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空缺吧 关注:1,354贴子:8,336
  • 11回复贴,共1

【书评】J.K.罗琳的后哈利·波特时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 sweetkitteny 出处:豆瓣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53525/
   作为一个职业作家,J.K.罗琳已经到达了事业的顶峰:她创造的哈利•波特系列风靡全球,陪伴整整一代孩子度过了他们的童年;霍格沃茨这个虚构的魔法学校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孩子们心中的圣地,哈利、罗恩和赫敏这三个机智勇敢的小主角成了千万读者心中的英雄。通过这本书,罗琳本人也从一个贫苦的单亲妈妈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其财富甚至超过英国女王。2007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问世,小英雄与伏地魔的战斗终于告一段落,哈利长大了,他结婚生子,故事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伤疤已经十九年没有疼过了,一切太平。”
   接下来,是什么?


IP属地:上海1楼2012-11-20 15:55回复
       罗琳说她写完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句话后放声大哭,实际上许多读者也哭了,这就仿佛见证一个时代的结束。私心的读者希望看到更多关于魔法世界的传奇,然而哈利要长大,读者会长大,罗琳本人也在追求成长。她的野心不限于永远只做“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作家两字的名号对她而言意味着更多的东西,而要得到这些,可不仅仅是挥挥魔杖这样简单。因此今年年初,出版商放出话来说罗琳出了新作,居然是与魔法全然无关的成人题材,真正熟悉罗琳的读者也许并不会太惊讶:毕竟,在“死亡圣器”完结之际罗琳就已经说过,她不会续写哈利成年后的故事。
       我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本书里不会有魔法。然而拿到《偶发空缺》时,每一个哈利•波特系列的忠实读者还是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书中寻找他们所熟悉的“魔法风格”。但他们注定会失望,这是一本写给麻瓜看的书,书里的每个麻瓜都和你我一样:自私、懦弱、充满缺点、内心矛盾重重、面对变化中的世界无能为力。而这反而使这个大人们丑态毕出争夺议会席位的故事显得更为复杂,正如本书的中文译者所说的:在真实的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随便就能用魔法解决的。


    IP属地:上海2楼2012-11-20 15:55
    回复
         罗琳的长期粉丝一开始读《偶发空缺》时也许会感到震惊:这个故事对人性的揭露残忍、粗暴、赤裸裸,有些部分还脏话连篇。从哈利•波特系列那个干净得过于美好的世界走出来,一头跌入帕格镇光鲜表面下的暗流汹涌:性、毒品、家庭暴力、匿名揭发、亲情缺失、人情冷淡……这足以令所有罗琳的旧读者大跌眼镜。温特登综合中学的青少年们粗鲁无礼,自私自利,叛逆而放荡不羁,完全就是霍格沃茨学校的反面。为了与哈利•波特系列作出区分,罗琳甚至改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不再用童话式的干净语言,而是让她笔下的人物接二连三地爆粗口;不再有邓不利多校长用“爱是最伟大的力量”这种充满温暖的教诲鼓舞人心,有的只是“自命不凡的中产阶级,把穷人不加区别的当成一团稀饭般的烂泥”这种尖刻的抨击;不再满足于用各种优雅的英式幽默小小地嘲讽一下弗农姨父一家的趋炎附势,而是把所有的人性丑陋赤裸裸的一股脑儿摆上台面给大家看:西蒙,落落寡合的怪人,家中的暴君;加文,摇摆不定的懦夫,总想为自己对女友的始乱终弃找借口;玛丽•菲尔布拉泽,一直哭个不停的寡妇,柔弱而楚楚可怜的形象底下藏着对丛地穷人彻底的鄙视和唾弃;还有最令人不可原谅的雪莉,她本来完全可以避免故事最后悲剧的发生,却因为冷漠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更恶劣的是,事后丝毫没有反省。简而言之,这个帕格镇中似乎把哈利•波特系列中所有令人讨厌的大人——自命不凡的洛哈特教授、口是心非的弗农姨妈、歇斯底里的贝拉特里克斯、癞蛤蟆老女巫乌姆里奇等等,都聚集到了一起。孩子们稍稍真诚些,不过虽说叛逆程度超出哈利的同学们一百倍,却无人有纳威或赫敏式的勇气,他们对大人世界的反抗,最大程度不过是偷偷在网上揭自己父母的老底。
         罗琳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新书上市后,许多读者都在自问。她已经拥有了一个作家能梦想到的一切,为何还要带着这种尖锐、这种深刻、这种愤怒的态度,写作这样一个注定会引起争议的题材,把自己再一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许她自己的话能为此做出解释:“作为作家,你必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或者需要写的东西。我需要写这本书。”这样一部作品的问世一方面是出于罗琳的文学追求——哈利•波特系列已经达到儿童文学的顶峰,她急于摆脱“童话作家”的既定标签,向世界证明,作为一个受过专业培训的文学系学士,她有自信、也有能力在纯文学领域取得同样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她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作为一个曾经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单亲母亲,罗琳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所谓的“穷人”阶层的社会关怀。她曾经用她的财富建立基金,为多个慈善项目提供支援,如今则再一次用她的笔,为被无数人忽视或者的底层阶级摇旗呐喊。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她已经尽自己最大努力教育孩子们真善美的价值观,而如今在《偶发空缺》中,她则要尽情地抨击人性的假恶丑。


      IP属地:上海3楼2012-11-20 15:55
      回复
           《偶发空缺》上市前,曾有谣言传说这是一本惊悚推理小说,也有人说这是一个黑色幽默故事。所有这些揣测来源于读者熟知的“罗琳元素”——哈利•波特系列中有推理,也不乏幽默。然而罗琳与她的过去断得彻底干净,新书中并没有推理元素——所有看似偶尔的意外其实都是隐藏的矛盾逐渐积累爆发的结果,包括最后那个最大的悲剧;也没有所谓的幽默——有的只是黑色,露骨的苍凉,逼人的寒意。从一开始议员巴里死后大家的反应,如雪莉,书中最自私自利的角色之一,“细细品味那桩消息,如同气泡香槟,在空气中荡起阵阵兴奋”;到社工凯对特莉•威登家的第一次访问:灰暗的客厅、垃圾桶一般的房间、反应迟钝的瘾君子母亲和三岁半还穿着纸尿裤的孩子;再到议会对关闭戒毒所的无情讨论——认为穷人都是一群懒货的歧见,若对比特莉与克里斯塔尔的真实遭遇,你就会发现那种偏见是多么的傲慢和自以为是;所有这些细节都如此尖锐而又残忍。包括所有一切问题到最后的总爆发:悲剧来自关闭戒毒所的决策,而代价则是两个孩子的性命;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四五个人有机会救那孩子,然而他们却都只顾埋头考虑自己的问题,对他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两条年轻的生命过早离世,这段描写,简直就是帕格镇这个冷漠虚伪的小社区的最真实的总结。也许可以说没错,《偶发空缺》确实可说是一部惊悚小说:它对人性弱点的揭露是无情的、赤裸裸的,但又真实到可怕,足以让人觉得仿佛灵魂被泼了一桶冷水,令人一直冷到心里。


        IP属地:上海4楼2012-11-20 15:56
        回复
             与过去的成就不同,《偶发空缺》并不靠情节取胜,而更重视其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罗琳在这本书中对情节的掌控性变差了,就像有些读者所批评的那样。诚然,相比哈利•波特每学期开学前的大闹女贞路,《偶发空缺》入戏相对慢些,罗琳在这本书中采取了一种古典式的写作手法,出场人物众多,令人眼花缭乱,读者在头一百页都在忙着翻来翻去记名字。但一旦情节铺开,所有人物的个性都各自鲜明起来,我们仿佛又回到当年看哈利•波特系列时的手不释卷,既关心威登一家的命运,又忍不住想知道议会“偶发空缺席位”的最终归属;看到霍华德和科林的种种惺惺作态会令我们作呕,而孩子们每晚借“巴里•菲尔布拉泽的鬼魂”之名义对大人们的尖锐揭发则令我们觉得大快人心。不要忘记,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用七本书的容量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次,她只用五百页就做到了。读完小说,闭上眼,我们就能想象阳光下的帕格镇,它的每一个活生生的居民,带着自己各自的烦恼与阴暗的小秘密,争相扮演模范家庭,那模样既可怜又可笑。我们也可以想象被遗忘的丛地,它的居民在阴影中挣扎求生,忍受着其他阶层的人们对他们的误会、嘲讽、鄙夷甚至是更糟糕的:视而不见。我们可以感觉到,罗琳是带着最大的同情描写克里斯塔尔•威登这个可称半个主角的人物的,这个粗鲁而直率的姑娘用她的遭遇串起了整个情节的主线,借由她的悲剧,作者替她呐喊出了她本人、也是她所处的整个底层阶级的呼声:看着我们!关注我们!不要假装我们不存在。不要为我们作决定。不要随便给我们下定论。我们也是人,也有人的尊严!


          IP属地:上海8楼2012-11-20 16:02
          回复
               好在在这个黑暗的故事的结尾,罗琳好歹还是给了我们一些希望:这希望依然来自孩子们,来自勇敢地准备将罪孽背负一生的叛逆男孩,来自克服懦弱勇敢地走出去的敏感女孩,来自那些虽然叛逆却仍有良知的中学生们,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在未来做出改变。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在这个残酷的社会现实故事背后看到那个热爱孩子的童话作家的身影:归根到底,她对我们的下一代依然抱有信心,因此这支既为儿童也为成人写作的笔,将会永远继续工作下去。


            IP属地:上海9楼2012-11-20 16:02
            回复
              好多字......


              来自贴吧神器10楼2012-11-29 13:18
              回复
                顶起,人生总有改变,我觉得罗琳的写风变得更加的大众化了,虽然很多读者都不太适应


                IP属地:江苏11楼2012-12-03 19:57
                收起回复
                  青黑色的痘痘·魔术师的口袋万千种变化·紫红色的痘痘,翻译本书的人很好!


                  12楼2012-12-05 09:32
                  收起回复
                    哈利波特最终还是一本带有魔幻色彩的小说 让人远离世俗的感觉 偶发空缺更加贴近生活 我觉得实际上风格变化不大 只是罗林忽然写贴近生活的题材 让人有点不能很快接受 这本书还是很棒的 翻译也不错


                    13楼2013-01-04 2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