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扬忠
钱钟书先生论词的文字虽然不多,经过梳理,可见其分布情况大致如下。在钱氏遗著中: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宋代文学》部分第一章《宋代文学的承先和启后》乃钱氏所撰,其中以900多字的篇幅论述了宋词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二、《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书中多处论到了词,评论了一些著名词人,褒贬了一些有影响的词话和词学观点;三、大量征引了唐五代、两宋及金元明清的词作,来论证自己的文学、艺术及史学观点,其中:《宋诗选注》52处,《谈艺录》(补订本)42处,《七缀集》19处,《管锥编》290多处。
一
词学研究的一个头等重要的理论课题是:如何给予作为古典诗歌之一体的词一个较为科学的诗歌史与文学史的定位。诗词曲虽有文字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差别,但都属于广义的“诗歌”的范畴。钱先生对古典诗歌这三种主要体式的共同性质有一个著名的判断:“词曲与诗,皆为抒情之体”(《谈艺录》)。从这一判断出发,他在论到词的时候,并不像大多数词学专家那样强调“词别是一家”,而是将词放到古代诗歌发展的大潮流中去进行科学的考察和定位。众所周知,20世纪前、中期,学界流行“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进化论文学史观。在这一提法的影响下,唐诗、宋词、元曲分别获得了“一代之文学”的崇高地位,词学也趁时得势,一度成为显学。平情而论,这个提法大致反映了我国文学史上几种主要文体“代有偏胜”的实情,本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况且因为它的流行还带来了唐诗学、词学、曲学的繁荣,作为宋词研究者,我们似乎不应该非议它。但这个以生物进化类比文体兴衰的提法确实有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偏颇。在诗歌史、文学史研究和撰著中,由于这一提法的不断被推崇和延伸,出现过明显的偏差:在文学的纵向发展上,一些重要文体沿革因变的持续性被人为地割断了;在文学的横向网络中,同一时代各类文学样式之间的不可替代性被忽视或淡化掉了;于是,在某些研究者的文学史著作中,原本各种文体争妍斗奇的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被描绘成了一个由若干断代文体史的异体凑合缝接的怪物。在某些著作中,秦汉以下无文,三唐之后无诗,两宋以后无词,元明以后无散曲,几千年文学流变的真实面貌被歪曲或掩盖了。具体到宋代来讲,这个时代乃是古代文学发展的一大转关(钱钟书先生因此把它定位为一个“承先和启后”的时代),除了新兴诗体——曲子词发展到顶峰之外,传统的五七言诗、古文、骈文、辞赋、传奇小说等等也持续发展并产生了新变,话本小说、诸宫调、杂剧、南曲戏文等新文体更是方兴未艾,发展前途远大。可是如此丰富复杂、多姿多彩的宋代文学史,却被崇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的学者简单化地描述为一种文体——宋词的繁荣发展史。就我管见所及,钱钟书先生是第一个出来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进行非难和纠偏的著名学者。《谈艺录》第四篇《诗乐离合、文体递变》采用追根溯源和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开篇即列举较早主张“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清人焦循(理堂)的论断:“不能弦诵者即非诗……诗亡于宋而遁于词,词亡于元而遁于曲”云云,然后论辩道:
诗、词、曲三者,始皆与乐一体。而由浑之划,初合终离。凡事率然,安容独外。文字弦歌,各擅其绝。艺之材职,既有偏至;心之思力,亦难广施。强欲并合,未能兼美,或且两伤,不克各尽其性,每致互掩所长。即使折衷共济,乃是别具新格,并非包综前美。……
诗乐分合,其理亦然。理堂遽谓不能弦诵即非 诗,何其固也。 ②
这就从诗乐分合的角度指出了“诗亡词兴、词亡曲兴”说不合历史事实。又由于此说实非焦循的发明,而是从金末元初以来就不断有人提起的老话题,因此接下来钱先生从金人刘祁《归潜志》追述起,梳理出前人(尤其是明人)的若干类似的论述,然后统加驳斥道:
钱钟书先生论词的文字虽然不多,经过梳理,可见其分布情况大致如下。在钱氏遗著中: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宋代文学》部分第一章《宋代文学的承先和启后》乃钱氏所撰,其中以900多字的篇幅论述了宋词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二、《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书中多处论到了词,评论了一些著名词人,褒贬了一些有影响的词话和词学观点;三、大量征引了唐五代、两宋及金元明清的词作,来论证自己的文学、艺术及史学观点,其中:《宋诗选注》52处,《谈艺录》(补订本)42处,《七缀集》19处,《管锥编》290多处。
一
词学研究的一个头等重要的理论课题是:如何给予作为古典诗歌之一体的词一个较为科学的诗歌史与文学史的定位。诗词曲虽有文字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差别,但都属于广义的“诗歌”的范畴。钱先生对古典诗歌这三种主要体式的共同性质有一个著名的判断:“词曲与诗,皆为抒情之体”(《谈艺录》)。从这一判断出发,他在论到词的时候,并不像大多数词学专家那样强调“词别是一家”,而是将词放到古代诗歌发展的大潮流中去进行科学的考察和定位。众所周知,20世纪前、中期,学界流行“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进化论文学史观。在这一提法的影响下,唐诗、宋词、元曲分别获得了“一代之文学”的崇高地位,词学也趁时得势,一度成为显学。平情而论,这个提法大致反映了我国文学史上几种主要文体“代有偏胜”的实情,本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况且因为它的流行还带来了唐诗学、词学、曲学的繁荣,作为宋词研究者,我们似乎不应该非议它。但这个以生物进化类比文体兴衰的提法确实有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偏颇。在诗歌史、文学史研究和撰著中,由于这一提法的不断被推崇和延伸,出现过明显的偏差:在文学的纵向发展上,一些重要文体沿革因变的持续性被人为地割断了;在文学的横向网络中,同一时代各类文学样式之间的不可替代性被忽视或淡化掉了;于是,在某些研究者的文学史著作中,原本各种文体争妍斗奇的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被描绘成了一个由若干断代文体史的异体凑合缝接的怪物。在某些著作中,秦汉以下无文,三唐之后无诗,两宋以后无词,元明以后无散曲,几千年文学流变的真实面貌被歪曲或掩盖了。具体到宋代来讲,这个时代乃是古代文学发展的一大转关(钱钟书先生因此把它定位为一个“承先和启后”的时代),除了新兴诗体——曲子词发展到顶峰之外,传统的五七言诗、古文、骈文、辞赋、传奇小说等等也持续发展并产生了新变,话本小说、诸宫调、杂剧、南曲戏文等新文体更是方兴未艾,发展前途远大。可是如此丰富复杂、多姿多彩的宋代文学史,却被崇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的学者简单化地描述为一种文体——宋词的繁荣发展史。就我管见所及,钱钟书先生是第一个出来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进行非难和纠偏的著名学者。《谈艺录》第四篇《诗乐离合、文体递变》采用追根溯源和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开篇即列举较早主张“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清人焦循(理堂)的论断:“不能弦诵者即非诗……诗亡于宋而遁于词,词亡于元而遁于曲”云云,然后论辩道:
诗、词、曲三者,始皆与乐一体。而由浑之划,初合终离。凡事率然,安容独外。文字弦歌,各擅其绝。艺之材职,既有偏至;心之思力,亦难广施。强欲并合,未能兼美,或且两伤,不克各尽其性,每致互掩所长。即使折衷共济,乃是别具新格,并非包综前美。……
诗乐分合,其理亦然。理堂遽谓不能弦诵即非 诗,何其固也。 ②
这就从诗乐分合的角度指出了“诗亡词兴、词亡曲兴”说不合历史事实。又由于此说实非焦循的发明,而是从金末元初以来就不断有人提起的老话题,因此接下来钱先生从金人刘祁《归潜志》追述起,梳理出前人(尤其是明人)的若干类似的论述,然后统加驳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