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吧 关注:42贴子:586

“郑”姓氏来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姓氏名称: 郑 
拼音: zheng[四声] 
郑姓分布 
当代郑姓及其分布 


华北、东北地区 

郑姓在北京居第22位,在辽宁居31位,是华北,东北的大姓之一。 

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天津、北京、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根据近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姓人口占北京人口总数的0.797%,占辽宁的 0.567%,分别位居第22和第31位,其他各省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可见郑姓在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地位。 

郑姓人向华北、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为最早,其有关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二、三章中有所涉及。其著名的郑姓聚居地除泰山和北海高密任城临淄等地以外,又有孔子弟子郑国所居住的邴邑,以及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等。到了当代,郑姓人的分布进一步广泛起来,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分布几乎遍及山东全省。 

山西省郑姓人迁时间较早,在汉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提到的汉武帝舅卫青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姓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累计出了唐代太子太师郑霸、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代太仆少卿郑本、元代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著各人物。当代的山西郑姓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为山西郑姓的几大居住中心。 

河北郑姓的来源最早与荥阳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一些政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这里。在当代以前,郑姓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代宰相郑(忄音)、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代昭永大将军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清代江苏巡抚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近代以后,郑姓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删除|1楼2007-05-09 21:05回复
    北京郑姓自元朝以来开始引起重视,但其影响却一直较小。其原因大致是在这里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以后,尽管有全国许多地区的郑姓人到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舞台上进行活动,但仍然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当地的郑姓人显著增加。如在1982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其中有198人姓郑,这种结果,使郑姓在北京大姓中成为第22大姓,并占被调查总数的0.79%。当然,居住在北京一带的郑姓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担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东部一带,也有明代御史郑已和清朝湖南布政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一度贵显,说明至少 

    在明代时已有郑姓人落籍北京。 

    另外,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约在宋代以后开始有郑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郑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代,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是当地在早期最有影响的郑姓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政府实行向关东的移民政策,至使不可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姓人人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如著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便是山东高密,直到清朝时才由其祖先落籍于奉天铁岭。至于当代有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其家族的历史也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 

    至于吉林、黑龙江、天津、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郑姓人分布。尤其是在吉林省南部,还生活着一些出自朝鲜族的郑姓人。而在黑龙江的穆陵、海伦,吉林的舒兰、伊通、珠河等地,也分别有一些出自郑姓的知名人物。


    删除|2楼2007-05-09 21:05
    回复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郑姓在上海各大姓氏中位居第36位,在福建位居第13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姓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如在西晋末年龙骧将军郑昭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地区的郑姓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不断人迁福建,我们都已经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这种迁徙和繁衍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郑姓在福建拥有广泛影响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从分布上看,郑姓在福建最早的居住地是在今福州一带,以后又陆续从这里迁往长乐、闽侯、晋江、泉州、莆田等地。其中在郑姓人内部被称为福州郑氏的分别尊郑昭和五代后梁宰相郑珏为祖先;莆田郑氏则起源于郑昭裔孙中的“南湖三先生”,进而又由“三先生”的后代分衍出泉州郑氏,漳州郑氏等,散居于福清、永泰、永春、同安、南安、龙溪等地。至于汀州、建州、建宁、宁德、连江、霞浦、崇安、宁化等地的郑姓人,也都各有源流,并拥有同样多的郑姓人口和影响。总的来看当代以前的福建郑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如今则是以闽中,闽南为中心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和近现代的福建郑姓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一地区。如唐代的文学家郑减是福州人,宋代的郑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郑成功是南安人,当代文学家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姓人口作一具体的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人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同安县的44个自然村中,共有郑姓人口11794人;晋江有郑姓 1万余人,福州6万余人,福清13万余人,长乐7万余人。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姓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o。而在福建全省,仅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25244人抽样调查,就有439人姓郑,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739%,郑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13的显要位置。另外,福建郑姓人中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浙江郑姓最早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姓的南迁有关,分布地区也在中部的会稽山阴一带。至唐代,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代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姓人入迁这里。如南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姓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如江西上饶郑氏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江等等,也都为浙江郑姓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计在现代以前,浙江郑氏已遍布在省内的湖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等地,并各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汉代的太尉郑弘是山阴人,宋代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代礼部尚书郑沂是浦江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代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到了当代,浙江郑氏的分布更为广泛,名人也更多。仅以人口论,临海有郑姓2万余人,其他地方的郑姓人口虽然缺乏统计,但大抵与临海的情况差不多。 

      江苏郑姓人迁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人迁时间和血统源流上看,江苏省郑姓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荥阳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一带。至南北朝时期,中原人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建康一带的郑姓人南迁或东迁,繁衍发展成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郑氏等,徐州郑氏也迁往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姓的另一大支派。历史上的江苏郑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郑戬(苏州人)、吏部侍郎郑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郑为虹(江都人)、清代画家郑板桥(兴化人)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郑觐文(江阴人)、海洋学家郑重(吴县人)、物理学家郑一善(武进人)、畜牧学家郑正留(太仓人)、医学家郑思竞(靖江人)、林学家郑万钧(徐州人)等。至于当代郑姓人口,仅泗阳县就有郑姓1万多人,全省和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的统计。


      删除|3楼2007-05-09 21:06
      回复
        江西郑姓在当代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的郑姓人为多,影响也较大。历史上,江西郑姓主要由邻近各省迁来,有一些是由于做官的缘故在当地留居下来。其分布的中心主要在今东北部各地。古代较为著名的郑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 

        安徽郑姓在历史上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姓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门等地的郑姓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姓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姓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发展的。至于安徽郑姓的著名人物,在历史上主要有宋代盐铁督监郑昌(宣州人)、元代奉义大夫郑玉(徽州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池州人)、礼部郎中郑居贞(歙县人)、刑部尚书郑三俊 (池州人)、漳国公郑亨(合肥人)、名将郑遇春(凤阳人)、清代画家郑(日文)(徽州人)、科学家郑复光(徽州人)、学者郑相如(泾县人)等。 

        上海郑姓人迁较晚,早期郑姓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的有明代嘉定郑氏、清代的青浦郑氏等,分别出了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著名人物。近代以后,由于上海飞速发展,许多郑姓人也因各自的原因纷纷迁入,并在当地注籍。仅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25092人中就有159人姓郑,占总数的 0.634%。 


        中南地区 

        包括今天的河南和两湖,两广、海南6省,是郑姓人的发祥之地,同时也是郑姓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根据近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郑姓在广东大姓中位居第16位,其他各省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河南作为郑姓的发源地和宋代以前郑姓的主要居住地区,自古及今都是与郑姓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正如以前各章所说的那样,郑姓人的先祖郑武公东迁郑国以后便生活在以今天的新郑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地区,在郑国灭亡后又在今河南东部和东南部的商丘、淮阳之间(亦即宋、陈之间)得姓,使这里成为郑姓人最早生活的地区。在秦汉以后,郑姓又先后在陈郡陈县(今淮阳)和河南郡开封县发展成为望族,进而形成荥阳郡开封郑氏,成为郑姓早期的核心家族。 

        西晋末年至南北朝隋唐时期,以荥阳郑氏为中心的郑姓人活动在今开封;荥阳一带,并有一些从这里迁出,进而发展成为各地的郑姓望族,荥阳郑氏也因此得以遍及天下。而留居在河南的郑姓人,除仍在原居住地继续谱写郑姓人的历史外,又有一些人迁居到省内的宋城(今商丘)、许州(今许昌)、南阳、汝南、相州(公安阳)等地,繁衍发展成为各地大族。如今的河南郑姓不仅仍在河南大姓中拥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在上述地区以外的新乡、郑州、洛阳、登封、潢川、息县、柘城、商城、信阳、确山、虞城等地获得了较大发展,使之共同构成河南郑姓分布的中心。至于郑姓名人,宋代以前的河南郑姓占据全国的绝大部分,许多在全国和郑姓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郑姓人都出在这里。 

        宋代以后,由于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特别是郑姓人口大量南迁,才使河南郑姓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降。尽管如此,河南郑姓中仍然不断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宋代,开封人郑居中是著名宰相,郑头裔家族是外戚之家;明朝,南阳人郑刚是工部尚书,祥符人郑自璧是著名直臣,内乡人郑培是抗清名将;清代,商丘人郑廉是著名文学家;当代,罗山人郑远来原为红军独立团团长,柘城人郑廷珍原为抗日名将,郑海霞为体坛名将等等。以人口论,在河南中部的荥阳市,在1986年人口普查时有郑姓人口3552人,880余户,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22位。其他各地的人口尽管还没有作过确切的统计,但大抵与荥阳市的情况差不多。另外,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不少居住在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各地的郑姓人都相继到河南寻访自己的祖根。仅荥阳一市,就先后接待了数批这样的团体。 

        广东省是中南地区郑姓人较多的另一个省份。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全省25646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过调查,发现其中有466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1.817%。从历史上看,广东郑姓大抵于宋代时由福建南部迁入,属于“南湖三先生”中郑露或夹潦先生郑樵之弟栖之后,另一支宋太师郑清之的后代由上杭迁入。他的居住的地区最早在广东的东北部和东部,以后不断向西迁徙,形成潮州、惠州、广州、韶州、梅州、海阳、东莞、佛山、归善、番禺、三水、英德、阳山、新会、中山、顺德等地郑姓,其中的一些人还进一步迁徙到香港或东南亚地区,使广东成为仅次于福建的郑姓外迁大省。


        删除|4楼2007-05-09 21:06
        回复
          到了近代以后、郑姓除在上述地区发展以外,又在五华、潮阳、澄海、海丰、陆丰、海康,阳江、遂溪、恩丰、吴川、宝安、汕头等地开拓了生活空间,并各有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古代,广东郑姓名人有唐代节度使郑愚(广州人)、宋代理学家郑南升(潮阳人)、明代按察使郑安(海阳人)、清代直隶总督郑大进(揭阳人)、实业家郑观应(中山人)等,当代则有电影艺术家郑正秋(潮阳人)等。 

          湖北郑姓大多是历史上由中原南迁的郑姓人后代,历史上有后周人郑建中、宋代状元郑毅夫、翰林学士郑獬、明代吏部尚书郑继之、大理评事郑结(黄陂人)、良吏郑达(广济人)等知名于世,其中尤以安陆郑氏在宋代连续出了两名状元(郑毅夫、郑獬),最为知名。到了当代,郑姓除在上述地区继续发展外,又分布在黄安、当阳、武汉、孝感、大治、大悟、通城等地,并各有名人著称于世。 

          湖南郑姓在历史上以长河郑氏和凤凰郑氏较为知名,入迁时间在宋代以前。至宋代时,出自长河郑氏的郑应龙进士及第,清代的郑敦瑾官至工部尚书,郑敦充、郑曰敬分别为良吏和学者,他们也都出自长河郑氏。凤凰郑氏则以世袭云骑尉知名,清代中期抗英而死的处州总兵郑国鸿便是这支郑姓人中的杰出人物。到近现代时,郑姓人已遍及该省的石门、益阳、长沙、浏阳、新田、邵阳、耒阳、平江等地,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郑姓人的人迁途径主要是从东部的广东及北部的湖南而来,在时间上也相对较晚,直到明清时才有廉州和象州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明代的廉州郑赐、郑靓以功名进,分别中举和进士,郑(音只)弟郑(音英)则以孝义知名。清代的郑献甫出自象州郑氏,晚清时是著名经学家。近现代时期,郑姓人的分布除上述两地外,又在桂林、宁明等地有人知名、郑姓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内不多的汉族大姓之一。 

          海南郑姓则是从广东郑姓中分衍而来的,人口较少,并且主要居住在北部和东部一带,尤以琼山、文昌、琼海等地较多。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的正式建立,全国不少地方的郑姓人也随人才南下大潮进入海南,从事当地的开发和建设,为郑姓在当地的发展注入了一批新的力量。 


          西北、西南地区 

          像华北,东北地区一样,西北,西南地区尽管是郑姓人到达较早的地方,但其发展远不能与华东、中南地区相比,是郑姓人的分布范围较窄,人数较少的地区之一。 

          如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这一地区人口较多的四川,陕西两省中,郑姓的人数分别位于第26和36位,占人口总数的0.848%和0.580%,远远低于华东、中南地区的人口比例。 

          陕西是郑姓始祖郑桓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郑姓在郑桓公之前的远祖活动之地,在郑姓历史上占据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其郑姓的来源相传与战国末年帮助秦国开凿郑国渠的韩国人郑国有关,以后在西汉、北朝、唐代等时期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郑姓人迁居于此,并有西汉隐士郑子真(勉县人)、名臣郑宽中(咸阳人)、金代宁州知府郑建充(富县人)、明代山西右布政使郑国昌(彬县人)等知名于世。到了近代以前,郑姓人已遍布于本省的澄城、褒城、汉中、韩城、华县、宁强、西安、咸阳、保安、南郑、华阴等地,并成为这些地区中较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删除|5楼2007-05-09 21:09
          回复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四十三年),郑庄公病死,享年57岁,葬于今新密市境内。郑庄公治理郑国43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 (今禹卅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郑庄公有功于中原地带的开发与发展。 

            郑庄公死后的27年间,郑国发生了四位公子争夺君位的内讧。庄公传位长公子忽,公子忽即王位,称昭公。不到三个月,公子突与郑相祭仲在宋国的纵容与支持下,即把昭公赶到国外(卫国),公子突即位称厉公。此时,周王室也发生了“王子颓乏乱”,把周惠王赶下了台。郑厉公(子突)站在惠王一边,在栎地(今禹州市)接待了惠王,并协助周惠王平定了“子颓之乱”。周惠王因厉公勤王有功,又把以前收回的虎牢以东地方重新给了郑国。周郑关系随之缓和。郑厉公不愿做祭仲之傀儡,企图谋害祭仲,结果因泄密,被祭仲赶到了蔡国。昭公又被召回当国君。昭公以高渠弥为卿,高渠弥以数谏昭公不听,杀昭公立子(氵师),又造成了郑国新的矛盾。当时厉公在宋、齐、蔡、陈等列国和周王室的支持下,偏居郑地栎邑(今禹州市),子泖当了九个月国君,便被齐侯杀掉,高渠弥亦被车裂而死。郑国实权又归祭仲。因祭仲与厉公不和,只好从陈迎回公子婴为君,厉公与子婴同时存在。由于子婴在位14年,始终没有年号,故史册均把子婴列在厉公世序之下。公元前680年 (子婴十四年),郑厉公自栎北上,得到当时郑相傅瑕支持,傅瑕杀子婴及其二子,接纳厉公。此次厉公复国,深知权臣祸国,便杀了傅瑕,自己独立执政,至此郑国四公子夺权之争平息下来。从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即位到前673年郑厉公卒止,70年间郑国东迁后的第二都城在郐国故地(今新密市交流砦附近古郑城)。几次较大的事件,如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元年),宋、陈、蔡、卫联军伐郑,围其东门五日;公元前 712年,郑伐许,公孙阙与颍考叔争车等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诗经·郑风》的《将仲子》、《有女同车》、《溱洧》等篇,都是这一时期的民歌。


            删除|8楼2007-05-09 21:10
            回复
              文公迁都 政局稳定早在郑庄公在位时期,他就看中了昔日黄帝建都有熊的地方,并着手在这里建造一个规模更加宏伟、开阔的都城。到文公捷时期(前671年,文公二年)正式迁都于此,就是现在的“郑韩故城”。 

              郑文公执政的45年,其时宋、鲁日衰,齐、晋、秦、楚新兴,郑国处于王畿之地,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因为郑文公能正确处理同各国的关系,或拒盟,或会盟,都从本国的安全与稳定出发,换来了郑国的和平发展。加之迁都新郑和整顿内部的重大举措,都对郑国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文公执政45年间,先后经历了与郑国有关系的会盟、拒盟、伐郑、救郑等25次重大事件,郑国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确实不易。文公时期除迁都之外,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公元前 636年(文公三十七年)周王室发生了“子带之乱”。周襄王被逐,避难于郑,郑文公迎周王居于京城,这是郑国的又一次勤王行动。从此京城改为“京襄城”,现在的京襄城村,尚有襄王走过的地方“御路岗”,襄王居住的地方“老王嚼”等遗址、遗迹;另一件事,是“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个做蜡烛生意发了大财的“商人”,有人把他举荐给文公,文公没有重用。他在秦国做蜡烛生意,对秦国贡献很大,所以,和秦穆公关系很好。在晋秦结盟围攻郑国都城时,郑文公接受别人建议,请他去退秦师,烛之武原为商人,出于报君王释“商奴”之恩,用绳子缒于城外,见了围郑的秦穆公,陈述灭郑不如存郑的道理,秦穆公接受了烛之武的规劝,退兵返秦,解救了郑国。总之,郑文公执政 45年,尊周王、睦邻邦、宽下民,赢得了郑国前所未有的稳定与发展,对郑国延续了 400多年的基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郑国后经郑穆公(在位22年)、郑灵公 (在位1年)、郑襄公(在位18年)、郑悼公 (在位2年)、郑成公(在位14年)、郑嫠公 (在位5年)、郑简公(在位36年)、郑定公 (在位16年)、郑献公(在位13年)、郑声公(在位38年)、郑共公(在位30年)、郑哀公(在位8年)、郑幽公(在位1年)、郑儒公(在位27年)、郑康公(在位21年)等 15位君王的治理,虽历经艰难曲折,但毕竟又延续了240多年。此时正是我国历史上的东周列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东周天子,实际上已是形同虚设。但任何一国要想称霸,都需要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经常发生。凭郑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和所据的地理位置,郑国便成了诸侯称霸必须争夺的重要地区。历郑国14代23君431年中,大小战争约140次之多,而郑穆公之后的242年就有90多次,其中被伐42次,出兵伐别国31次,并灭掉许国。在紧急关头被其他诸侯国所救11次,出兵救别国有2次。


              删除|9楼2007-05-09 21:11
              回复
                郑穆公,在位22年。母亲生他时,梦见天使赠予兰花,因而得名曰“兰”。他的父亲郑文公接受厉公时期宫室内讧的教训,内忌思想严重,为防止重蹈公子内讧的覆辙,把群公子逐出国门。公子兰奔晋,后成了晋将。在随晋伐郑时,因避开伐郑围城,受人称道。郑文公在周王、列国与国人舆论压力下,把公子兰接回了郑国。文公辞世,公子兰继承君位,称郑穆公。公子兰刚即君位,就遇到秦穆公伐郑的大事,郑国贩牛的商人弦高,在贩牛的路途上,遇上侵略郑国的秦兵,把自己的12头牛送给秦军,假说是郑君派他送牛来慰问秦军的,以麻痹秦军的斗志,他便趁机向郑君急报秦军入侵的消息。郑君一面准备迎敌,一面派人游说。秦军得知郑国有了准备,才顺便灭滑国而还。回师途中,被晋国借机打败,毁掉战车300乘。 

                郑穆公即位之后,正是晋、楚争霸中原的历史阶段。为了本国的安全,也为了周王朝的利益,郑穆公不得不利用外交手段,时而服晋,时而屈楚,而晋、楚都决不让郑国被任何一国灭掉,这就换来了诸侯国多次救郑的局面。现在,泰国郑氏宗亲总会以兰花做会徽,其来由即因穆公名兰。 

                郑子产,子产为郑成公之少子,又名公孙侨,幼年仰慕周公为人风度,养成仁爱、忠诚、谦逊、敦厚的性格。子产是春秋时政治家,为郑卿士后,从调整同各国的关系着手,以摆脱亲晋则楚伐、亲楚则晋伐的被动局面。他首先改善同东邻宋国的关系,又劝说简公(郑国国君)亲自到晋国请和,然后又派人出席晋、楚、齐等国在宋国的会盟,与周围诸侯国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简公二十一年又派人赴晋报知与楚国修和的情况,得到晋国的谅解。而后又亲自陪简公赴楚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同时向楚国申明与晋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立场,争取楚王的谅解。子产的睦邻政策,为郑国争得了数十年的和平环境。子产为相的数十年中,郑国基本无战事。子产死后不久,郑国就又卷入了战争旋涡。 

                郑儒公,郑儒公是幽公的第二子,在位27年。此时,韩、赵、魏三家强分晋国,册立诸侯,齐、楚、燕、秦各自为政。战国七雄形势已初具雏形。郑国几个要邑被晋国夺去,地盘缩小了一半,曾为郑国兴盛做过一定贡献的商民纷纷外流。而韩武子对郑国的侵犯愈演愈烈,夺走了雍丘(今杞县地)。国都(新郑)受到威胁,至儒公十五年 (前408年),被迫把国都又迁到京城,同时动用民力、财力加固长城(从今荥阳崔庙乡的王宗店至新密市的茶阉,共长工4320米),巩固西部边界后,采取避强击弱、远交近攻战略,出兵联齐伐卫,夺取了卫国主要城市毋丘(今山东曹县境内),获得很多战利品。此后又誓师出击,夺取韩国负黍(在今登封境内),8年以后(前400年),郑国又倾其全力,攻袭韩国首邑阳翟 (今禹州市),使郑国又显振作景象。在此关键时刻,楚国又伐郑,郑国失败。儒公为媚楚而杀相国驷子阳,引起国人反对,内部哗变,君臣离心,驷子阳党徒弑儒公,立幽公之弟乙为君,是为郑君乙,即郑康公。


                删除|10楼2007-05-09 21:14
                回复
                  郑康公是郑国最后一位国君,在位 21年,康公即位之初,驷子阳党徒掌握政权,刚从韩国夺回的负黍又叛郑归韩,这对郑国是一沉重打击。康公二年,魏国又从北边侵郑,夺去酸枣山(今延津境内),建立酸枣山城。郑康公十一年,韩国乘机倾师伐郑,一举攻取阳城。郑国在此修筑之长城被攻破,郑国国土只剩下今荥阳和新密、郑州新郑一带。郑国在此狭小地区苦斗了r0年,郑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对郑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杀掉国君,兼并领土,建都于新郑(今郑韩古城),历时431年14世23君的郑国遂亡。 

                  郑国被韩国兼并之后,郑幽公之子公子鲁率郑国部分宗室人员、军队、民众仓皇出走,在陈、宋之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二带)拥公子鲁为首领,袭“南里君”,此后就以国为姓,表达对祖宗的纪念,自此郑姓开始出现。这标志着郑姓时代的开始,但并不是说只有随鲁公外逃的郑国公族才姓郑。 

                  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故里的郑国宗室人员,虽成了韩国臣民,他们也都以国为姓,积极参加开凿荥泽(现郑州西北)、圃田泽(现中牟西圃田乡一带)的大渠。在这些水利工程中,锻炼出一位有名的水利专家——郑国,他被韩王派往秦国游说修渠,以消耗秦国国力,使其无力东征。秦国没有看破其目的,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征调大量民工,由郑国主持修渠,郑国以此为韩国延长了数年之命,也为秦国立下万世之功。渠成之后,关中一片沃野,无凶年,秦国因之成为富庶之邦,随之兼并诸侯,统一全国。秦国为了感激郑国修渠功劳,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还有一支是郑国东迁后,留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在戎狄入侵时,逃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秦军将领郑安平就是这一支的代表人物。另外,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最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 


                  二、少数民族中的郑姓 

                  关于少数民族中的郑姓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与汉族郑姓的关系也较为明显,即血统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上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姓,情况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土家族 土家族郑姓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570多万。族中的郑姓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东汉时巴郡南郡蛮中有5大姓,出自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姓。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代,樊绰所编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4大姓,郑姓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姓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姓部落,因其在读音上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姓有时又被称为陈姓。如在《蛮书》中就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姓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郑”,在载入汉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这些土家人所接受。


                  删除|11楼2007-05-09 21:14
                  回复
                    裕固族 裕固族郑姓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又称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赠坷斯为姓,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姓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白族 白族郑姓大多尊奉唐代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在血统上与汉族郑姓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

                    介绍文件
                    郑姓迁徙史 
                    郑姓迁徙史 


                    先秦时期 

                    山东之郑氏,距今山东费城东18里“邴”地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一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秦汉时期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间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荥阳,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滞留荥阳的儒公之子宙,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游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鲁公世系的昌公,即郑昌,初为楚守荥阳。刘邦二年,因为项羽封当时任吴县令的郑昌为韩王。 

                    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荥阳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忧愤而死。


                    删除|13楼2007-05-09 21:15
                    回复
                      荣公之子当时亦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荥阳,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荥阳,居大里村(今荥阳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荥阳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荥阳的宙公之后郑吉公与郑弘公就是山东临淄名门之后,汉武帝时,为防强宗作乱,将其兄弟迁至浙江绍兴。后弘公之子郑仲、郑均兄弟又回迁山东任城;宾公,为汉光禄大夫,居山东高密,他的子孙中著名的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荥阳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山东与河南之郑氏是互相穿插、互为影响的。 

                      宙公世系的国公后代。国公之子如公,如公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他年轻时当过啬夫,被名叫第五伦的太守发现,任命为都邮,举为孝廉。郑弘又拜河南太守焦况为师,研究学问。汉永平十三年(70年),楚王刘英谋反被废,焦况受牵连被捕,死于押解途中。接着焦妻和儿子又被捕,焦的亲朋都怕牵连自己而和他家疏远。独有郑弘剃掉头发,带着铁链,上朝为焦况鸣冤叫屈,终使汉明帝觉悟,赦免了焦况家属。他的忠义为人,感动了皇帝,当即任命他为邹县县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减少徭役,颇有声望,又升为太守,后为尚书,不久又入朝代郑众为大司农。他奏请皇帝批准,开辟零陵、桂阳(湖南南部)至南岭(广东、广西)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当大司农期间,他开源节流,使国库盈足。这时天下遭旱,边防有警,郑弘又建议减免灾区赋税徭役。元和元年(84年),郑弘进为太尉,他又推举第五伦为司空,每次上朝,他总是躬身自卑,以后辈之礼相见。皇帝问明情况,特在二人之间设以云母屏风,以免因小节而误大事,此举成一时佳话,到处流传。当地为了纪念他,把他幼时常去洗澡的泉,称为“郑公泉”。称顺时如意的风,为“郑公风”。也的后代中有一部分后来迁居到了山东东平郡。到东汉初年,又有一个叫郑均的名人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仍没有停止。其中郑氏南迁规模较大的有: 

                      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 (今江宁县)。建兴四年 (316年)出任信安县令,死后葬于信安西门外。庠公长子平公为豫章太守,坐镇江州 (今九江)。庠公次子昭公,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先任建安(南平)刺史,又迁泉州刺史,后为晋安郡太守,卒后葬长乐。现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际系,均为其后;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于唐德宗元年(780年)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莆田),隐居南湖山,建造湖山书堂收徒讲学。后人称南湖三先生。子孙播迁到仙游、潮州等,由潮州远播泰国、菲律宾及东南地区。宋人郑樵为宋史学家,著作颇丰,称夹祭先生,亦为此支后裔。


                      删除|14楼2007-05-09 21:17
                      回复
                        马来西亚郑姓主要分布在马六甲、柔南、沙捞越等地,并成立有马六甲荥阳堂郑氏宗亲会、柔南荥阳堂郑氏公会、沙捞越古晋省郑氏宗亲会、沙捞越诗巫郑氏公会、吉坡郑氏荥阳堂等宗亲组织。 

                        新加坡郑姓也是当地华人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其宗亲组织荥阳堂郑氏公会成立于1921年,下设军港及如切区两个分会,于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祭典活动。 

                        印度尼西亚郑姓也是当地华人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姓氏,其当代知名人物郑良义、郑建伟、郑贻鸿等分别在学界和商界有所发展,名扬海内外。 

                        越南郑姓知名较早,在当代如郑水渺祖籍福建金门,是越南大嶝岛及南部著名工商业家。另外,郑太平祖籍福建南安,曾任越南郑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现为世界郑氏宗亲会理事。 

                        日本和韩国是郑姓人在东亚地区的主要侨居地之所在。其中日本郑姓大多是历史上迁居日本的郑姓人后裔,有些以郑为姓,有些则改为日本姓氏。如郑成功弟七左卫门的10世孙名福住邦夫,又称郑邦夫,现住日本横滨,已完全是日本人中的一员。 

                        韩国郑姓的人口相对较少,宗亲组织也不发达,与其他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也不频繁。当地郑姓的知名人物,如今已知的有郑雨(氵是),是韩国国会议员兼汉诚警察局长。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法科,草溪人。另外,韩国和北朝鲜还有不少郑姓人及知名人物,但绝大多数是朝鲜族土生土长的郑姓人。他们是在历史上因仰慕唐朝的荥阳郑氏而改姓为郑的。 

                        生活在美国的郑姓人主要居住在三藩、檀岛、罗省、纽约等地。早在1981年3月,居住三藩市的郑姓人还成立了美国荥阳堂郑氏宗亲会,拥有会员250多人,会长郑文威。 

                        加拿大郑姓主要居住在温哥华等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大多是近代到当地充当劳工的郑姓华人后裔。 

                        除北美以外,在欧洲、大洋洲、拉美、非洲等地的不少国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郑姓人分布。如在多米尼加,就有一位著名的郑姓企业家郑子坚,他同时还在世界郑氏宗亲会中担任顾问职务。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郑姓家谱介绍 
                        郑姓家谱介绍 


                        谱序、跋 

                        《序》、《跋》多为本族贤者、名人撰写,也有请外族名人贤达撰写的;昭、穆则为族中贤达,切磋琢磨,取得共识,定下来后,共同遵守。 

                        《序》、《跋》大多谈古论今,内容丰富,文体流畅,呈现作者博闻强识文采照人。宋郑樵《通志》之《氏族序》云:“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吏以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士执撰谱事。百官族姓之家状者,则上官,为考定翔实,藏于密阁,副在左户。若秘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不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故其书散失而其学不传。”这是说,在隋唐时期,官方取仕重簿状,民间婚姻重门阀,所以谱学盛行,后来因为不重视这些了,好些人都把谱学看成可有可无之事。 

                        郑氏家族,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其族谱序、跋,多为自家名人所作。也有例外者,如浦江义门的《郑氏谱图序》、《荥阳族系记》就分别为名人吴莱、柳贯所作。《郑氏规范》虽经历代修改,最后定稿却由明代开国文臣宋濂完成。清同治年间名人郭世杰也曾为郑氏族谱作序。 

                        《郑氏族谱》之《序》、《跋》,有长、有短,多数都论及族谱之重要和本谱之特点。笔者所见郑氏族谱《序》、《跋》,最长的为明代郑纪所写之《家谱引》,他远自“浑沌之初,天地定位,上下摩荡,气化而生万物,……始,及至是“……古无圣王乃赐姓名氏,以别其误,如虞之姚、夏之姒、商之子、周之姬之类”,然后论到本族“……姬之后又分别为郑、为鲁、为卫,不一而足,然推原其始,则皆黄帝之后……”在论及族谱之必要时,云:“……后世别之久之,遂隔阂易分尔汝贤者,知有父子、有兄弟,以至堂从功缌之间,恩爱流通,有差无间。不肖者知有父子兄弟而已,至于堂从功缌之亲,则相视如途人焉。又有甚者,父子兄弟之间亦皆相仇……此则分别既久之弊……须知先王赐姓,一本之散于万殊,近世谱图,则万殊之归于一本也。”其中又说到本族发展、支世系(略),最后归结:“贤者当以谱责为己任,毋甘自弃,以励族人……”此篇谱序,论述甚详,最后是鼓励族人,要把自己的族谱修好。


                        删除|18楼2007-05-09 21:19
                        回复
                          宋代及其以后,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和家修谱的提倡,郑姓家谱在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地增多。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更是郑姓私家修谱最为盛行的时代。当时的郑姓各家各族无不大修家谱,甚至一修两修或多次重修和续修,使修谱活动成为宗族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近代社会的民国年间,这种风气仍然盛行不衰。甚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郑姓的修谱活动依然存在。 


                          修谱的体例和格式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名贤传、学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而谱名、谱序、祖宗遗像、先世考、世系表、传记、题跋等又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郑姓家谱的核心部分。其中谱名即家谱的名称,多称家谱、族谱、宗谱、支谱、房谱、家乘等。为了表明家族来源和筹修时间,有些还在谱名前加以标明;谱序即一个家谱的序言,一般放在家谱的首位,少则两三篇,多则十余篇,内容包括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构成、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郡望、历代修谱情况及谱学理论等。由于作序的人都有一定身份,甚至有些还是达官显贵或鸿儒名宿,因此序的质量大多很高,甚至有人称它是家谱上的金色饰物。至于家谱中的其他几个部分,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另外,就体例而言,其总的特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多种文体的结合体,不仅有志、传、史,而且还有图、像、书、题,通过这些形式,共同表现“尊祖敬宗”、“敦睦亲族”、“承先启后”等基本主旨。 

                          总之,郑姓家谱从远古到近当代,绵亘数千年,一直与郑姓历史相始终。从这些家谱中,我们不仅可以得知郑姓的源流、繁衍、分布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其内容丰富的姓族文化。 


                          家谱 

                          郑姓家谱一般奉行秘不授人的家规,在新家谱修撰完毕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外,其余全部销毁。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代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代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山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这些家谱的规模有大有小,卷数多寡不等,—多者30余卷,少者仅1卷,其内容也随之各有详略,各自代表了郑姓家谱的不同特点。


                          删除|20楼2007-05-09 21:19
                          回复
                            浙江嵊县·江南珠溪义门郑氏图谱口口卷 藏地:浙扛嵊县图书馆(存一卷)木活字本 


                            浙江兰溪·兰江荥阳郑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兰江溪县姚塘下乡郑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木刻本 


                            浙讧·兰溪郑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赤溪乡郑麻车村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高潮乡陈家里河(缺卷2)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 


                            浙江·兰溪郑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灵洞乡龚塘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郑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7、17—10) 

                            (民国)郑品瑚重修 1930年重刊本十册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永昌区扬塘乡 1931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后郑荥阳郑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946年木刻本 


                            浙江浦扛·浦阳郑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共九部) 1929年木刻本八册 


                            浙江衢县·厚街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启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浙江常山·连峰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青石乡九龙山村(存卷4) (清)汪柄寅续修清咸丰七年(1857)木刻本 


                            浙江常山·上处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上处村(存卷 3、4)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常山·象湖郑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五里乡象湖村 (民国)徐震等重修 191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秀川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五里乡山底村溪头山 (民国)王逢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扛常山·郑氏宗潜入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同弓乡赤阳江村叶姑岭 (民国)范兴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定阳浮阳郑氏宗谱十一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大桥头乡浮河下楼村 (民国)刘斯盛重修 193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阁底乡山溪边村 1943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官池郑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金源乡高角村寺坪浙江常山县金源乡于里村 

                            浙江常山县东案乡官塘坞村 (民国)毛文瑞修 194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古石乡九龙山村(残)钞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田蓬村(存卷 2、3) 


                            浙江仙居·乐安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存卷10)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泰源乡下村 1942年刊本五册 


                            浙讧遂县·郑氏家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三川乡东横 四册 


                            浙江缙云·五云溪淤郑氏重修宗谱 藏地:浙江缙云县档案馆(存卷2—6) 1937年本活字本 


                            浙江云和·郑氏宗潜卷 藏地:浙江云和县文管会(存一卷) 1934年刊本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钞本 一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郑民瞻编 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1577厢本 二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文然修 清钞本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图书馆 (明)郑岳纂修 郑维诚增补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家刻本 一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郑养平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活字本 二十二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六卷首三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心桂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治端堂木活字本十九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1)清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桐西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首) (民国)郑辅东修 1913年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续修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存卷1—7 17、 18)清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重修宗谱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木活字本


                            删除|22楼2007-05-09 21:20
                            回复
                              瑞屏郑氏宗谱三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氵秦)梁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二册 


                              郑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尚宏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活字本 十册 


                              郑氏传家簿 藏地:台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钞本郑氏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贤惠等修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活字本 六册 


                              续修白华郑氏宗谱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存八卷末一卷)清末刻本 


                              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清钞本 


                              尊阳郑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杭州大学 (民国)郑先贞等续修 1918年活字本 十二册 


                              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 1927年钞本五部 


                              郑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民国)王召棠修纂 1929年木活字本 四册 


                              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郑继 续修 1939年活字本 九册 


                              增修郑氏族谱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卷6—9)民国刻本 一册 


                              郑氏二修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一册)民国石印本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郑来禄等纂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一卷 藏地:广东潮阳县博物馆 郑午楼主修

                              家谱文件
                              郑姓字辈 
                              郑姓字辈 

                              字辈谱又称字辈诗,是与古代郑姓人的血缘和取名有关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影响甚至达到今天。所谓的字辈谱,又称派语、行派诗、行第、派引、排行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由于多用四言、五言、七言诗的形式表示,因此又称为字辈诗。根据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用一个特殊文字表示同宗族内的父祖兄弟之间的特殊关系的现象在汉代时已初露端倪,至魏晋南北朝时有了更多的使用,但真正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则是在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的宋代或者以后,至明清时形成高峰,其余绪则延绵至今。 

                              在北朝时荥阳郑氏北祖一支中,郑述祖兄弟5人共用“祖”字,郑思明兄弟共用“思”字,郑敬道兄弟共用“道”字,郑子贞兄弟共用“子”字。等等,便可认为是后世字辈谱的滥觞。只是因为这时的郑姓人刚刚使用字辈,在使用中还不像后世那样有强烈的意识和严格的规定,也没有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所以还是十分不完备的。此后,经过隋唐五代以至宋朝时期郑姓人的不断摸索和探讨,特别是由于为了适应不断迁徙和人口增多以后能够准确区分长幼尊卑次序韵需要,郑姓人才像全国其他姓氏的人一样,开始在修谱时编订字辈谱,在生活中使用辈谱中的字,形成以字辈取名的新的取名特点。 

                              字辈谱多是同一个家族在初次修谱时由有关人员编订的,然后由族人按照辈份的高低依次从中选取一字,同一辈份的人只使用同一个字,接着再另取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形成“姓十字辈+名”的固定格式。一旦这些字被依次用完,则要在下次修谱时再进行续补。这样,只要是同一宗族的人,不管人数有多少或者迁往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根据其名字所排列的次序来确定其辈份高低,原有的辈份混乱和不知所出等问题便都一概不存在了。


                              删除|25楼2007-05-09 2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