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 1986年全乡有4315户,21514人,工农业总产值1733.91万元, 福建省尤溪县西滨镇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其中农业总产值1571.76万元,工业总产值162.15万元。1992年由于库区搬迁复建,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036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836万元,工业总产值45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4元。从1993开始,西滨镇深化实施“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商贸富镇、科技乡镇、开放活镇”的经济发展战略,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1986年到1992年,西滨镇仍以农业为主,从1993年到1999年,是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集体企业达到23个,涉及水电、林产品加工、造纸、纺织、包装袋等行业,年产值达8048万元。但由于体制所限和经营不善,西滨刨花板厂、西滨纸袋厂等企业严重亏损。1999年开始,该镇企业进行调整改制,西滨第一纺织厂、湖里桥电站、卢头隔电站等相继改制为民营企业。经过改制,民营程度大为提高,民营企业总产值占全镇企业总产值的80%以上。2000年该镇初步形成水电、组织服装、建材、林产品加工和造纸等五大支柱产业,其中纺织服装企业9家,年产值11200万元;小水电15个,装机容量7885千瓦;建材企业1家,年产值7200万元;造纸企业2家,产值5100万元,年产2.4万吨再生纸;林产品加工企业4家,年产各类板材3.8立方米,产值3400万元。 1986年到1994年,西滨镇农业以传统的粮食种植业为主,1986年,全镇有耕地25268亩,粮食产量12985万吨。1992年,水口库区蓄水后,全镇耕地减少0.4万亩;但同时也形成了1.7万亩水域和温暖湿润的库区小气候,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自然条件。1995年后,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涌现出光宜生态农场、三连养猪场和岱盛食用菌加工厂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出“早钟枇杷”、“西滨螺旋藻”、“漳台香蕉”、“雍口红菇”和“七星紫地瓜”农业品牌,特色农业成为该镇农业的主角。 库区搬迁复建前,西滨镇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1992年起,随着集镇、尤口线公路和京福高速公路的相继投入建设,第三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00年,全镇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达1000家。 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荣获“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省级“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省农科教结合示范乡镇”、“全省‘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20个中心镇”,被誉为“水口库区第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