翔;好斗,多成对活动。
        食性:以昆虫为食


        32楼2012-12-26 23:15
        收起回复
          变色沙蜥(英文名:color changeable toad-headed agama,学名: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 国外分布哈萨克斯坦(东部),俄罗斯(Tuvin district in Siberia),蒙古。
          形态特徵:身体背面的鳞片光滑无棱;必垢腹面白色(幼蜥为鲜黄色),与黑环相间隔,但尾尖下方黑色;腋下有红色的腋斑。变色沙蜥是荒漠草原的代表种,其分布环境与大耳沙蜥生存于同一环境。背部斑纹及色泽变异极大,无突起的鳞丛或棱鳞,四肢及胸鳞上有不明显的弱棱。有腋斑。
          栖息地:荒漠和半荒漠地区,集群而居,在风蚀沙丘的白刺丛中、沙地或丘坡上挖洞,活动受季节影响较大。
          繁殖方式:胎生,8月产仔3-4只。
          食性:捕食蚂蚁、以及鳞翅目、鞘翅目昆虫及其幼虫。


          33楼2012-12-26 23:19
          回复
            吴氏岩蜥(英文名:Wu's rock lizard,学名:Laudakin Wui)
            地理分布:西藏
            栖息地:多砾石的石山地区


            36楼2012-12-26 23:32
            回复
              蝴蝶蜥(英文名:Butterfly Agamas,学名:Leiolepis belliana)
              地理分布:中国大陆广东、澳门、海南、广西,其他则分布于泰国、缅甸、印尼、马来西亚及越南等地。
              形态特徵:最大体长可达 35~50 公分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 2 倍。背腹略扁平,没有鬣鳞。身体及四肢背面灰褐色,雄性密布鲜明的橘黄色或橘红色镶黑圈的眼斑,雌性则不明显;体侧呈不规则的深浅相间的横纹;腹面乳黄(雄)或灰白(雌)色。四肢强壮且爪子发达。尾巴呈圆柱状,基部宽扁,末端如鞭。每侧有股孔 13~18 个。
              生态习性:本种遇到危险时,会展开肋骨,露出腹部两侧鲜艳的皮褶以威吓敌人。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经常在稍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口扁圆形,穴道深 1 公尺左右,常雌雄同住在一个洞穴中。为日型性穴居的蜥蜴,白天气温适宜时,就会外出活动觅食,一遇惊扰,立即躲回洞穴中。饲养环境温度保持在 20~30℃,环境必须干燥通风,主要以昆虫为食物,偶尔也会取食植物,本种一般为卵生且行一夫一妻制,不过有两个亚种为单性繁殖,一种为(L. belliana guentherpetersi),另一种为(L. belliana boehmei)。


              37楼2012-12-26 23:34
              回复
                台湾脆蛇蜥(英文名:Taiwan glass lizard,学名:Ophisaurus formosensis)
                地理分布台湾省东眼山与阳明山
                形态特徵:四肢退化,通身细长如蛇。全长500mm左右,尾长占全长的1 /2以上。有耳孔,较鼻孔略小;有活动眼睑;吻背鼻鳞与单枚前额鳞(额鼻鳞)之间有2枚小鳞。体侧各有一纵行浅沟,左右纵沟间上方有背鳞14(原始描述为19)纵行,背鳞与腹鳞均平滑。背面淡灰色,没有不规则的翡翠色横斑;头部没有黑色点斑;头体腹面浅紫红色,尾部腹面暗紫红色。
                繁殖方式:卵生。
                食性:以昆虫类为食。


                38楼2012-12-26 23:38
                回复
                  支持国产!


                  IP属地:广西40楼2012-12-28 17:47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41楼2015-11-18 21:16
                    回复
                      搂主辛苦了。顶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7-06-03 09:4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7-08-12 18:52
                        回复
                          云南好像有很多蜥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7-11-09 19:53
                          回复
                            这是什么蜥蜴?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5楼2020-05-07 09: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