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的长期粉丝一开始读《偶发空缺》时也许会感到震惊:这个故事对人性的揭露残忍、粗暴、赤裸裸,有些部分还脏话连篇。从哈利•波特系列那个干净得过于美好的世界走出来,一头跌入帕格镇光鲜表面下的暗流汹涌:性、毒品、家庭暴力、匿名揭发、亲情缺失、人情冷淡……这足以令所有罗琳的旧读者大跌眼镜。温特登综合中学的青少年们粗鲁无礼,自私自利,叛逆而放荡不羁,完全就是霍格沃茨学校的反面。为了与哈利•波特系列作出区分,罗琳甚至改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不再用童话式的干净语言,而是让她笔下的人物接二连三地爆粗口;不再有邓不利多校长用“爱是最伟大的力量”这种充满温暖的教诲鼓舞人心,有的只是“自命不凡的中产阶级,把穷人不加区别的当成一团稀饭般的烂泥”这种尖刻的抨击;不再满足于用各种优雅的英式幽默小小地嘲讽一下弗农姨父一家的趋炎附势,而是把所有的人性丑陋赤裸裸的一股脑儿摆上台面给大家看:西蒙,落落寡合的怪人,家中的暴君;加文,摇摆不定的懦夫,总想为自己对女友的始乱终弃找借口;玛丽•菲尔布拉泽,一直哭个不停的寡妇,柔弱而楚楚可怜的形象底下藏着对丛地穷人彻底的鄙视和唾弃;还有最令人不可原谅的雪莉,她本来完全可以避免故事最后悲剧的发生,却因为冷漠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更恶劣的是,事后丝毫没有反省。简而言之,这个帕格镇中似乎把哈利•波特系列中所有令人讨厌的大人——自命不凡的洛哈特教授、口是心非的弗农姨妈、歇斯底里的贝拉特里克斯、癞蛤蟆老女巫乌姆里奇等等,都聚集到了一起。孩子们稍稍真诚些,不过虽说叛逆程度超出哈利的同学们一百倍,却无人有纳威或赫敏式的勇气,他们对大人世界的反抗,最大程度不过是偷偷在网上揭自己父母的老底。
罗琳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新书上市后,许多读者都在自问。她已经拥有了一个作家能梦想到的一切,为何还要带着这种尖锐、这种深刻、这种愤怒的态度,写作这样一个注定会引起争议的题材,把自己再一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许她自己的话能为此做出解释:“作为作家,你必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或者需要写的东西。我需要写这本书。”这样一部作品的问世一方面是出于罗琳的文学追求——哈利•波特系列已经达到儿童文学的顶峰,她急于摆脱“童话作家”的既定标签,向世界证明,作为一个受过专业培训的文学系学士,她有自信、也有能力在纯文学领域取得同样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她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作为一个曾经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单亲母亲,罗琳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所谓的“穷人”阶层的社会关怀。她曾经用她的财富建立基金,为多个慈善项目提供支援,如今则再一次用她的笔,为被无数人忽视或者的底层阶级摇旗呐喊。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她已经尽自己最大努力教育孩子们真善美的价值观,而如今在《偶发空缺》中,她则要尽情地抨击人性的假恶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