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名:在甘肃共分布有5种鼢鼠,分别为中华鼢鼠Myospala fontanierii、罗氏鼢鼠M. yothschildi、甘肃鼢鼠M. cansus、高原鼢鼠M. baileyi、斯氏鼢鼠M. smithi。
别名:瞎老、瞎瞎、瞎老鼠、瞎狯等,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
2、分布:甘肃(除酒泉市外的全省各地)、宁夏、青海、陕西、新疆、内蒙古、河北、山西、四川、湖北等省(区)。
3、寄主植物及为害规律:鼢鼠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主要食物,食性很杂,粮食作物、蔬菜、杂草、果树及林木的幼树、幼苗等均遭受危害,在林地内主要觅食树木、灌木及部分杂草的根系。调查统计,鼢鼠在甘肃为害29科64种植物,其中木本植物17科27种,草本植物14科37种。木本植物中,对针叶树(主要为松科植物)的喜食性大于阔叶树,尤其对油松、落叶松最为喜食。草本植物中以马铃薯、小麦、当归、党参、野胡萝卜、苜蓿最为喜食。鼢鼠对苗木根系的取食,在一年中出现3~4月和9~10月2次高峰。
4、生活习性:鼢鼠主要栖于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及草甸、草原、山坡、梯田、河堤及草木植物茂密的地区,土壤疏松、湿润、食物丰富的环境中。不同立地类型和坡向危害程度有明显差异,表现为农田交错地带>荒山荒地>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有林地,半阴坡>半阳坡>阴坡>阳坡。坡度越小,危害越重,坡度越大,危害越轻。干旱会导致栖息地土壤硬化,同时会造成食物不足和食物含水量的降低,不利于鼢鼠生存;适宜的降水量可促进林木根皮、杂草根茎等鼢鼠食物的生长,同时可改善栖息土壤硬度和质地而便于鼢鼠生存繁衍;过度降水如暴雨可淹没巢穴,或造成洞道积水,使鼢鼠溺死或因土壤微生物而感病死亡。
鼢鼠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是在早晨、中午、黄昏和雨后。它昼夜活动,终生营地下生活,夜间有时在地面上活动。雌雄鼠各居一洞,一洞一鼠,洞道较长,一般60~80 m,洞道结构复杂,通常有取食洞、主洞、朝天洞、贮食洞、粪洞、防御洞等,因而正确识别有效洞道,成为鼢鼠化学防治和人工物理机械防治的关键。有效洞道指有鼢鼠活动的洞道,其鉴别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1)取食痕迹鉴别法 鼢鼠取食杂草抽拉洞内,地表留有直径0.5~1 cm的小孔洞,痕迹较新,有时被取食杂草仍有一部分露在地面,且为鲜草,即为有效洞道。
(2)窜洞鉴别法 取食洞地表有不规则条状隆起,表面易干有裂纹,裂纹处有新土推出,在其周围开挖寻找,可找到有效洞道。还可按“雌鼠团团转、雄鼠一条线”的方法判断雌雄洞道。
(3)地表土丘鉴别法 鼢鼠栖息地面常有土丘形成,若有新土壅出,可在其下找到有效洞道。
(4)洞道鉴别法 鼢鼠经常出入的洞,在主洞道壁内留有新的爪印和鼻印。用手掰一块洞壁,以爪印和鼻印的前后可分辨巢窝和取食的方向。以鼢鼠堵洞与否也可分辨,堵洞即为有效洞。
雌雄比为1.15∶1,在我省陇南市、小陇山林区、华池林场、祁连山林区一年均繁殖1胎,而在定西市、合水林场则一年繁殖2胎,胎仔数1~4只,多为2~3只。
5、防治方法:
鼢鼠防治在春、秋两季为宜。造林地的鼢鼠防治应在造林前的7~10天进行;新植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的鼢鼠防治应在早春雪化后或霜降上冻后降雪前这一期间进行。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营林措施
造林前进行鱼鳞坑整地,在平缓山坡造林地行间等距耕犁破坏鼢鼠洞系,干扰其活动,预防鼢鼠危害。合理搭配树种,营造带状、针阔混交林、块状混交林,加大造林密度,促进林木提早郁闭成林。在有条件灌溉的果园、苗圃及经济园区,周围可采取种植白苏(俗名荏子)或3月~4月上旬进行春灌,可有效杀灭鼢鼠,减轻鼢鼠危害。
(2)人工防治
①TO-968A型弹力灭鼠器灭鼠技术
TO-968A型弹力灭鼠器,简称T型灭鼠器,是由甘肃省森防站、定西市森防站、庆阳市合水林业总场通过多年防治实践研制而成的地下害鼠捕杀工具,具有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放置容易、弹力持续时间长、刺杀力强、灭鼠效果好等优点。放置时将有效洞道口上部沿主洞道方向长约30cm的表土铲平,留3~4cm厚土层,器械立于土层上部,底座紧贴土层,一端埋土固定,另一端位置不能超过洞道口上缘,然后将箭提起,上端挂在平衡杆的一端,另一端的拉绳下端结一小结,端部放入洞口内,洞道口用一硬土块堵塞,外覆湿土封盖。注意拉绳要绷紧,箭下端不能穿出洞壁且上下移动畅通。鼢鼠行至洞道口时壅开洞口土块,箭发,即可刺穿杀死鼢鼠。如放置方法得当,每人一次携带10件,平均每天捕杀鼢鼠15~2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