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吧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讨论庄子论鱼的帖子出来。 说实话看上去总有搔不到痒处的感觉。现不揣冒昧,贴段以前的帖子。自信颇有道前人未道之处。以息短时惑疑。如有高人指点一二,更是不甚感激。
这里看似庄子和惠子争辩,其实是庄子给大众提出了一个思考。告诉大家一种更高级的知的模式。通篇讲的就是一个“知”字。
如果把2个人看成2个独立的不相干的个体,从而推出你不可能知道我,我也不可能懂你。 完全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 这显然是错误的。
惠子呢, 他进了一步。 认为都是人,我可以以我的感受来推断出你的感受。得出的结论是---我可以知道你庄子,但你庄子不可能知道鱼。他的这种推断只限于人于人。对人以外的东西认为不可能知道。。这对庄子来说肯定不是究竟。
庄子无疑是最高的。 他的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呢? 这是启发。意思是你可以推断出我的思想,那么你这个推断的范围能不能扩大推及到鱼身上呢? 你推出我不知鱼,是种推论。 我推论出鱼快乐,也是一种推论。 同样是推论,只是一个境界小。一个境界大而已。惠子的“你不知道鱼”这个推论其实是个“知”。庄子的“鱼真快乐啊”这个推论也是个“知”。这2个知其实都起源于一个东西,都是一个功用,只是运用有大小,手段有高低而已。 这就是循其本的真正意思。本者,道枢也。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得其要枢而推穷物累以至逍遥之性。无所不知,无所不感,这就是庄子逍遥之性。
惠子和我们常人为什么心量打不开,眼界拓展不了,把那个“知”总是局限在我们常识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没有庄子那种逍遥洒脱之气呢?那就是佛祖说“所知即立 明理不逾” 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一旦建立,就很难超过这个范围。自己跟自己无意之中设置了一个障碍。庄子也看了这一点,以他的性格是跟你讲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他告诉我们知的手段还有很多,可以不视而视,不听而听。不思而思等等。不要自己把自己给局限住了。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但他只是点睛似的一带而过。不出门知天道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出门越远知之越少。。。以及孔门的格物致知以至于性等等。都是说的“知”这个东西。
虽然如此说 这个知的手段可以无限扩大,但俗人人力毕竟有限,要想无限无限扩大到见天道的地步,就需要相应的功夫为依托了。 如果知道了理配合相应的行,就可以从这个“知”中推出无穷无尽的东西来。以至于道。
这里看似庄子和惠子争辩,其实是庄子给大众提出了一个思考。告诉大家一种更高级的知的模式。通篇讲的就是一个“知”字。
如果把2个人看成2个独立的不相干的个体,从而推出你不可能知道我,我也不可能懂你。 完全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 这显然是错误的。
惠子呢, 他进了一步。 认为都是人,我可以以我的感受来推断出你的感受。得出的结论是---我可以知道你庄子,但你庄子不可能知道鱼。他的这种推断只限于人于人。对人以外的东西认为不可能知道。。这对庄子来说肯定不是究竟。
庄子无疑是最高的。 他的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呢? 这是启发。意思是你可以推断出我的思想,那么你这个推断的范围能不能扩大推及到鱼身上呢? 你推出我不知鱼,是种推论。 我推论出鱼快乐,也是一种推论。 同样是推论,只是一个境界小。一个境界大而已。惠子的“你不知道鱼”这个推论其实是个“知”。庄子的“鱼真快乐啊”这个推论也是个“知”。这2个知其实都起源于一个东西,都是一个功用,只是运用有大小,手段有高低而已。 这就是循其本的真正意思。本者,道枢也。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得其要枢而推穷物累以至逍遥之性。无所不知,无所不感,这就是庄子逍遥之性。
惠子和我们常人为什么心量打不开,眼界拓展不了,把那个“知”总是局限在我们常识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没有庄子那种逍遥洒脱之气呢?那就是佛祖说“所知即立 明理不逾” 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一旦建立,就很难超过这个范围。自己跟自己无意之中设置了一个障碍。庄子也看了这一点,以他的性格是跟你讲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他告诉我们知的手段还有很多,可以不视而视,不听而听。不思而思等等。不要自己把自己给局限住了。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但他只是点睛似的一带而过。不出门知天道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出门越远知之越少。。。以及孔门的格物致知以至于性等等。都是说的“知”这个东西。
虽然如此说 这个知的手段可以无限扩大,但俗人人力毕竟有限,要想无限无限扩大到见天道的地步,就需要相应的功夫为依托了。 如果知道了理配合相应的行,就可以从这个“知”中推出无穷无尽的东西来。以至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