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吧 关注:40,115贴子:106,743
  • 4回复贴,共1

中国茶艺的四大特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文质并重,尤重意境
  茶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道心文趣兼备”,兼具科学性、艺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具有四大特点:从内涵上看文质并重,尤重意境;从形式上看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从审美上看道法自然,崇静尚俭;从目的上看追求怡真,注重实用。本文首先讨论文质并重,尤重意境。
  文质并重是中国茶艺的主要特点。孔子首先提出“文”与“质”相统一才称得上美。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和才华,“文”是指人的文饰和外在表现。孔子所说的“文”和“质”的统一,不仅是内涵美与外表美的统一,同时还是“美”和“善”的统一。这一思想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极其深远。在茶艺中“质”是指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文”是指服装、化妆、道具、环境营造、茶席布置、表演程序和表现技巧等。一套茶艺如果只注重外在美,而忽视了思想内涵之美,即“文胜质”,这样的茶艺必然显得肤浅,很难打动人心,更无法给人心灵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相反,如果只强调茶艺的思想内涵,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则是“质胜文”,这样的茶艺必然缺乏感染力,显得枯燥乏味,同样不足取。茶艺只有文质并重才能雅俗共赏,韵味无穷,意境高远。
  意境是我国文学、艺术、美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茶艺美学理论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意境说的思想基础虽然可追溯到老子美学和庄子美学,但是它的理论体系确立于唐朝。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把“诗境”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类: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艺术是相通的,诗的意境是这样,茶艺的意境也是这样。
  唐代之后意境的理论又有新的发展,在现代茶艺美学中我们认为,意境是表现出来的客观形象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能使观众通过体验和联想,体会到难以言传的美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们常以意境的高低作为衡量茶艺成败的重要条件。在茶艺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注重通过文与质的统一,做到情与景相交融,茶之美与艺之美相交融,内涵美与外在美相交融,使茶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佛教茶艺应注重空灵静寂的意境,道家茶艺应注重自然玄妙的意境,儒家茶艺应注重中庸儒雅的意境,民俗茶艺应注重质朴真诚的意境,现代创新茶艺应注重时尚简约的意境……
  要做到文质并重,尤重意境,我们在茶艺学的学科建设时就应当十分注意吸收民俗的知识、宗教的知识、茶道的知识、文学的知识、历史的知识、美学的知识以及其他相关艺术的理论知识,建立起中国茶艺学的理论体系,使中国茶艺在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健康发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2-12-05 21:22回复

    二:百花齐放 不拘一格
      自古以来我国茶艺的表现形式就多姿多彩,有的儒雅含蓄,有的热情奔放,有的空灵玄妙,有的禅机逼人,有的场面宏大镂金错彩,有的清丽脱俗引人遐思,有的用调饮法为您献上浓香扑鼻的奶茶,有的用清饮法为您敬上沁人心脾的龙井、碧螺春、大红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运兴盛,茶艺活动在我国城乡开展得如火如荼,全国56个民族都在挖掘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茶风茶俗,并且将其升华为茶艺艺术,使我国茶艺园地迎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又一个春天。
      从使用的茶叶品种来看,我国有六大茶类,仅收入《中国名茶志》的名茶就多达1017种,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性,冲泡时需要选用不同的茶具,掌握不同的水温,采用不同的泡茶手法。
      茶艺如果按所冲泡的茶叶分类,可分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黑茶茶艺、黄茶茶艺、白茶茶艺以及再加工茶茶艺等。
      从茶艺的主要功能和表现形式分类看,茶艺可分为舞台表演型茶艺、生活待客型茶艺、企业营销型茶艺以及修身养性型茶艺。
      从冲泡的器皿组合看,有小壶公道杯泡法、母子壶泡法、飘逸杯泡法、玻璃杯泡法、三才杯泡法以及煮饮法等。
      从冲泡技巧和品饮方式看,有清饮法、调饮法、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冰水泡法、与花草相结合的泡法、与中草药相结合的养生保健泡法等。
      从茶艺的文化内涵看,通过优秀的茶艺,人们可以从一杯茶中品味出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了解到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的喝茶方法。例如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明代的瀹茶法,清代乾隆皇帝以茶治国、慈禧太后以茶养生等;可以从一杯茶中领略到中华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例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回族的三泡台、傣族的竹筒茶、维吾尔族的香茶、布依族的姑娘茶、客家人的擂茶等;还可以从一杯茶中感悟到当代中国茶人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例如为了丰富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我国近代不仅引进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英国下午茶、美式冰红茶、印度拉茶、东南亚风情果茶等,而且把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编了许许多多深受广大青少年和白领喜爱的茶艺。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当从个人喜好出发,纠缠于不同喝法孰优孰劣的争论,更不应当拘泥于茶的区域性传统喝法对茶艺创新肆意抨击,而应当从理论上倡导百花齐放,鼓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茶艺流派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同时更应当在茶艺实践方面,鼓励在传承历史的前提下,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推动茶艺向多元化、多功能化发展。千万不可把茶艺看成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泡茶模式,更不可把个人喜爱的喝茶方式奉为惟一的“正宗”。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2-12-05 21:22
    回复

      三:道法自然 崇静尚简
        中国茶道是美的哲学,中国茶艺是唯美是求、众美荟萃的艺术。中国茶艺审美的基本特点是道法自然,崇静尚俭。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中国茶艺美学的最高原则,虽然中国茶艺集儒家“中和”之美、佛家“空灵”之美以及道家“自然”之美于一炉,但是“道法自然”是茶艺美学理论的基石。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到极致是自然”,而且还因为审美是对既定人格的哺育,什么样的审美观便会哺育什么样的人格。我们强调“道法自然”,这就要求通过修习茶艺使人性得到彻底解放,从精神上追求自由,反对心为物所役,从人格上追求精行俭德,率性任真,本色做人。在修习茶艺时,要求动如行云流水,静如苍松屹立,笑如春花烂漫,言如山泉絮语,一举手一投足都纯任自然,发自心性,毫不造作,至真至诚。
        中国茶艺倡导“道法自然”,能培养茶人自由旷达、潇洒不群、超然洒脱的个性,造就茶人淡定从容、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气质。养成茶人率性任真、不饰造作、真诚处世的人格。
        “崇静尚俭”是中国茶艺的人文追求。这里所说的“静”不是外部的安静,而是内心的虚静。“虚”是指心不被妄想和奢望所充斥,“静”是指心不因外部的干扰和诱惑而躁动。
        中国茶艺学倡导的“崇静”思想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历代儒家文士都把“静”视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基础。陶渊明追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王维宣称“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白居易的座右铭是“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苏东坡对静的论述更加独到而深刻,他认为“夫人之动,以静为主,神以静舍,心以静充,志以静宁,虑以静明,其静有道”。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都是在静中证道悟道,在静中明心见性,同时也在静中寻求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尊。
        佛教则把“戒定慧”三学作为修持的基础。戒是止恶修善,依戒资定;定是息缘静虑,依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定即是静,足见静是佛教修成正果,达到大彻大悟的不二法门。儒、释、道三教对静的理解在茶艺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美须静悟”、“道须静修”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茶艺学中所强调的“静”不是“不动”,更不是“死寂”,而是要求茶人通过修习茶艺,最终做到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心如止水”。
        “尚俭”是中国茶道的人文追求。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文中的“精行”指行为至诚,“俭德”指有道德修养,善于约束自己。在当前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中国茶艺学倡导道法自然,崇静尚俭,不仅对于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2-12-05 21:23
      回复
        消灭单机帖顺便送点经验给楼主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12-05 21: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