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上看,这几个一四等韵共存的韵部与脂微两个韵部的组合相似,似乎可以细分。 但是需要谐声、用韵的证据。
以元部为例,由于《诗经》中绝大部分的元部入韵字都是元一部以及模棱两可的字,确定属于元二部的元部先韵见系字出现甚少,因此很难通过用韵来证明元二部的独立。但是,从《诗经》入韵频率来看,先韵见系字总计入韵不过六次, 而元韵以及仙韵重三类的字入韵却超过三十次,考虑到先韵入韵的见、肩、宴、燕在词频上并不比那些元韵字冷僻,似乎这说明先韵见系字韵基与元韵字确实有差别。不过这不是严格的证明,严格的证明必须通过分析谐声来得出。要证明元部可以细分,必须在谐声上验证:
先韵字与元韵字、寒韵字绝不互谐。 仙韵A类字与元韵、寒韵绝不互谐。
即,同一谐声序列里不能同时出现属于寒韵、元韵和先韵、先韵A类字。
但是我们发现,确实能够找到同时出现寒韵、先韵的谐声序列,例如:
澜-楝
残-牋
散-霰
但是这些例子似乎都出现于舌齿音,喉牙音似乎难以找到先韵寒韵并存的例子。
考虑文部的情形,我们发现文部一等痕韵没有舌齿音字,而文部却有不少先韵字,都是舌齿音,这启发我们元部一等的若干舌齿音从中古到上古的演化过程中有可能以词汇扩散的方式发生了前高化的音变(音理很正常),但是音变没有进行完全就中断了,导致同一谐声序列一四等并存。因此下面的问题就是,必须验证先韵见系字参与寒韵元韵的谐声在统计上可以算成例外。这需要仔细的统计。
另外关于二等字的问题很棘手,虽然根据南北朝时期的用韵我们能看出来《切韵》前后的山韵字主元音跟先韵是一组,删韵跟寒韵主元音是一组,但是谐声里面山删同时出现在一个序列里的情况却不少。
《诗经》元部二等字直接涉及以下几个声符:
,山,闲,柬,官,彦,安
其中山,闲,柬,彦的谐声序列里都是同时出现山删两韵字,柬还同时出现寒韵跟先韵字。
如果《切韵》山删两韵字真的原封不动的对应上古元部可能的细分的话那这样的谐声除了引入形态变化很难解释,如果山删二韵字在上古根本不能细分的话那《切韵》的山删二韵字又是怎么分化出来的?究竟如何处理山删二韵的这些谐声是很麻烦的。另外,我们发现《诗经》山删韵字出现频率并不少,山声符出现8次,闲声符出现9次,闲声符出现5次,而且跟寒韵字押韵毫无障碍,这里的山、闲、闲声符都没有任何元二部的迹象。
宵部的情况没有仔细看过,不知是否也是如此或者更棘手。
在这里发出这个帖子,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以元部为例,由于《诗经》中绝大部分的元部入韵字都是元一部以及模棱两可的字,确定属于元二部的元部先韵见系字出现甚少,因此很难通过用韵来证明元二部的独立。但是,从《诗经》入韵频率来看,先韵见系字总计入韵不过六次, 而元韵以及仙韵重三类的字入韵却超过三十次,考虑到先韵入韵的见、肩、宴、燕在词频上并不比那些元韵字冷僻,似乎这说明先韵见系字韵基与元韵字确实有差别。不过这不是严格的证明,严格的证明必须通过分析谐声来得出。要证明元部可以细分,必须在谐声上验证:
先韵字与元韵字、寒韵字绝不互谐。 仙韵A类字与元韵、寒韵绝不互谐。
即,同一谐声序列里不能同时出现属于寒韵、元韵和先韵、先韵A类字。
但是我们发现,确实能够找到同时出现寒韵、先韵的谐声序列,例如:
澜-楝
残-牋
散-霰
但是这些例子似乎都出现于舌齿音,喉牙音似乎难以找到先韵寒韵并存的例子。
考虑文部的情形,我们发现文部一等痕韵没有舌齿音字,而文部却有不少先韵字,都是舌齿音,这启发我们元部一等的若干舌齿音从中古到上古的演化过程中有可能以词汇扩散的方式发生了前高化的音变(音理很正常),但是音变没有进行完全就中断了,导致同一谐声序列一四等并存。因此下面的问题就是,必须验证先韵见系字参与寒韵元韵的谐声在统计上可以算成例外。这需要仔细的统计。
另外关于二等字的问题很棘手,虽然根据南北朝时期的用韵我们能看出来《切韵》前后的山韵字主元音跟先韵是一组,删韵跟寒韵主元音是一组,但是谐声里面山删同时出现在一个序列里的情况却不少。
《诗经》元部二等字直接涉及以下几个声符:
,山,闲,柬,官,彦,安
其中山,闲,柬,彦的谐声序列里都是同时出现山删两韵字,柬还同时出现寒韵跟先韵字。
如果《切韵》山删两韵字真的原封不动的对应上古元部可能的细分的话那这样的谐声除了引入形态变化很难解释,如果山删二韵字在上古根本不能细分的话那《切韵》的山删二韵字又是怎么分化出来的?究竟如何处理山删二韵的这些谐声是很麻烦的。另外,我们发现《诗经》山删韵字出现频率并不少,山声符出现8次,闲声符出现9次,闲声符出现5次,而且跟寒韵字押韵毫无障碍,这里的山、闲、闲声符都没有任何元二部的迹象。
宵部的情况没有仔细看过,不知是否也是如此或者更棘手。
在这里发出这个帖子,希望能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