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琉璃配音社吧 关注:458贴子:3,087

「『。半世‖乱红缱绻°』」小昔给大家推广一下汉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里空山昔雨,就是原来的乘风我愿


IP属地:广东1楼2012-12-22 16:23回复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1]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2]源自黄帝制冕服。[3]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教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4]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5]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IP属地:广东2楼2012-12-22 16:24
    回复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汉服形制与发型首饰等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IP属地:广东3楼2012-12-22 16:25
      回复
        先发这麼多,下次再发


        IP属地:广东4楼2012-12-22 16:27
        回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用几个来形容的话就是:庄重、大气、飘逸、灵动。   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IP属地:广东5楼2012-12-23 11:07
          回复
            高腰襦裙
            高腰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仅指现状)。
            齐胸襦裙但是要注意,事实上齐胸襦裙和高腰襦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述的【即“高腰襦裙就是齐胸襦裙”的说法】只是现状而已。真正意义上来说,高腰襦裙的际线(也就是束带位置)是在胸部以下,腰部以上,介于胸下与腰上之间。而齐胸襦裙的际线是在胸部以上,二者之间其实很好区分。但是同样的一点是,齐胸和高腰都是可交领或对襟。


            IP属地:广东9楼2012-12-23 11:13
            回复
              袄裙
              这里说的“袄裙”是明代女装的一种通称,不是固定术语,袄是袄,裙是裙。
              早期汉服上衣多称为“襦”,魏晋以后多用“袄”、“衫”,唐以后“襦”字逐渐被“袄”、“衫”替代。漫长的演变,它们的具体意思和细节都会有差别,目前普遍认同的是“袄”为有衬里或夹层的上衣,“衫”为单衣。
              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衿等。此外,明代的女袄衫和男袄衫一样,也有直袖和箭袖。
              很多人认为衣掩裙的打扮只在明代存在,其实这种穿法在宋代及以前的壁画中就很常见。无论是衣在内还是衣在外,上衣下裙的两截样式,都是汉族女装区别北方少数民族女装的一大特点。
              PS:明代是否仍有衣在裙内的袄裙,在学术上仍有争议,因为至今没有实物证据,明人所绘仕女图为宋式,绘制前朝这是历代仕女图的一大特色,不可作为凭证。


              IP属地:广东10楼2012-12-23 11:15
              回复
                古代汉服曲裙款式 基本概述
                续衽并不是一定很长,有的只绕半圈,有的则层层缠绕,比如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西汉墓出土的女俑。也就是说,曲裾深衣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具体的造型千变万化,不可胜数。变化的奥秘在续衽的那块布料的形状、大小和长短。有的衣襟展开后是一个倒三角形,有的衣襟展开后是一个半圆扇形,有的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有的长度拖到地上,有的则刚好遮住大腿。总之一个模式下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感觉的款式来。 下摆造型的处理  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女子衣服的后边下摆翘起来,经过技术处理后发现两只尖角交叉,令人想起《汉书·江充传》:“充衣纱谷单衣,曲裾,后垂交输。”出土的人物俑通常是在前面、两侧或者背后下摆处露出一只三角形“上广下狭如刀圭”(杨家湾汉墓彩绘陶俑步卒)。这种“尖角”、“燕尾”是后来魏晋时期的纎髾的鼻祖。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非常有特色的造型呢?很有可能是对右内襟露出来的布料所作的美化处理。因为汉服是平面裁剪,而人体是立体的,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过程中,比如左襟拉紧拉松一点,人体走动的动作影响,必然有一点错位误差,造成了右内襟与外面绕过来的左襟长度、宽度不一致,如果不处理的话,就会影响整体的美观。


                IP属地:广东11楼2012-12-23 11:17
                回复
                  拼音 shù hè
                    短褐是汉服的一种,是对古代穷苦人穿的一种衣服的称呼,短褐,又称“竖褐”、“裋褐”。
                  1.这里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短”“竖”“ 裋”三字同音,都读作“shù”。“短”通“ 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竖”也有童仆之意,因此“竖褐”也称童仆之服。
                  2.褐:麻料、兽毛编织物。
                  所以,短褐的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
                  短褐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短褐在小说、戏曲中称短打。
                  总结说来,短褐就是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裤的男装。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


                  IP属地:广东12楼2012-12-23 11:19
                  回复
                    直缀之名,在诸多故籍中,又作「直缀」或「直裰」。这就等于中国古织物的「缂丝」之又作
                    「刻丝」、「刻色」等名,乃因其年代久远,时空不同以及辗转传抄所形成。
                    若是从字形来究诘字义,可就颇有差距;又因为此差异形成的先后无从考证,愈发增加研考的困难。   在字书中的训诂,仅就和服装相关或相近的领域来查证字义:
                    「缀」是缉而连接之意,《说文解字》:「缀,合箸也,……连之以丝也。」;而「裰」字在字书上的解释则如下:《广韵》载:「裰,补裰破衣也。」《韵集》也说:「裰,补也。」为破衣补缝之意。   依「直缀」的来由看,它并不如纳衣般由许多布片缝补而成,而是强调——缝合上衣下裙。所以惟有「缉而连接」之意的「缀」为合理近实,应当以「直缀」为是——这是初名。
                    关于「直缀」的故籍文献比偏衫为多。


                    IP属地:广东13楼2012-12-23 11:20
                    收起回复
                      对襟襦裙为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故称对襟襦裙。按照裙腰的高度,可分为对襟高腰襦裙与对襟齐腰襦裙。按穿着者性别分,可分为女式对襟襦裙与男式对襟襦裙。


                      IP属地:广东14楼2012-12-23 11:22
                      回复
                        大袖衫
                        以纱罗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尤其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敦煌莫高窟壁画供养人着装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高腰长裙、半臂、披帛、高髻等。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这个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IP属地:广东17楼2012-12-23 11:31
                        回复
                          褙子
                          汉服
                          的一种,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在朝时最为盛行



                          IP属地:广东18楼2012-12-23 11:34
                          回复
                            因为社裏面很多都是古风配音剧,所以希望绘制插图的时候可以采用汉服。
                            汉服是我们的民族服饰,我们一定不能忘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让我们记住,有服章之美则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IP属地:广东20楼2012-12-23 11:41
                            回复
                              美腻。。。。。完全呆住了。。。 (我也是汉服网的一个会员哦!)


                              23楼2013-07-16 09: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