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吧 关注:15,371贴子:37,010

【我给薛明加油】精选传统医疗手段治疗膝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推拿疗法  用温水把双手洗净,擦干后双手互相摩擦至温热,找一安静的环境,最好是在床上;仅穿短裤,露出腿部。   1、点压六穴:站立或者平坐在床上,双腿平放或者自然弯曲膝部都可以。搓热双手,用大拇指点压患有滑膜炎的腿部6处穴位,力度要由轻入重,至相应穴位有麻痛感为好。6处穴位顺序如下:环跳穴伏兔穴风市穴膝眼穴委中穴血海穴。每处穴位点压2分钟。   2、推按大腿:平坐在床上,双腿平放或者自然弯曲。搓热双手,把患有滑膜炎的腿放平,双手从大腿根部往膝盖方向缓慢推按,力度由轻开始慢慢加重。做此步骤时意念集中在手推过的部位,意念气血被手推向了膝盖部位。推按3分钟。   3、按压膝部:平坐在床上,患病腿平放或者自然弯曲。搓热双手,双手按压患病膝部:先左右相对按压(左手在膝盖左边,右手在膝盖右边)1分钟,然后上下按压(一只手在膝盖上部,另一只手在膝盖下部)1分钟,接着全方位的按压膝部关节(用双手掌心从各个角度揉按膝盖至膝部发热)2分钟。做此步骤时意念集中在手和膝部接触的部位。注意:按压时要用手掌心使劲,类似揉面那种力道。   4、足腿导引:平坐在床上。以左腿患膝关节滑膜炎为例:   第一步,左腿膝盖弯曲,左手握住脚趾部位,右手握住脚跟部位;   第二步,左手把脚趾向左方向牵引,右手把脚跟向右方向牵引,慢慢牵引到不能动为止,力度要柔和,同时配合呼吸为呼气;   第三步,双手依然握住脚趾和脚跟,慢慢牵引让脚自然归位,同时配合吸气。以上第二三步重复10次。如果右腿患病反之。   每晚,以生姜水以生姜擦拭皮肤后,将膏药直接贴患处,左右各一贴。注意:做牵引的力度一定要柔和,动作一定要缓慢,幅度要到不能动为止。   创伤性滑膜炎推拿疗法:   1、 仰卧位,膝关节伸直,以法在髌上方操作,以指揉或掌揉法在髌下,内、外侧操作15分钟。   2、拔伸屈膝法:患者仰卧位,膝关节曲屈90°左右,助手固定住大腿,医者双手握住踝关节先做对抗牵引半分钟左右之后,在保持牵引力的同时左右扭动2~3次,然后将膝关节尽量屈曲,再恢复至膝关节屈曲90°位,可行2~3遍,最后一遍在保持一定牵引的情况下,助手慢慢放松,使患膝完全伸直。   3、 用拿法拿股四头肌及小腿后侧肌肉3~5遍,搓揉膝。


1楼2012-11-28 19:14回复
    膝关节的练功与康复 这是应朋友之邀,为《太极文化杂志创刊写的一篇稿子,讲的是智能功的道理,用的是太极拳的名义。虽有“挂某头卖某肉”之嫌,但也算将气功文化向大众推广的一个尝试吧。在老周的观念里,气功的道理可以应用到方方面面,当然也可以用到拳里,在“道”理这个层次,本没什么“功”与“拳”的区别。希望更多的拳友也能成为功友,虽不一定走智能功的形式,但也可以练些智能功的内容,得些智能功的好处。


    2楼2012-11-28 19:18
    回复
      膝关节的练功与康复
      太极文化,源远流长;太极技艺,享誉四方。太极拳兼有养生技击之妙,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演绎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深得人们喜爱而习者日众。
      笔者自幼好武,拳艺虽无所成,却交了很多练拳的朋友,使我有机会帮他们解除些身体的痛苦。多年观察,发现很多拳友都有膝关节的疾患。最近查阅了些资料,发觉有此疾患的并非只是我的一班朋友,而是非常具有普遍性。
      常有朋友问:练太极拳会损伤膝关节吗?答案自然是不会了。那为何很多人是练了拳后发病或加重了呢?答案自然是没练对了。正确练拳不但不会损伤膝关节,反而可以治疗膝关节的病。


      3楼2012-11-28 19:19
      回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膝关节的生理构造。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之一,结构也最复杂,主要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组成。关节囊周围有韧带起加固作用,前下方是髌韧带,内侧是内侧副韧带,外侧是外侧副韧带。关节腔内有连接股骨和胫骨的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两者相互交叉排列,前交叉韧带位于外侧,于伸膝时最紧张,防止胫骨前移;后交叉韧带位于内侧,在屈膝时最紧张,防止胫骨后移。在股骨与胫骨相对的内外侧髁之间有纤维软骨性的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半月板加深了关节窝的深度,加强了膝关节的稳固性,于运动时起缓冲作用。
        膝关节主要的运动方式是屈膝和伸膝,半屈位时可以轻微旋转活动。在练拳过程中,半屈旋转的运动很多,如不能掌握正确要领,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不能承载和适应这种运动,就容易损伤膝关节。
        所以,练拳过程中,一方面要调整姿势动作,使之与膝关节的生理功能相适应;一方面要锻炼强化膝关节的功能,使之能承载更复杂更大幅度的运动。


        4楼2012-11-28 19:20
        回复

          我们再了解一下太极拳的运动。人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太极拳运动是神为主宰的形、气、神的运动,“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若没有意气的贯穿,就叫做“空描”,现在多数人练拳大抵都是空描,将太极拳做成太极操了。没有意气的充斥滋养,不能按练拳的要领去调整姿势,就难免会闹些毛病了。
          形、神比较好理解,无非形体、精神。对于气,很多朋友就没什么概念和认识了。气是什么呢?传统功夫所指的气,是指一种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而言,它是一切物质的原始素材,也称为元气、道气、太极、太一或直称为气、元等。气无形无象,充斥整个宇宙,是生化万物的本源。人体中的气,是维持人的正常生命运动的一种无形无象的特殊物态,是人生命运动的根本。简单理解,可以把气理解为能量。
          气是可以受意支配的,气随意注,意到气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亦即“以意引气,以气催形”。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感受气:两手掌心相对,放松地置于体前,一开一合,缓慢均匀,开时相距大约10几公分,合时尽量近但不要碰上。同时意念专注于两手之间的空虚处,如此慢慢可以感觉到两手之间气吸引排斥的力量。这样,对气就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了。


          5楼2012-11-28 19:21
          回复

            那么,怎么练功中怎样调整膝关节呢?其实很简单,松膝提髌而已。
            膝关节要放松,要做到形松意充,这个是练功的要求,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放松。所谓形松意充,意即形体放松的同时意念充斥,意念充斥则气也随之充斥,使形体如水中的海绵而浸泡漂浮于气中,周身均需如此。
            对于膝关节的放松,可将意念充斥膝关节,气自然随之充斥,而使膝关节浸泡漂浮于气中。同时可以想像把大腿从膝关节上拿开;髌骨要上提,意念带着髌骨正中靠上一点的鹤顶穴向上提着。这样,膝关节就基本调整合度了。
            当然,真正要把膝关节松开,还需要有专门的练法。在一般的拳书中,松腰、松胯讲得比较多,讲松膝的却很少见,而膝若不松,则气难以贯通于足,“迈步如猫行”就不容易做到。武术与气功中均重视“三节贯通”,所谓三节,即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胯、膝、踝;手指、足趾的根节、中节、稍节等。唯有三节贯通,才容易做到“节节贯串”。这里介绍一个我学过的一个贯通下肢三节的功夫,叫做“膝跪足面三节连”,可以使胯、膝、踝三节贯通,对松开膝关节有很好的帮助。


            6楼2012-11-28 19:21
            回复
              穴位介绍:
              冲门
              【标准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取法】仰卧位,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处取穴。约当腹股沟外端上缘,股动脉外侧。
              血海
              【标准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内侧肌突起中点处取穴;或正坐屈膝,医生面对病人,用手掌按在病人膝盖骨上,掌心对准膝盖骨顶端,拇指向内侧,当拇指尖所到之处是穴。
              箕门
              【标准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取法】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当缝匠肌内侧缘,距血海上6寸处取穴。
              阴陵泉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取法】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8楼2012-11-28 19:31
              回复
                下面是我个人体会可能对薛明最有用还最适合她个人特点的功夫,希望她能认真对待:


                9楼2012-11-28 19:44
                回复
                  大雁气功五行静功 编辑词条 已关注 编辑摘要 摘要
                  五行静功是大雁气功的基础静功。它既是五种行功方法,又是练功的五个层次:自然沉气法、默念养气法、空静养气法、调气散气法、体外周天法。这套静功由浅入深,效应全面,行气自然,主练三丹田大小周天阴阳五行,形成整体人体气场,并与大自然沟通,采收天地阴阳精气,并排散人体的病气、浊气,濡养和净化全身。因为动功结构全面,功力很强,所以基本上取代了其它功派所采用的意导和吐纳;同时也促进了静功行功过程中气机的自然激导和形成。


                  10楼2012-11-28 19:44
                  回复
                    简介
                      五行静功配合动功修炼,只要一旦松静,内气就生发激导,自然而易练,既可较快地提高功力,又可取得理想的治病效果。此功主治心脏、胸部病症,降肝气,提胸气,升清降浊。此功效应十分全面,它与“前六十四式”动功一样,必须坚持天天练,练的总次数越多,功效越显著。功法五行静功行功的姿势,取平坐式,坐在凳上三寸,露出“会阴”(功力上升后,则不受此限),上身与大腿成90°或稍大,大腿与小腿成90°或大于90°,两脚垂地,平行与肩同宽。颈项和脊柱端正,舌舔上腭,牙齿轻扣,嘴微闭,脸肌放松,自然呼吸。全身放松,收心入静,双手放在膝部“梁丘”穴上,中指端在迎面骨,大指和无名指按在左右膝眼,小指端按”阳陵泉”,拇指扣“血海”穴,手心空虚,然后运用下述五种方法,练“五行静功”:


                    11楼2012-11-28 19:45
                    收起回复

                      自然沉气法
                        (反观内照)按前述体姿,首先双手捧气从头前上方往下方贯气,气沉在下丹田或涌泉穴,接着垂眼帘,眼慢慢往下看,先看鼻尖,再内看膻中最后内看到下丹田,将双眼轻轻合上,双手回落在前述膝部的位置,开始做功。行功中不意守,只轻松、微弱地以目光内照膻中下丹田“气穴”,尽量做到排除杂念,逐渐使意念消失,内照停止,进入自然的清净空忘态。内气自然激导,天地气自然收入体内,体内外气在体内自然循环,最后敛聚收入三丹田。(呼吸沉气)练自然沉气法,也可以不用目光内照,而在行动之初,以微弱意念配合轻柔的调息,即形体放松、收心入静后,以鼻轻松吸一口气,呼气是微弱默默念一下“气往下沉”,不管气在体内怎样走,必需沉到脚和地面;这样,反复做三次,第三次沉气后,意念也沉到地面,随便微弱默念一下“没有意念”,而使意念消失,深度入静。气意下沉,激发了“地场”效应,在“脱意”之后,受激的“地气”双脚和体后侧上升到头,这时天气也慢慢进入头部穴位,沿体前侧下行,天地和自身气混元运化,沿全身自然旋转,最后还丹,下丹、上丹以至中丹都有气旋转凝聚。这样,整个行功实际起到“意不注,而无所不注”、“不守丹而丹自守”的奇效。内气自然激导,经络、周天、脏腑自然沟通,并与大自然沟通,天地精气自然进入体内,全身机体得到营补调养,内气不断精纯,气质提高。


                      12楼2012-11-28 19:48
                      收起回复

                        默念养气法
                          这种方法主要帮助初学练静功和在练静功中不能很好入静的练功者,放松入静,进入练静功的状态。为此,在行功初时,采用默念法,默念口诀“功…成…”二字。这二字是道家昆仑派静功的基本默念法,“功成”实际上可激导人体天顶、下丹的上下穴窍的气机。初学者可不管这些窍位的具体位置,会自然出现内气激导的感应。口诀,默念一定遍数(例如三遍或七遍)后,便静坐“脱意”练空。口诀默念要“弱、细、匀、长”,潜音若有若无,切不可音重、意重也不要追求效果,令其自然产生。(功成、功成,百会通涌泉,气入三丹田,功法循环周天转,一定要入静)


                        13楼2012-11-28 19:51
                        回复

                          空静养气法
                            与前述不同的是,只是静坐练空,脱身、脱意,内外两忘,一切皆空(空即清静而不借外缘之意),真气自动“生发 、起火”蓄养凝聚,正如吕祖所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使自身深度入静,静得越深,身、神高度有序,气场就越强,整个“人体场”的能量不断跃升,经久而不回退。功能层次越来越高。道家讲“道法自然”,所以“脱意练空”是道家静功之妙用。但这样练,对初学者而言,进功之初,有个“存思”问题,然后使意念逐渐消失,进入“空忘态”。存思于玄窍,大雁功以印堂穴体为此窍,既不守内,也不守外。这样,入功不久,全身气场即被激发,不须用意念去助或照顾。存思是为脱意,随着入静深化,存思也自然消失,转入高度清净之境界。


                          14楼2012-11-28 19:52
                          收起回复
                            这个功法后面的就是真正入门的才练的,不适合初学者,就先这样停止。


                            15楼2012-11-28 19:55
                            回复
                              其实所谓气感是很容易的:比如上面的:
                              气是可以受意支配的,气随意注,意到气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亦即“以意引气,以气催形”。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感受气:两手掌心相对,放松地置于体前,一开一合,缓慢均匀,开时相距大约10几公分,合时尽量近但不要碰上。同时意念专注于两手之间的空虚处,如此慢慢可以感觉到两手之间气吸引排斥的力量。这样,对气就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了。


                              16楼2012-11-28 19: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