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同人吧 关注:151贴子:496
  • 17回复贴,共1

【商君中心】推文四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咸阳望断》
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462825
坦率地说这文更像是书评,而非小说。我喜欢她对于甘龙的理解——他并非不忠于秦,他与赢师隰也是嬴渠梁与商鞅一样的生死相扶,他只是不甘心于自己的时代的倒塌。事实上秦系的所有人都是挣扎着依附于自己所认定的环境,悲剧皆由此滋生。所以说最后的结局是这一拨人共同的毁灭,并不为过。如若说最初的祸害,或是原罪,就是那篇“该死的”求贤令吧。
我同样爱她对于荧玉的理解。作者认为赢虔和荧玉到底上是同一类人,源于他们的爱恨归属于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人或事的本质,而非加诸于其上的符号。荧玉对于“秦法”并没有体现出什么强烈的好感,然而她从头到尾所深爱的都是“卫鞅”这个人。她开始变得“贤德”,“顾大局”,仅仅是因为正好“大道”的代表是卫鞅而已。开头她为了给父亲报仇捅了嬴渠梁一剑,结尾处她为了卫鞅的事几乎杀了赢驷。这足以证明她从未变过,她的魂灵和性格仍归属于变法以前的老秦人时代。
与之相对应的是“白雪对商鞅”,“商鞅对荧玉”的“恋情”。开始我认为你若要理解白雪的“人生情怀”,必须要做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后来想了想,察觉出来了其中的深意。白圣母曾说过,她爱的是商鞅的“灵魂”而非“肉体”,她要在商鞅身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情怀”。所以我认为白雪实质上是把商鞅当做了自己的影子,以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她倾尽家财投资于商鞅,利用人脉帮他铺平道路,劝他娶公主以获得政治根基。最后临难时她并没有试图阻止这件事发生,而是与商鞅一同赴死——为她的“人生理想”殉葬。
所以说他们最后都走向了“非人”。青山松柏,包括白雪的人生目的都在于一个崭新的,由他们而设计的国度。
扯远了,对于《望秦川》这篇文,我所欣赏的是她与我部分暗合的分类。赢虔和荧玉追求的是人之爱恨,商鞅和嬴渠梁和白雪追求的是一个理想的作品,而甘龙和赢驷追求的是旧时代,或是对于过去美好的回忆。
甘龙所使用的方法是毁灭新时代,即干掉商鞅和嬴渠梁这两个渣渣。赢驷所使用的方法是成为旧时代,即成为嬴渠梁,找到属于自己的“商鞅”。然而他俩都失败了,甘龙最终发现即使这俩妖孽神魂俱灭,新法也已经无法扳倒。然后他不久后也终于走入了赢师隰的墓穴。他所做的挣扎,所犯下的罪,仅仅是将“归于其室”的时间向后推移了21年
而赢驷开始把张仪当成了他的“商鞅”,然而他企图像嬴渠梁那样对张仪“托孤”时,只看到了张仪仓皇逃窜的背影。他的爱子赢稷正在做人质,与他当年被流放是一样的境遇。赢稷将来还会遇到白起。赢驷曾经坚定地认为时间会是一条线,然而事实上它是一个圈。The future always lies in the past


1楼2012-12-04 22:45回复
    《蒹葭苍苍》
    短篇我就不给长评了,摘一些我喜欢的句子
    到那时候,公父不再是卫鞅的,卫鞅也不再是公父的——普天之下,无论是什么,无论是谁,都会变成他嬴驷的。他是新的主人,新的——君王。这两个字蕴含的血腥挣扎和残酷权力,会让他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候变得困兽一样自傲而焦灼,变得像一个男人一样嫉妒自己的父亲,而不再像一个男孩一样崇拜自己的父亲。
    这国富民强的大秦帝国,这青山松柏的知音之情——都让他有了一个作为男人的败落之感和嫉妒之心——
    公父,你有的,总有一天,我也会有。
    他想起公父和卫鞅并肩而立,在猎猎寒风中远望浩大天地的身影。
    他独立在寒冷的冬夜里。
    等待会儿刑罚结束了,他便要命人将卫鞅的破碎尸身拢好装棺,一路拉到琅琊,就算那魂魄要去找寻公父,也得走上不知道多少年岁。走到自己也死了是最好不过的——他要飘去找公父眺望着等待卫鞅魂魄,告诉他,商君不会来啦,他与白雪合葬涑水河谷做了快活鸳鸯。


    3楼2012-12-04 22:49
    回复
      2025-05-14 22:44:32
      广告
      之所以把《咸阳望断》和《蒹葭苍苍》归为一类呢,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文风很像。都是传统的,娓娓道来的标准narrative tone,具体地说就是散文腔。没有什么激烈的戏剧冲突,然而对于人物的性格剖析精准深刻。此外其实嬴渠梁,商鞅,赢虔,赢驷这四个人的关系相当微妙,如果能四线并行,一定显得比主Cp贯穿全文更有张力。


      4楼2012-12-04 22:50
      回复
        然后再推两篇比较像的短篇,如若上两篇都是赢驷的俄狄浦斯之恋,那么这两篇就是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君王不负卿。
        《片段》
        节选:
        可等自己抬起头来想再看看那人的表情时,不由惊得魂飞魄散。但见卫鞅刚刚掩藏在云雾中的身型已经显现出来,向来素白的衣服染满了鲜血,不,不仅是衣服上,他的手上脸上头发上全部映出血红,细小的伤口竟然还在汩汩的渗出血液。嬴渠梁想要抱住这个血人,然而伸出的手却总也碰不到卫鞅的身体。卫鞅一直保持着行礼的姿势,一边缓缓向后退去,一边说道:“河西已收,臣不负君上。”嬴渠梁不甘心的追过去,可脚下像坠了千金石锁,举步维艰。再看卫鞅,不知何时从雾中爬出无数鬼魅,正附在他的身上撕扯啃噬,而他却仍然如故,既不挣扎,也不反抗,悠悠的看着自己。嬴渠梁痛心疾首,拔出宝剑刺向鬼魅,可那东西竟似无形,剑锋全然劈在空气中,解不了卫鞅半分危厄。嬴渠梁被从未感到过的无力感包裹,眼睁睁看着那人浑身是血被拖进雾中,只有对着卫鞅消失的方向大吼:“商君——!!!”
        《断章》
        节选:
        黑衣人已将圈子缩得只离卫鞅五步,止步不动,发出荷荷低吼,要伺机一拥而上。卫鞅腰间有剑,穆公镇国剑。拜官之际,嬴渠梁赐予此剑,“号令所指,违令者立斩不赦!此刻,性命已在须臾之间,他依旧不拔剑。 太静了,静到嬴渠梁能听到卫鞅宽大袍袖被风吹动的声音。太仓促,一切发生得太快,只余下再望他一眼的时间。卫鞅较往日印象里苍白瘦削了许多,平添不少银发,嘴角带着一丝轻蔑。然后,那股黑色的潮水涌上,将他淹没了,随即又如云烟般散去。嬴渠梁脚下磕磕绊绊冲上前去,那人卧在血污泥浆里,眉眼里却溢满了平淡释然,静望着青天明月。蕴着生命力的鲜血从全身的创口涌出,化开了积雪,又渐渐凝住。徒劳地用手去堵住伤口,却只感受到那炽热的温度渐转冰凉。跌坐在雪地上,喉咙已经嘶哑,触碰不到他,连让他听到自己的声音也做不到。在卫鞅的世界里,他倒在空无一人的雪野,静静死去。
        .......这两篇名字都一样我会说么..........
        这两篇选择的切入点都差不多:嬴渠梁在梦里遇见到卫鞅死去的情景,并且不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然而《断章》中的场景很美,哀情更甚,尤其是那一句“那人卧在血污泥浆里,眉眼里却溢满了平淡释然,静望着青天明月。”
        《片段》中的场景来得突兀,须臾之间由乐景转为如此惨烈的场面。然而正是由于场面惨烈且贴近商鞅最后的结局,悲剧感更为明显,也更为摄人心魂。
        俺认为最为震撼人心的悲剧不是在于人物的无能为力,而是他们本该有比常人更轻松美好的生活,却因为某种崇高的目的或是深刻的情感,自行选择了走向毁灭。
        这两篇文里商鞅都是主动选择的悲剧结局:断章中商鞅按剑不动,《片段》中他保持行礼的姿势向后退去,说道“河西已收,臣不负君上” 此刻看着这个像大理石一样碎裂的男子,读者想到的不会是拥抱死亡,而是焚身以火。
        但其实真正的泪点还不在于商君,而是在于爱他的人在她的身上所寄托的情感。两篇文里体现的就是嬴渠梁的无能为力,以及江山与情人的两难抉择。仓央嘉措的诗中说“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而于嬴渠梁而言,他想到的应该是“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天下不负卿”吧
        其实我一直觉得在哪儿看过这个场景.....然后忽然就想起来了《三国演义》里面二爷和三爷提着自己的脑袋去见刘小备。瞬间发现了罗灌水同学是这个桥段的祖师爷。


        6楼2012-12-04 22:54
        回复
          我没想到你是女的。


          7楼2013-01-03 08:47
          收起回复
            看过的飘过


            IP属地:安徽8楼2013-01-03 10: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