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选厂选址长田山坡东南麓,山坡自然坡度符合选矿工艺流程多层工段的建设,修一条主干道直上原矿仓平台,修分支路到破碎、烘干、离析、磨浮工段平面,运送基建材料和设备,最大的层面是烘干——离析层面,需安装4台直径3米X20米烘干机和4台直径3.6米X50米迴转窑,土建工程和设备吊装就位,需各方施工队密切配合。厂房基建工程由湛江四建承包。
机修厂选建在长田山西南坡上,在铜选厂附近处。
汽修厂选址东风新村东面的平坡上,靠近采场內运车队、外运车队和教练车队。机、汽修理厂由阳春县建承包,都按质量按时建成。基建工程期间,基建科陈慎彬、陈广榕科长,技术员李全秀、吴作山、区梓权、李承章、范承良、郭永发、谢福炎全员到工地质检和技术服务。
招收第三批复退军人,招收第一批湛江知青
70年7月,军代表黄克华到湛江地区招收30多名知青进矿,自培机电学徒和操作工。招收邓锦胜、李海、颜妙、王方玠、朱恒、陈蓬文、吴姫乐、宋志强、陈绍才等大批复退军人进矿参加工作。
67年初,政治部主任王安祥组建矿文艺宣传队,队长王永安,队员叶雪影、刘建才、陈子平、陈世礼、柯昌和、李宝鹏、许锡松、张美英、李越锦、陈桂芬等,业余排练节目,矿区演出和参加阳春县的文艺演出好交流活动,活跃矿区文艺生活。68年4月,因广州海军工厂支援大会战的青工返回工厂,缺少队员,活动暂停,后来在这次招收的知识青年中挑选部分人员参加文艺队,重新组建矿文艺宣传队,由军代表温伟祥负责。
70年7月第一批进矿的湛江知青是矿山的生力军,由军代表黄克华和劳资干部赴招。
湛江知青有:刘永明、蔡少容、庞爱明、梁波、林少琼、车新生、孔玉荣、包雪芳、赵为民、谢顺英、苏凤英、林立方、梁国华、梁玉奇、刘正、郑晓、洪德森、谭天民、李华甫、司徒为民、王智俊、林土云等。
茂名知青有:郑志明、郑启荣、何秀芬、林顺霞。
高州知青有:陈飞龙、蔡冰山、张丽华、吴巧瑜。
电白知青有:林和安、关键前、黄小艳、吴乐娃、林逸婵。
阳春知青有:王成钊、林爱娟、林道飞、吴其芳等。
文艺宣传队抓紧排练节目,为向国庆三十一周年献礼暨铜选厂试产庆功大会。
知青上矿山,矿未办技工学校,师带徒自培,他们将分配到铜选厂自培操作工,到机修、汽修厂自培机电工,矿自办汽车教练车队,自培驾驶员。
铜选厂安装与调试
铜选厂的工艺流程设备有60多套,总重超一万吨。机电设备种类繁多,都是矿山选矿厂重型机械设备。还有大型非标设备。设备吊装和试车考验着自建的运装工程队。
运装队聘请广州打捞公司和仁济路起重队的起重工任米师傅和广船的焊工、广州水泥厂的托轮调整工参加吊装调试工作。没有专用的起重设备,仅有两个三脚架和两台10吨卷扬机。
大部分设备一次吊装就位并安装试车。
吊装难度最大的是离析选矿厂关键设备直径3.6米X50米的四条迴转窑。
迴转窑是由全国五个制造厂分工制造部件和机件,然后运到现场吊装组焊,每条窑身由五节筒体对接组焊而成,筒体壁厚50毫米,每节重14吨,吊装对焊时由测量技术员陈炳泉、张应贤等人用仪器校准对中,在托轮上实施自动焊,由广船焊工操焊,要经100%超声无损探伤合格。每条窑上要套上三个20吨的轮带,一副大齿轮装置,每个轮带由托轮轴和轴承组支承,窑体组装后的轴线与水品面成3~5度从摇头向窑尾倾斜,由广州水泥厂调整工调校。
迴转窑机电部件为145吨,内衬高铝耐火砖。
在离析——干燥平台上,同台安装4台直径3米长20米的烘干机,单重60吨。20米的筒体整条吊装,两组轮带和齿轮装置后来套装。
自己组建运装工程队,无专用起重设备,仅用简单的吊装机械,顺利完成了铜选厂多台重型大型设备的吊装,是个奇迹。
机电技术员贾普森、陈大森、陈辉光、朱新吉、刘恒业、殷建鸿等参与安装调试。
六十多台套设备,经单机、联动、空载试车合格,可转入试生产。
离析攻关试产
当年,用离析法选别氧化铜在国内外仍在实验室和半工业试验阶段,石菉铜选厂用离析法选铜规模工业化生产是新的挑战。虽然67年在安徽铜官山做过半工业性试验取得成功,但是面对生产仍需作一个攻关试验才能投产。
在王谷桥、何振波厂长的领导和组织下,组成一个离析攻关团队,这个团队是设计——研究——矿厂组成的团队:
设计院——黄亚油队长,莫洪坤技术员;
研究所——郝延龄技术员;
矿厂——各专业技术员吕锦春、施如礼夫妇、龙雪阳、廖益寿、蔡伍常、刘安道、张吉光、胡杰、伍莹秀、朱玉英、、林金立、谢健生、刘恒业、殷建鸿及迴转窑轮班操作工。在选厂离析攻关试验工作中,北京矿冶学院也立下汗马功劳。
离析攻关试产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试产,从原矿——粗细碎——干燥工段,试产成功,干矿粉进矿仓,有一定储量,第二阶段进入离析——磨浮出精矿。
迴转窑是离析攻关的关键设备,大窑每分钟四转的速度慢慢迴转,窑头轻油点火,重油喷入燃烧。
从窑头进入干矿粉、盐(NaCl)、和干煤粉混合料,各料已经调好配比。窑头内温度达到1100℃,混合料进行物理化学反应,盐在高温下分离出氯离子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离子,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这是离析的过程。分离出单体铜附着在煤灰渣球表面,从窑尾排出。注水经冷却后由双螺旋分级机脱水后进入球磨机,磨碎后进入浮选机,加入浮选药,选出精矿,经真空过滤机脱水,卸入精矿仓,5吨抓斗吊车装车外运或打包外运。
选矿、化验技术人员和操作工轮班取样化验,调控下料量和窑内温度,使物料在窑内最佳的物理化学反应,获得25%的精矿。
干燥烟气经布袋收尘后排放。离析反应烟气经酸洗后通过花岗石井及塑料烟囱排放,烟囱高达65米。后浮废液经浓縮机浓縮后把尾矿用沙泵送尾矿坝存放,尾矿品位小于0.5%,工业废气废水达标排放,不污染环境和附近农田。
经过三个月的日以继夜离析攻关试产成功了,选出品位达到25%合格同精矿产品。向国庆二十一周年纪念献礼,矿文艺宣传队演出了一场庆贺节目。
第三战役 建成采选冶联合企业
中央再调配人员和设备参战
冶金部从湖北大冶调配一批技术人员参加炼铜厂的建设,有余广元工程师夫妇、温春仁、莦钦华、赖均焕、邱炳才、梁超亚等,还有省局调来冶炼专业人员金承涛。
71年元月,中央从020部队调两台T—100推土机进矿,由刘烺华和汤家庆师傅前往鞍山020部队验收和调运。当时正值腊月寒冬,鞍山气温—20℃,冰天雪地,雪厚达20多厘米,泼水到户外即成冰,树上挂雪翠,雪景壮观,难得一见。部队招待我们俩住在胜利宾馆,调试好两台推土机后就办理调运手续。有幸跟湖北参观团坐鞍钢通勤车参观鞍钢,参观了全国最大的1650立方米的炼铁高炉出铁水的壮观,参观最大型的轧钢车间,见识钢铁生产,理解“钢铁为工业父”、钢铁是发展祖国工业发展先行军的道理。
招收第二批知青到矿
需要自培操作工为新建铜冶炼厂,形成采、选、冶联产目标,需要自培操作工和机修、汽车修理技工,为活跃矿区文体生活充实文艺队,成立男女篮球队,在湛江地区各市县招收知青,这批知青又是铜矿的生力军。
由军代表黄克华和劳资干部分赴各县招收。
湛江市的知青有:张克胜、张建萍、张萍、张兵、黄炳成、黄燕、王德、王强光、许爱民、陈坚、鲁强、冯国华、周福强、刘丹、钟多明、黎更萍、赖必成、朱广荣、候茂胜、司徒建平20位。
高州县知青有:张青、许维实、朱丽坤、邓文、黄时、陈伟清、湛国雄、邱国欣、陈德祥、吴志强、李庆祥、赖伟新、程立纪、麦瑞恒15位。
化州知青有:郑南屏、陈艳、梁红兵、劳永坚、颜志平、张丽明、谢滔、林美妮、庞艳杰等人。
信宜县知青有:谢杰清、关秋华、张霞、胡可辉、苏辉、张娅、许南夫、陈林列、雷锦勋、郑炬共十人。
阳春县知青有:陆建华、邓希丽
、林浩。
以上知青,他们被分配到机修厂、汽修厂、铜选厂当徒工、操作工。留矿部的有:许爱民(矿办)、张青、张建萍(广播站)、黄炳成(劳资科)、陆建华(基建科)、许维实、张娅、陈艳(机动科描图)。
在铜矿大会战期间的1970至1972年,还有大批的阳春、马水知青和铜矿职工子弟参加大会战,他们是阳春、马水知青:王德光,范秀莲,叶绍春,段啟华,陈粤湘,邓宗权,邱伟华,林东阳,钟海燕,陈成忠,李路明,彭学娟等。
参加大会战的职工子弟有:李建新,徐惠博,汤奇志,翟月华,唐凤仪,邓秀英,邓玉祥,黄志瑛,李垣,关万群,陈建光,李玉梅,汪少波,李才兴,高春莲,叶勇军,邓勇军,黄丽娜,丁松锦,丁松粦,丁佩珠,丁佩珊,梁福明,梁禄明,梁碧霞,梁秋霞,梁利霞,梁冬霞,等等。
这些都是很不完全的记忆,据有关消息,当时马水镇参加铜矿大会战的知青就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