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浪潮之父

“电影取代了一个与我们愿望更融洽的世界” ——安德烈巴赞
首先说说安神(安德烈巴赞)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法国)让·米特里)。 安托万.德巴克称它为“圣三位一体的电影理论家”

特吕弗;“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语:François Truffaut),从年轻时代开始,电影就是他最大的兴趣。1955年,特吕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而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则是《四百下》,一部关于小男孩故事的半自传作品。影片在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大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奖年度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荣誉。如《纽约时报》所说,他是“一位安静的**者,以传统的方式拍摄最不传统的电影”。1984年10月21日,他在巴黎附近去世。

戈达尔;“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法国电影导演。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原籍瑞士。1930 年12月3日生于巴黎。原是《电影 手册》和《艺 术》杂志的电影评论员,后与F.特吕弗、C.夏布罗尔等人形成“电影手册”派。

我是电影之眼--维尔托夫
维尔托夫(W.jFLPMN,苏联,纪录片创作家)1896年1月12日生于比亚利斯托克,1954 年2月12日卒于莫斯科,原名为杰尼斯·阿尔卡基耶维奇·考夫曼。父亲为图书馆馆员,维尔托夫最初是未来派的作曲家(1916 年写过《听觉实验室》的曲子),以后在 1918-1919年间当编辑,开始拍摄苏维埃新闻片。1921年后,他组织“电影眼睛派”,从1922年6月到11月主编了电影杂志片《电影真理报》(共发行十二期)。

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一部《战舰波将金号》引领多少人走上电影之路。他对纪录电影的热衷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上帝不会总垂青于一个人。他1934年拍摄的纪录电影《墨西哥万岁!》就一直迟迟无法完成,直到他去世后40多年才由他的助手完成……

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普多夫金(苏联)
普多夫金,前苏联著名导演,演员,理论家。1893年2月28日生于奔萨,1953年6月30日卒于莫斯科。当过技师、音乐家及业余演员。1924年独立执导《棋迷》。1925年后独立拍片。1926年导演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母亲》使他声名大振。此后又导演了《圣彼得堡的末日》和《成吉思汗的后代》。这几部影片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上的地位。其他影片还有《米宁和波札尔斯基》、《逃兵》、《苏沃洛夫大元帅》、《海军上将纳希莫夫》、《俄罗斯航空之父茹阔斯基》等影片,多次获斯大林奖金。
歇会儿-----这真不是个好工作,吧友们要支持,我会持续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