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吧 关注:20,929贴子:292,339

【整理】我看到的一些近现代史书中对将军的评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敬将军


1楼2012-12-14 13:12回复
    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纪律既不严明,对于军需,又不爱惜,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费。(如霍去病,《史记》称其少而传中,贵不省士。其用兵,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城蹋鞠,事多类此。卫青、霍去病大出塞的一役,汉马死者至十余万匹,从此以马少则不能大举兵事。李广利再征大宛时,兵出敦煌的6万人,私人自愿从军的还不在其内,马3万匹,回来时,进玉门关的只有1万多人,马1千多匹。史家说这一次并不乏食,战死的也不多,所以死亡如此,全由将吏不爱士卒之故。可见用人不守成法之害。)只因中国和匈奴,国力相去悬绝,所以终能得到胜利。然此乃国力的胜利,并非战略的胜利。
    ——吕思勉《中国通史》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3楼2012-12-14 13:13
    回复
      武帝起用了宠爱的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后来又起用了卫子夫姐姐的儿子霍去病为军中首脑。卫子夫曾是贵族府邸的讴者,身份几近奴隶,她的亲人也是卑贱出身。然而论及人品和才能,却是极为优秀的。比起互相攻讦而双双倒台的贵族窦婴和田蚡,不得不说他们要有才能得多。……卫青和霍去病的确是有才能的将军。和后来的李广利相比,他们有明显技高一筹的军事才能。然而也不能忽略,武帝为爱妃的弟弟和外甥配备了最精锐的部队。另外,匈奴势力削弱也是二人军功辉煌的原因之一。冒顿单于在白登山围困刘邦时,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到了武帝初期,冒顿的孙子军臣成为单于,但他在公元前126年就死了,相当于卫青夺回鄂尔多斯的第二年。匈奴因军臣单于之死而起了内讧。军臣立的太子是於单,但他的弟弟伊稚斜击败於单,继承了单于之位。而於单则向汉投降。起内讧的事情说明,在此前匈奴就在不断衰落。
      ——陈舜臣《中国历史风云录》 荣光时代


      4楼2012-12-14 13:14
      回复
        可是在这些军事行动中已产生了一个皇帝外戚得权的成例。刘彻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也深恐自己的权力落入他人之手。在他的私生活里,他不能忘情于女色,因此而发生不少周折。在军事行动中他对自己所宠信的将领赏赐过厚,而对其他人则处分过厉。总之,在征匈奴诸役的过程中他集结了庞大的权力,既不能使之制度化,也不便让人代理。李广为能将,得人心,汉军及匈奴对他有同样的敬畏,可是始终不得封赏。在最后一次征战之中,他被逼迂回,终在行军时失道。大将军卫青,是皇后卫子夫之异母弟,扬言要报告皇帝听候御前处分,李广羞愤之余,引刀自裁。但另一面,卫青的三个儿子尚在孩提之中,巳因父亲的军功封侯。另外一个将军霍去病是皇后的外甥,也始终受皇帝恩宠。各方传闻前线将土饥不得食,霍去病行军之厨车南归时犹有剩余之珍品,皇帝也置之不问。只因霍去病英年早逝,不及封上大将军名号。后来此名号落在他异母弟霍光头上,而霍光终生未帅兵出塞,可是却成为朝政纠纷的中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五章 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外戚专权(小节)


        5楼2012-12-14 13:14
        收起回复
          刘彻未曾在战场里实际指挥作战,但是每有重要战事的部署,今人所谓“战斗序列”的安排都是由他自己作主。而且他也知人善用。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卫青的侄子,都以外戚创立不世军功。霍光与霍去病为异母兄弟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作了,兹后更成为汉朝宫廷里的中枢人物。

          ——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汉武帝


          6楼2012-12-14 13:14
          回复
            121年,匈奴受到将军霍去病的另一次沉重的打击,在中国军事史上,霍与卫青同被视为罕见的天才。……虽然汉朝在这些战役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仍远远没有赢得战争。汉朝在人力和其他物力方面也遭受沉重的损失。根据官方报道,每一方丧失89万人。汉朝军队带往沙漠的马匹在14万以上,带回中国的不到3万。由于马匹的严重不足,汉朝没有能力对沙漠中的匈奴发动另一次袭击。此外,根据公元初期一位汉朝军事家的分析,有两个特殊的困难妨碍汉朝进行任何长期持久的反对匈奴的战争。首先是后勤方面的食品供应问题。平均来说,一个士兵300天的行程要耗费360公升由牛负载的干粮,而每头牛的食物另需400公升。过去的经验表明,牛在沙漠中百日之内将会死去,剩下的240公升干粮对于携带它的士兵来说仍是太重了。其次,匈奴地面的气候也给汉朝的士兵造成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他们决不可能携带足够的燃料来应付冬季致命的寒冷。正如分析者所正确指出的那样,这两个困难说明了为什么没有一次进攻匈奴的汉朝远征能持续一百天。
            ——《剑桥中国秦汉史》 匈奴·和匈奴之间的战争


            7楼2012-12-14 13:15
            回复
              霍去病不是一个长于兵家理论的将领,他甚至对此不感兴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汉武帝曾经有心教他学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但霍去病却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霍去病也不是个爱兵如子、能与部下同甘共苦的将领。相反,他在历史上又以不省士即不关心士卒的饥寒饱温而闻名。他出征之时,汉武帝曾遣太官将几十车食物送至军中,但在引军归来时,重车余弃粱内,而士有饥者。有时士兵粮食匮乏,甚至因饥饿而不能举手,但霍去病还在穿域蹋鞠,踢球健身。
              显而易见,霍去病不是一个完美的军事家。然而他却能够做到战无不胜,军功远远超乎那些熟知兵法又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霍去病具有超平寻常的英雄气概。司马迁说他有气敢任,即不避艰险,勇挑重担,英武果敢。从其作战记录可知,霍去病打仗有两大特点,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凶狠顽强。前者是说他敢于孤军深入,又经常是冲杀在前。例如,他为票姚校尉时,居然仅率800骑兵而脱离大部队,追击数百里而与数倍于己的强敌(霍去病此战斩敌2028人。已是自己所率兵士的3倍弱,当时与之交战的匈奴军人数肯定耍多于此数)。又如,元狩二年秋,霍去病将兵迎接欲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匈奴军众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局势十分混乱。霍去病当机立断,率先驰入匈奴军中,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干人.控制了局势。由此可知《汉书·霍去病传》所记霍去病作战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之言不虚。后者是说霍去病敢打硬仗、恶仗。如元狩二年第一次出征河西时,霍去病仅率骑兵1万人,孤军长驱直入.历经艰险,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敌数千。回师途中又以骑兵与敌合短兵鏖战于皋兰山下,虽然获胜还朝,但汉军师大率减什七,损失过半。这场战役进行的是何等艰苦与激烈,自可想见。
              


              8楼2012-12-14 13:16
              回复

                其次,霍去病绝不是只有意气之勇的匹夫,而是一员既勇且谋、能够决胜千里的战将。前引霍去病不至学古兵法语虽不无偏颇,但从中也可约略看出他的为将之道,这即是不拘泥于习俗常规,重视战前的方略即谋划,同时又注意根据战场实际而随机应变。霍去病非常善于运用骑兵集团在沙漠、草原地带机动作战,他可以指挥骑兵进行短程奇袭.也可以指挥骑兵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可以用骑兵打运动战,也可以用骑兵打遭遇战,表现出良好的战术素养和高超的临战指挥艺术。
                再次,霍去病所率领的骑兵,无论是800人的轻勇骑,还是l万人、5万人的大军,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士兵。如漠北之战时,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作战勇敢,加上优良的装备,所以霍去病的部队很可能是汉军的精锐之一,战斗力远远强于诸宿将所将士马。此外,在霍去病的麾下,还汇集了一些投降汉朝的匈奴族校尉,他们熟知匈奴道里,可以引导汉军长驱直入而不迷失方向,还可帮助汉军取食于敌,使他们得以轻装绝大漠,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快速的优势,捕捉战机,创造战机。
                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这其中固然不乏裙带关系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霍去病具有一种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当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起精美的住宅并嘱他前往察看之时,霍去病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千古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劝。
                ——《中国军事通史》之《西汉军事史》
                ————————————————————END——————————————————————————
                PS:欢迎补充
                


                9楼2012-12-14 13:16
                回复
                  自己占沙发……我不做评价了,还是不发表意见好。有褒有贬,大家自己看吧……


                  10楼2012-12-14 13:17
                  回复
                    不明白为什么一直纠结于外戚,古代也就罢了,近现代也是如此,明明知人善任才是正道好不,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没有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河西走廊如今还不定在哪个国家的版图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2-12-14 14:56
                    收起回复
                      呃,发重了,楼主删掉第一个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2-12-14 14:57
                      回复
                        我认为将军做为外戚能不贪图富贵辞豪宅,这一点是很可贵的。不象东汉时期的那些外戚,就知道吃喝玩乐。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2-12-14 16:51
                        回复
                          吕思勉的意思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的胜利是国力的胜利,随便派谁去打都能赢,这么看来,那几个败军之将简直是草包饭桶了,倾国之力去打一个小小的匈奴,居然还能败。


                          15楼2012-12-15 10:22
                          回复
                            为什么不能说是卫青和霍去病训练出了最精锐的部队呢?


                            16楼2012-12-15 10:25
                            收起回复
                              现在的某些砖家啊,就是不知道脑子搭错了哪根筋,自卑到骨子里,还忽悠着大家一起跟他自卑
                              也不知道是无意的呢还是故意的呢


                              17楼2012-12-15 1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