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潘玉成的锅盔 潘玉成先生为人厚道,谈吐诙谐。他的锅盔选料精细,工艺讲究。主要原料为优质冬小麦面粉(按他的经验前茬是苜蓿地的小麦最好。不仅出粉率高,同时做出的锅盔有咬劲,耐储藏)。他打的锅盔有普通干面锅盔,蛋清锅盔、牙猪油锅盔,还有送出月的花馍。在工序上先把精粉加面肥(酵子)发好,加入适量的碱水,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干面粉,反复揉制,直到将面团揉成如丝如缎后,放置密闭的容器中,让面饧一段时间。先上鏊烘烤半分钟,立即将锅盔取出,迅速搓揉,形成大小均匀的花纹,这叫折花,再上鏊先高温再低温,打熟出炉。他的锅盔货真价实,口感细腻,香脆诱人,中伏天放置两天不变味。 他生前讲过一件事。说开业后就每天给潘文铸先生打一个锅盔。在锅盔中言定加牙猪油三两。(相当于现在的二两)。一次牙猪油少了不足一两,他临时惨了一点奶劁猪油,送给过去不到一顿饭的时间,潘文铸先生让佣人把锅盔退了回来,他忙问啥原因,佣人不解。潘玉成先生惊叹:“潘十呀、潘十,真是人精”。从次之后他再也不敢以彼充此,精业守成,生意越作越好,用料、手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银怀的豆腐 我村1949年以前常年做豆腐的大约有二十家左右。1963年至1965年村里人为了生计,做豆腐的户多达五十家以上。从清晨到晌午,出村到北道、马跑泉卖豆腐的担子,首尾相续,络绎不绝。但真正做的精致出名的非银怀莫属。他的豆腐一般十时左右出村,不急不徐,卖豆腐的地方,经年不变,固定在马跑泉南巷子巷口,卖主也是马跑泉街上的常客,不到两个小时就全部卖完。 他的豆腐选料也很讲究,黄豆一定是川地垫泥地的黄豆。要颜色金黄,取粒饱满。加工豆腐前,先将黄豆晒干,用磨磨成豆黄,去皮过筛,用温水浸泡豆黄。带水磨碎,用细布滤渣滓,入锅煮沸。再加豆浆让蛋白质慢慢凝结成块。他十分重视点豆腐时的温度和加浆的多少。所以他的豆腐晶白细腻,韧而不碎,入口清爽滑嫩,回味无穷。 三、邹爷的甜醅 甜醅是天水风味小吃之一,极受群众喜爱,我村长年做甜醅的户,均集中在大庄。很长一段时间潘集寨人的甜醅垄断了北道和马跑泉的市场。在众多酿造者中,尤以 邹爷的甜醅最有名气。 鲜香的甜醅,一碟入口,满口生香,酒味醇厚,让人回味不绝。同时甜醅还有健胃消化提神益中的作用。 具体作法是用上好的莜麦加水微潮后,舂去麸皮,再簸干净,用温水浸泡(以莜麦轻松掐断为度)。用大锅加宽水煮熟,煮熟后置于筛中,淋干水分,待温度降至18—20摄氏度时,将酒曲均匀拌入麦醅中。松松装入密闭的容器内,放在温度大约20摄氏度的热源旁。冬天揭缸 的时间大约48小时,夏天大约24个小时。一般以手摸容器由热到温即可。揭缸的时间恰到好处,才能让甜醅香甜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