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从文的男人的终极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学而优则仕”,以诗词文章做为自己进身之阶,象西汉的司马相如,以一篇《上林赋》,赢得汉武帝大加赞赏,而加封为郎官。唐宋时的科举制度中,除了例行的考试之外,还有推荐的程序,所谓的推荐,就是向朝中的权贵或社会名流呈上自己认为比较优秀的诗词,希望他们能把自己推荐给主考,继而有望最后得中。象苏轼父子三人都是得欧阳修和韩琦的推荐,最后才能在朝为官。还有朱庆馀写给张籍的那首“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闺意》。就是想知道自己的诗是否能得到张籍的首肯,当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在回诗中写道:“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充分肯定了朱庆馀的诗作,经过如此一番炒作,让朱庆馀声名鹊起,最后在科举中及弟。象这种例子在文风蕃盛的唐宋尤为多见。
另一个终极目标,就是笙歌管弦,偎红依翠,温柔乡中长醉不醒。这个目标就有点理想化,也非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一则那时良家女子轻易不涉闺门半步,只是在踏青或元宵节中,才盛装而出,根本就没有相亲相近的机会。二则那时的烟花女子,多是青楼中的鸨儿统领,俗话说,姐儿爱俏,鸨儿爱钞。一个没有权势钱财的读书人,又怎能有夜夜笙歌的艳福。在历史上只有两个风流才子,实现了这第二个目标,一个是明朝的唐伯虎,再一个就是宋朝词家大圣柳永。
柳永,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因行七,又被称作柳七。柳永在唐宋词中的取得的地位是为人所瞩目的,可以说柳永是词坛的革命家,他独创了宋词中的慢词长调。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评价柳永:“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看来李清照对柳永的新声是肯定的,但对于柳词还是有些鄙夷,也许认为柳词中俚语太多,风土味太浓。但这正是柳词的特点,民间有语:“凡有井水处,皆有柳词。”其实柳词是继承敦煌词和吸收民间歌谣的结果,更贴近于平民百姓,而不是什么小资文学。古词就相当于现在的歌曲,而柳永无疑就是一个民歌或民谣的创作人,既能作词,又能谱曲,是个比较全面的词曲作者,如果生在现在,我想罗大佑、李宗盛之辈也望尘莫及。自古文人多傲气,其实拿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时候,三杯两盏淡酒,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相比,既知优劣,一个小女人的愁思悲怀,又怎比得柳永的潇洒大气。一个局限于闺阁之中,一个铺陈于江河之外。
要说唐宋词中能与之比肩的也只有苏轼了,一个是婉约词的代表,一个是豪放词的首领。这两个人站在了唐宋词的巅峰之上,一览众山小。宋人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与柳七郎如何?’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苏轼对于柳永的词是比较看重的,当时,宋词大家比比皆是,个个星光灿烂。而苏轼唯独将柳永挑拣出来作为对比,可见柳词在当时词坛的地位。至于幕士所言,虽还为客观,但有谄言之嫌。无非说柳永的词通俗,品味不高,但是大众化有何不好,邓丽君当时被定为靡靡之音,但还是有众多歌迷喜欢,而现在对于邓丽君,媒体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谁是真正的评委?有时并不是那些什么权威,群众才是最好的评委。当时词的传唱以歌楼舞馆为主,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载:“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存在即合理,市场是最有力的证明,其实人们对于柳词是只得皮毛,并不知其精华所在,在柳词中有许多佳句,唐诗也不过如此,如:“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南宋李清照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大概就是从柳永词中所化而来。如:“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这些词句寓情于景,情景相融,相得益彰。都是雕琢精致、珠润玉滑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