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男!何因何缘众生有垢?何因何缘众生清净?摩诃男!若色一向是苦,非乐、非随乐、非乐长养、离乐者,众生不应因此而生乐着。以色非一向是苦,是乐、随乐、乐所长养、不离乐者,是故众生于色染着,染着故系,系故有恼。摩诃男!若受、想、行、识一向是苦,非乐、非随乐、非乐长养、离乐者,众生不应因此而生乐着。以受、想、行、识非一向是苦,是乐、随乐、乐所长养、不离乐者,是故众生于色染着,染着故系,系故有恼。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缘众生有垢。
摩诃男!何因何缘众生清净?摩诃男!若色一向是乐,非苦、非随苦、非忧苦长养、离苦者,众生不应因色而生厌离。以色非一向是乐,是苦、随苦、忧苦长养、不离苦,是故众生厌离于色,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摩诃男!若受、想、行、识一向是乐,非苦、非随苦、非忧苦长养、离苦者,众生不应因识而生厌离。以受、想、行、识非一向是乐,是苦、随苦、忧苦长养、不离苦,是故众生厌离于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缘众生清净。【契经 五阴诵】
众生的垢秽与清净是以生命品质来衡量的,与出身贵贱、学识高低、财富多寡、宗教仪式等外在条件无关。受贪嗔痴等烦恼缠缚而苦苦恼恼谓之垢秽;远离欲贪爱执而恬淡自甘就称为清净。
曾经,婆罗门自恃种姓而夸口言:‘婆罗门白,余人黑’;外道每天三沐恒河水以求清净升天;中古世纪的欧洲人向教会购买赎罪券;中国佛教徒诵经拜忏以清净业障。那都是人们已觉察、反省到生活中无法避免过失与忧恼,深恐它们继续带来自己不愿承受的苦难,是以自恃种姓清白或自承垢秽、忏悔赎罪,企图藉此得免罪罚,阻止烦恼苦痛接踵而来。虽然,能有对罪过与苦难的觉察与反省实属难能可贵,多少人一生中只懂得服膺欲贪、随逐动物本能!但是那些期盼抵消罪报的方法却皆非正道。
即使出身高贵、受高等教育、具有热烈的宗教信仰或极注重个人卫生,如果内心充满贪嗔痴,也仍是垢秽不净。倘若不愿生活中充满苦恼障碍、不愿因循苟且而想要转秽为净、改过自新,是不能靠祭祀祈祷以期神只的庇佑、抬高身价以求得他人认同,或借特殊的仪式、先进的科技作为消除内心不安的手段。唯有彻底革除满足五受阴欲贪的行为模式,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清净、无忧无虑。是以,佛陀教导弟子随顺于厌离五受阴的清净之法。 众生的烦恼苦痛来自对五受阴的乐着。生命也的确带给众生许多的欢乐、喜悦与希望。倘若生活中一向唯苦无乐,那么众生便不会对生命、对五受阴有所眷恋染着,也不会有如此多采多姿的世间百态、人间万象了。
只因众生常能在生活中品尝到快乐的滋味,是以众生乐着生命、乐着五受阴。即使卑贱如乞丐、疼痛如末期癌症患者,都还深爱着五受阴,只为着一顿意外的大餐能让乞丐的色受阴丰足适意;一份亲友的关切慰问能使病人的受受阴得到安慰感动。即使如此微不足道的欢乐喜悦,也已足令众生无视于其他磨难苦痛,无怨无悔地深深染着于五受阴、染着于生命。
不过也由于五受阴并非一向是乐,是以任何欢乐都必将逝去。犹如追逐影子的人,无论多么卖力,也无法将影子钉住令不移动;人们追逐喜乐的行为也一样,无论多么勤奋,也不可能长治久安。于是有思想、有见地的善男子、善女人有机会起而反省,那么样盲目满足五受阴的生活方式,当真值得义无反顾的狂热投入?
唯有认清事实真相才能生起厌离,一旦厌离之后,不再贪爱生命、不再染着五受阴,也就不再没溺于烦恼执取而能清净无染了。
摩诃男!何因何缘众生清净?摩诃男!若色一向是乐,非苦、非随苦、非忧苦长养、离苦者,众生不应因色而生厌离。以色非一向是乐,是苦、随苦、忧苦长养、不离苦,是故众生厌离于色,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摩诃男!若受、想、行、识一向是乐,非苦、非随苦、非忧苦长养、离苦者,众生不应因识而生厌离。以受、想、行、识非一向是乐,是苦、随苦、忧苦长养、不离苦,是故众生厌离于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缘众生清净。【契经 五阴诵】
众生的垢秽与清净是以生命品质来衡量的,与出身贵贱、学识高低、财富多寡、宗教仪式等外在条件无关。受贪嗔痴等烦恼缠缚而苦苦恼恼谓之垢秽;远离欲贪爱执而恬淡自甘就称为清净。
曾经,婆罗门自恃种姓而夸口言:‘婆罗门白,余人黑’;外道每天三沐恒河水以求清净升天;中古世纪的欧洲人向教会购买赎罪券;中国佛教徒诵经拜忏以清净业障。那都是人们已觉察、反省到生活中无法避免过失与忧恼,深恐它们继续带来自己不愿承受的苦难,是以自恃种姓清白或自承垢秽、忏悔赎罪,企图藉此得免罪罚,阻止烦恼苦痛接踵而来。虽然,能有对罪过与苦难的觉察与反省实属难能可贵,多少人一生中只懂得服膺欲贪、随逐动物本能!但是那些期盼抵消罪报的方法却皆非正道。
即使出身高贵、受高等教育、具有热烈的宗教信仰或极注重个人卫生,如果内心充满贪嗔痴,也仍是垢秽不净。倘若不愿生活中充满苦恼障碍、不愿因循苟且而想要转秽为净、改过自新,是不能靠祭祀祈祷以期神只的庇佑、抬高身价以求得他人认同,或借特殊的仪式、先进的科技作为消除内心不安的手段。唯有彻底革除满足五受阴欲贪的行为模式,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清净、无忧无虑。是以,佛陀教导弟子随顺于厌离五受阴的清净之法。 众生的烦恼苦痛来自对五受阴的乐着。生命也的确带给众生许多的欢乐、喜悦与希望。倘若生活中一向唯苦无乐,那么众生便不会对生命、对五受阴有所眷恋染着,也不会有如此多采多姿的世间百态、人间万象了。
只因众生常能在生活中品尝到快乐的滋味,是以众生乐着生命、乐着五受阴。即使卑贱如乞丐、疼痛如末期癌症患者,都还深爱着五受阴,只为着一顿意外的大餐能让乞丐的色受阴丰足适意;一份亲友的关切慰问能使病人的受受阴得到安慰感动。即使如此微不足道的欢乐喜悦,也已足令众生无视于其他磨难苦痛,无怨无悔地深深染着于五受阴、染着于生命。
不过也由于五受阴并非一向是乐,是以任何欢乐都必将逝去。犹如追逐影子的人,无论多么卖力,也无法将影子钉住令不移动;人们追逐喜乐的行为也一样,无论多么勤奋,也不可能长治久安。于是有思想、有见地的善男子、善女人有机会起而反省,那么样盲目满足五受阴的生活方式,当真值得义无反顾的狂热投入?
唯有认清事实真相才能生起厌离,一旦厌离之后,不再贪爱生命、不再染着五受阴,也就不再没溺于烦恼执取而能清净无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