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轻尘吧 关注:13贴子:589
  • 11回复贴,共1

【历史】竹林七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的合称,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其中,嵇康的成就最高。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文学家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玄学代表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1楼2012-12-14 17:14回复
    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他又与吕安同在山阳地方灌园以自给。山阳是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可见他们三人交往甚密。但是种田、栽培蔬菜并不是他们的嗜好所在。以田园工作换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闲,就相携出游于大自然间,逃脱政治的黑暗樊笼,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虽然他们三人的行止如此亲近,但向秀的性格却是与嵇、吕相异,嵇康傲世不羁,吕安放逸而超迈俗人,向秀则好读书,所以常被他们所嘲笑。三心灵的交流从向秀的《思旧赋》可看出:“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不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
      据晋书本传的说法,向秀是喜好老庄之学的,但是从年轻时就喜欢读书的向秀,对儒家思想也是相当有研究的。他二十岁时,曾写过一篇《儒道论》,从他后来的《庄子注》一书中的思想满可以约略猜出,这篇文章大约是想将儒道两家的思想做一调和。(《儒道论》现已失传)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
      向秀有感于历来读【庄子】的人虽然很多,但为之作注者却很少,便想替【庄子】作注,完成此工作后,请嵇康、吕安批评,看完之后,几乎给予一致的赞叹。可见向秀的【庄子注】确乎超越了有旧家的注解,而直通庄子的心灵,故颜延年的【五君咏】:「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晋书】本传:「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史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今日向秀的【庄子注】已佚失,其中一些佚文散见于张湛的【列子注】中。
      向、郭的【庄子注】,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当时崇有派的代表作品,其中许多观点是和贵无派对立的。这部著作,力图把道家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而且,更多地从儒家观点修正了道家的学说。何晏、王弼的贵无学,主张不要干涉门阀世族的特权,使世家大族的利益得以无限地扩张;而何、王的贵无论,到向、郭崇有论的转变,反映了魏晋时期门阀世族的内部争权及发展过程。
      祟有论:在本体论方面,向、郭不赞成贵无派「无能生有」理论,提出了「物各自造」和「造物者无主」的说法。认为万物的形成和变化都是「自己而然」,万有本身就是自足的,在万有自身以外并没有生化万物的独立实体;所谓无,只意味著万有的自生自得;万有都是永恒存在的,虽变万化,终不能归于无。这种学说,否定了道和无生化万物的观点,肯定了万有的实性。但这种学说也同时否认了万有之间在时间上有因果的联系,否认了万物进化的过程。
      这种崇有论,表现在社会问题上,提出了「天理自然」和「安分自得」的人生观,得出了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结论,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秩序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物的各种差异和它们所处的各种地位也都是天然合理的;万物安于自己所处的地位,不追求自己分外的事情,自然就会感到自由和快乐;无为并非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所作所为不应超过自己的本分;圣人身居富贵之位,同样可以享受山林隐士的清高生活等等。所有这些观点,在于论证名教并不违背自然,要求社会各阶层都能于自己的等级名分,以巩固已有的秩序。
      难养生论:向秀的思想之有异于嵇康,尚表现在他的【难养生论】一文中。【养生论】为嵇康的作品,文中主张寡欲养生,而向秀却持反对的看法,他的这种思想是将魏晋时已经盛行的老庄思想中尊重自然的想法加以推广,但是从他的表现和论理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已是站儒家的立场。纵使他对老庄思想有极度的兴趣,但却不曾以此来做为他生活态度的指针。所以,后来嵇康和吕安被处死的事件发生时,他不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受到当朝者的注意,准备援引为官。这也是他们思想的歧异之处。曾与司马昭的有过对谈,司马昭当时掌握实际政权。
      嵇中散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蹉。
      (箕山是山名,传说尧要让位给巢父、许由,二者不愿接受,就隐遁在箕山,故箕山之志即隐居之志),即使向秀在处理实际问题和思想与他的两位好友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在互相争论中愈亲密,因此他对于两位死于非命的好友,那种痛惜哀伤之情,是发自本心的。自洛阳归山阳嵇康旧居时,忍不住写下了有名的<思旧赋>,文中所表现暗藏的政治黑暗与恐怖,呈现消极抵抗政治的态度,司马昭死后,向秀仍继续做他的官,只是极不得意。晋书本传说:「后为散骑侍郎,转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卒于位。」不任职、容迹而已,可看出他仅挂个做官的空名,还能保持这个空有其位的空名罢了。


    4楼2012-12-14 17:15
    回复
      【王戎(234—305)】
        字浚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生于大富之家 ,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他比山涛小二十九岁,比阮籍小二十四岁,比嵇康小十一岁。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可以得知,在稽康受刑而死的时候,王戎二十九岁,则王戎九岁的时候便认识稽康,同时还交往甚密。王戎认识阮籍是在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浑,官任上书郎与阮籍是同事并有亲交。王戎也跟著父亲住在尚书郎的官舍中,阮籍每一次来拜访王浑,谈不到几句话,就转到王戎的房间,这对忘年之交,一谈就是大半天。阮籍这样对王浑说:「浚冲清俊绝伦,不是你比得上的。与阿戎说话,比与你说话来的有趣多了。」虽然这样,但王戎毕竟在气质上,抱负上与阮籍、稽康有很大的不同。 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他比山涛小二十九岁,比阮籍小二十四岁,比嵇康小十一岁。
        【排调篇】
        在这一篇文章中,可以得知,王戎比起这几位前辈中,王戎少了他们的思想家,文学家的气质风度,相反的却充满了世俗的官宦之志,所以阮籍讥讽他为俗物。可是王戎也反驳的说像你们这样的人,还有谁可以扫你们的兴呢?可以知道阮籍、嵇康等,这些人不管任何事情其实对他们而言都是无所谓的,也许我们可以知道王戎的性格中可能不是这样的人,在王戎的生长背景中,他是一个富家子,他有理想的抱负,他要晋升仕途,可以得知多少家庭的背景给了王戎影响。
        【入世入仕】
        1、宦海生涯,与世浮沉
        生在门阀世家,有深厚的家庭背景,自幼又被视为神童的他,又有官宦之志,很自然的便走入官场。魏甘露二年(西元二五七年),王戎二十四岁时,被司马昭争为相国橼(宰相的属官),而推举他的,就是那位司马昭前的红人锺会,锺会是明理派清谈的代表人物,基本上是反对七贤的,也就是他是嵇康走上死亡之路,而身为「七贤」之一的王戎竟然接受他的举荐而为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戎的世俗性,使他在波澜起伏的政界中,几次化险为夷,而升到司徒的贵显地位,终以老官僚结束一生。
        2、由出仕看王戎
        对于王戎的出仕,其实也是不用过于讶异的,因为从王戎的生长背景来看,生于官宦之家的王戎,从小可以说是耳濡目染,应该也可以说是接受不少父亲的思想,同时也可以说是他看多了所谓的官场冷暖,因此王戎有他一套特殊的保身方法在这个浮浮沈沈的官海之中,也因为这样,王戎的避祸思想,也就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有著很大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德行篇】
        在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和峤虽然遵守礼制服丧,但是比起王戎而言,王戎可以说是在精神上比和峤更加的悲伤,王戎的悲伤虽然不一定符合礼制,但并不是这样就是说他不够悲哀,反而在精神层面上,更胜过和峤一层。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悲哀,也就是说他的悲伤已经到了不能用行为去表现出来,甚至已经到了所谓的哭不出来的地步,或许样说有些的悲哀,可是在世说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的确是悲伤的过度。
      


      7楼2012-12-14 17:16
      回复
          框世虚名与实至名归。
          在魏晋的风潮中,我们可以知道因为九品官人法的影响,因为有许多想要晋升仕途的士子,有很多的人,都有所谓的假孝、假慈、假悲、胜至于假义,已博取是世间的名声,来作为自己晋升仕途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王戎这个人是一点都不做作,毫不虚假的放开自己的情感,不为世俗的眼光。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我们可以看的出来,王戎是个重情感的人,不管对于初生之子,尽管初生之子对于王戎是没办法有所谓的感情可言,但是王戎却依旧对其子有深刻的感情,由此可知王戎是一个重情之人。
          【俭吝】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 万,女 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 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
        由这四则记录中,我们可以知道王戎极端的吝啬。
          明哲保身的老官僚
          元康九年(西元二九九年),王戎六十六岁,由于贾后想要专权,以致于发生了愍怀太子的废立事件,贵为太傅的王戎却始终保持沈默。第二年,赵王司马伦等又起而杀贾后,这时被视为贾后同党的数十个高级朝廷官员,也同时受到牵连而被诛杀,王戎的女婿尚书左仆射斐頠也是其中之一,王戎因此受到牵连,但是由于他的明哲保身,所以仅是辞职下野,而没遭到生命的危险。此后的八王之乱发生,晋王室面临著空前的危机,王戎虽然也被卷入这政治的漩涡中,但他却是学习著古代君子伯玉的榜样,尽量避免卷入这场风暴中,虚与委蛇周旋著。
          王戎一生,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位高爵显,身当国家重任,但却对朝政一无贡献,只是一味的逃避求荣,阿谀求全。对于王戎这个人而言,可惜的是他的以前的政治抱负,在他掌握大权时,却因为一味的避祸,而对国家、对人民,并没有做到贡献,十分可惜;但是我认为,这也许也是在乱世中一种生存的方式吧!就竹林七贤而言,王戎是有些愧于一个「贤」字的。因为王戎之于山涛皆为入仕之人,山涛虽有后人评:「贰臣」,但他为官尽责、选贤与能,此番作为是有利于老百姓的,在这样的时代里,许多人在朝为官只为享受荣华富贵,而他愿意为老百姓的福祉努力实在令人感动,至少为魏晋政治这个黑暗期带来一丝的光亮;所以,相较之下,我是比较欣赏且认同山涛的方式。


        8楼2012-12-14 17:16
        回复
          我喜欢稽康


          来自掌上百度9楼2012-12-15 08:57
          收起回复
            俺必须吼一勿:萌嵇美人!他的貌,他的才,他的傲都戳中我的萌点==”
            而阮籍歌妻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1-19 21:03
            收起回复
              上7级不容易啊~


              11楼2013-05-07 09: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