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立体地看问题
(人物:郑江,39岁,北京人,大本学历,广告制作公司总裁。)
郑:“就个人感受而言,我认为理论是重要的,能否行之有效,取决于认知在实践上的市场化水平。我经常跟员工们谈及这一点,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即在我们这个不断鼓励创新的行业里,市场就是差一点点接近于一家实验工厂。没有理论不行,照搬理论更不行,当事物注定要换个方式重新审视时,没有任何东西与先前完全一样。正如对待客户,一味地迎合只会招来反感,适时地对立才更有利于彼此认同。这让我通常站在比他们稍前一点的位置,但绝不脱离他们。我发现这是赢得客户的好方法。你需要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与之不同。
“举例说吧,把一块蛋糕分成八份并不能增加这块蛋糕的分量,但这的确可以改变这块蛋糕的形状,甚至连内容也会有些许改变;也许这就意味着点什么,或者是一种解决问题之道。故而我相信变化,并对变化的哲学感兴趣。
“但是起初我怎么也适应不了这一动态的取向,困惑于它不断出现的新的情况。就在我试图说服自己、合理解释时,竟然意外地发现,逻辑也会有自己的偏见,这让我从前熟悉的一切突然模糊起来,在无法看清楚的地方,也无法为之把握。我因此不再相信任何确定的东西,转而寻求在多角度上观察同一个问题——于是我看到,必然的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必然的是它们将要变化的样子,它们变化的样子将直接切入我们的生活,并改变生活。
“这是一个发生了深刻变革的世界,所有以过去为经验的人都将经受严峻考验。趋利避害的本能,是可以让一个人选择最小痛苦的方式和借口——在不能肯定变化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不为所动,但在排斥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则更多地保有了自己的劣势。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人也变了!古老的金科玉律在针对人性方面很有意义,却在变化了的事物面前无能为力。仅就‘利害’而言,对二者的比较,新的看法也渐渐站了上风,是‘利’或‘害’,既取决于它们显示给人看的样子,又取决于人看它们的样子,更有甚者,人怎样看待它们的这个事实,将最终改变它们;我们对于一般空间的认识,也有了**性的飞跃——致使一种动态的认知,在高度复合的倾向中**为立体的审视,在可以链接的地方,发现了新的世界。
“一种方案解决问题的时代也随之结束。”
记:“您讲得十分精彩!不过,中国的广告业起步较晚,至今还没有在国际上产生过大的影响,您对此怎么说?”
郑:“这是角度问题。你若站在生存的角度上看,我们制作得还可以,可站在生活的角度上看,就糟透啦!生存与生活是两个层次上的状态。”
记:“这是否又反过来影响了您看待理论的方式?”
郑:“的确如此。不过有时它又恰好表示一种糟糕透顶的东西未必不是更有市场。这一点,你只要看看现在火爆异常的‘超级女生’便会明白,无论多么严肃正统的理论,在少男少女的欢笑声中,也会轰然坍倒。这注定是一个歌手战胜歌唱家的时代。”
记:“我正这样想。理论是一回事,实践(或市场)是另一回事。”
郑:“前者求‘值’,后者寻‘的’。”
记:“所以要有差别?”
郑:“甚至是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