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本土作家。对莫言创作最为熟悉的人之一,莫言军艺同班同学,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朱向前是最早对莫言的创作发出声音的人,一路见证莫言创作的成长,而他个人的理论批评轨迹也始于对莫言早期作品的关注与鉴赏。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朱向前就曾下过断言:莫言必定会成为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第一人!
徐艺嘉:您和莫言是军艺文学系首届同班同学,您“出道”时的多篇评论作品都是针对莫言而作的,是什么促使您把他作为文学研究对象?
朱向前:我和莫言,既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也可以说是同舟共济。所谓同病相怜,是说当时在军艺文学系,我们班有35个人,其中有许多当时军队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作家坐在面前,有李存葆、钱钢、李荃等。数来数去,我俩纯属无名之辈。开学前一个月都没怎么见莫言在公开场合发言,我当时想这个人是谁啊,比我还低调。有一次去饭堂的路上,我俩一起走,我问他:“你是什么单位的?写过些什么?”他说:“嘿,总参无人,我就是来顶替的。”我说:“我和你差不多,我是从福州军区来顶替的。”当年的无名小卒,现在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绝不是瞎混的,他表面平静,但内心始终有一股奋斗的激情,至今未泯。
所谓同舟共济,是讲创作方面了。军艺的学员宿舍是四个人一间,在这种环境下,莫言无法安静地写作,于是就在文学系的梯形教室里写。每天晚上,同学们有的访亲探友,有的喝酒侃山,也有的看书写作,只有莫言,躲在教室里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当时不排除有人背后讥讽:这能成吗?但莫言很快就开始爆发了。从1985年初开始,他陆续发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等作品。我拿来一看,感觉出大事了,要出大作家了!凭借同窗近水楼台的关系,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早评介莫言作品的评论者。在《红高粱》问世之前,我就写了《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评点》、《在传统堤岸与现代潮流之间构筑自己的世界——莫言小说“写意”散论》、《莫言莫可言》等关于莫言的一系列研究文章,其中不乏万字长文,分别发表于《解放军报》、《昆仑》、《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上,这些都成为莫言成名的“助推器”,也算是我对当时质疑莫言声音的一种回应。发表于1986年12月8日《人民日报》上的《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谈》通栏标题占了大半个版,可见莫言的分量。
徐艺嘉:您和莫言是军艺文学系首届同班同学,您“出道”时的多篇评论作品都是针对莫言而作的,是什么促使您把他作为文学研究对象?
朱向前:我和莫言,既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也可以说是同舟共济。所谓同病相怜,是说当时在军艺文学系,我们班有35个人,其中有许多当时军队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作家坐在面前,有李存葆、钱钢、李荃等。数来数去,我俩纯属无名之辈。开学前一个月都没怎么见莫言在公开场合发言,我当时想这个人是谁啊,比我还低调。有一次去饭堂的路上,我俩一起走,我问他:“你是什么单位的?写过些什么?”他说:“嘿,总参无人,我就是来顶替的。”我说:“我和你差不多,我是从福州军区来顶替的。”当年的无名小卒,现在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绝不是瞎混的,他表面平静,但内心始终有一股奋斗的激情,至今未泯。
所谓同舟共济,是讲创作方面了。军艺的学员宿舍是四个人一间,在这种环境下,莫言无法安静地写作,于是就在文学系的梯形教室里写。每天晚上,同学们有的访亲探友,有的喝酒侃山,也有的看书写作,只有莫言,躲在教室里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当时不排除有人背后讥讽:这能成吗?但莫言很快就开始爆发了。从1985年初开始,他陆续发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等作品。我拿来一看,感觉出大事了,要出大作家了!凭借同窗近水楼台的关系,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早评介莫言作品的评论者。在《红高粱》问世之前,我就写了《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评点》、《在传统堤岸与现代潮流之间构筑自己的世界——莫言小说“写意”散论》、《莫言莫可言》等关于莫言的一系列研究文章,其中不乏万字长文,分别发表于《解放军报》、《昆仑》、《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上,这些都成为莫言成名的“助推器”,也算是我对当时质疑莫言声音的一种回应。发表于1986年12月8日《人民日报》上的《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谈》通栏标题占了大半个版,可见莫言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