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怨吧 关注:29贴子:5,972
  • 48回复贴,共1

道教 • 戒律与禁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向一切冥冥之中伟大的存在祈怨零点三微秒~



IP属地:浙江1楼2012-11-12 18:18回复
    道教主要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军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成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
      这些戒律的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产生的时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对戒律的观点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IP属地:浙江2楼2012-11-12 18:21
    回复
      下面将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IP属地:浙江3楼2012-11-12 18:21
      回复
        饮食戒律禁忌


        IP属地:浙江11楼2012-11-15 20:34
        回复
          修真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讲究:

            《道教仪范》中还载有《日忌》:“早不言梦寐,午不言杀伐,晚不言鬼神。”这“三不言”是每个道教徒都必须遵守的,否则就是犯忌。
            “一日之计在于晨”,对当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争圆满完成,不能成为梦想。因此,早不言梦也。中午为阳之极,言杀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杀也。夜晚阴气重,言鬼神必招祸患,所以晚不言鬼神也。



            “三厌”在道教泛指三种腥味肉类食品;一般称大雁为天厌;犬为地厌;鲤、鳝、龟为水厌。在全真教的道观传统讲究不食五荤三厌.归依道教初级五戒者不食酒肉

            1、天厌飞禽类多食失「神」。
            2、地厌走兽类多食阻「气」。
            3、水厌水族类多食耗「精」。
            修道者忌食或少吃,因为它们在体内会产生酸性,使血液受到过多酸性毒液的污染,容易发生心脏病、中风、血压失调等。 以上三类有暴戾横逆之气,修道者忌食或少吃,因为它们在体内会产生酸性,使血液受到过多酸性毒液的污染,容易发生心脏病、中风、血压失调等。

            《孙真人卫生歌》也认为某些动物知情达理,他说:“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于是道教形成了“三厌”之戒的传统。“三厌”就是孙思邈真人提到的天厌雁、地厌犬和人厌鲤。


          IP属地:浙江12楼2012-11-15 20:39
          回复
              【忌食五辛】生葱,韭,大蒜,小蒜,葫荽。
              按《玄都定罪律太极科》曰:五辛食之念诵,条戒内为第一罪,谓修持讽诵,触犯神灵,忤秽真界,获毒蛇穿心狱报,大槩以此等物辛臭烈甚,食之经日尚臭,出口对语,於人尚且厌之,而况朝真行事乎。此外凡薤蕌似葱之类,皆勿食也。
              五荤之菜是一些气味比较浓厚的家菜或者野菜,食五荤之菜虽然当时清脆可口,但入内后通过腐化体生秽浊之气,内则令人先天灵感之智闭塞,影响功力上升,为清修者所不取;外则臭秽之气随口散发,一派五荤之气味,秽污清净坛场,为神鬼所不喜,致使道不彰显、神不降临,有碍与修行,反造愆忧。
              特别是腥荤之物更为修行者所忌讳
              如:鱼、羊肉就属腥荤,故清修者必须禁忌。何为五荤?答:所谓的五荤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五种味厚香浓的五种菜,即葱、韭、蒜、薤、荽这五种香菜,亦称为“五荤菜”。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小蒜、大蒜、韭菜、芸苔、胡荽为五荤菜。酒与肉不在五荤之内,道教为了约束道徒在三归五戒里制定了杀、盗、淫、妄、酒这五戒,肉与酒就包含在第五戒的“酒戒”里。


            IP属地:浙江14楼2012-11-15 20:47
            回复
                【道不言寿】有人初进道观,见到鹤发童颜的老道长,带有敬意地问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寿多少?”然而老道长却避而不答,只是点头微笑。修道之士,之所以忌讳人们询问其年龄,这便是因为“道不言寿”的缘故。
                “道”又为什么“不言寿”呢?这是因为道教的思想基石是悦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寿”也。
                【道不朝亡】也是道门中一个很重要的禁忌。道教徒除父母、师父逝世时叩拜外,对其他亡者一概不下跪朝拜。究其缘由有二:一是道教重生轻死、悦生恶死;二是免遭阴秽之气。


              IP属地:浙江15楼2012-11-15 20:48
              回复
                  道教戒律中一些禁止做的事,从广义上讲也属于道教禁忌的范畴,如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荤)。另外,玄门持戒威仪(出入威仪、事师威仪、视听威仪、语言威仪、盥栉威仪、饮食威仪、听法威仪、出行威仪、起立威仪、坐卧威仪、作务威仪、沐浴威仪)也都属于道教禁忌的范畴。
                  如“事师威仪”中规定:“师礼拜,不得与师同拜;师前不得受人礼拜;灯月下,不得履践师影。”若违反,则是犯忌。总而言之,道教的禁忌很多,在此难以一一介绍。


                IP属地:浙江17楼2012-11-15 20:51
                回复
                    道教禁忌是在中国古代民间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无论参访道门,或是旅游观光,均应注意道门礼仪和其中的禁忌。本文将对一些道门禁忌略作介绍。

                    道教的宗教活动,又称为“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现形式。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醮坛,是神灵降至之所,既神圣又庄严。因此,围绕醮坛的法器和活动等,自然也十分圣洁,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禁忌。
                    坛场禁忌,总的精神就是:诸多秽不可入坛。也就是说,道教在举行迎真祈福道场时,切不可有吊丧、问病、畜产等不洁之物进入道场。亲临醮坛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诸多禁忌。据《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仪•醮后诸忌第十三》,斋醮诸忌略有七条,即勿饮酒;勿食五辛;勿与别人同坐;勿视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见血。
                    此外,醮坛中人尤应忌食牛肉。

                    道教在举行宗教活动时,不仅要有清静的醮坛,而且道士本身也应保持清净之身。在行仪式之前,道士通常要斋戒沐浴,洁净身心。道士沐浴时忌俗人见浴。所以沐浴须在密室中进行,而且忌用不洁之水。

                    道教祀神时常用香、花、灯、水、果五种祭品奉献于神坛之上,称为斋供。对于斋供中的五种供品,各有规定和禁忌。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灵之物。道士要上香,信众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时,持香者要手指干净,切忌“信手拈香,触以腥秽”。
                    现代供神之花,常以梅、兰、菊、竹四季之花为上品,次为水仙、牡丹、莲花。敬神所用鲜花,首重清香芬芳,全无芳香者,或香味强烈、令人生厌者,忌用于敬神;醮坛所用之灯,须用一色芝麻油燃点,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则会触秽神灵。道门称奉献斋坛之水为七宝浆,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洁之水。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须是“时新果实,切宜精洁”,忌用石榴、甘蔗之类及秽泥之物。
                    除此之外,食过之物、冬瓜、蕃石榴、芭乐、李子、单碗菜也都不能用于祭神。

                    烧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种信仰行为。所谓敬香者不可不诚,其禁当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烧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烧香;忌双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柱香为准;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右手护香;忌以口啮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烧香忌回顾,要心神专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IP属地:浙江18楼2012-11-15 20:52
                  回复
                    以上。
                    来自“豆瓣”、“百度百科”


                    IP属地:浙江22楼2012-11-15 21:01
                    回复
                      道字像一个自在快活的人骑着龙在逍遥游


                      23楼2012-12-04 00:14
                      收起回复


                        24楼2012-12-04 19:19
                        收起回复
                          嗯哼·


                          IP属地:山东25楼2012-12-08 15:36
                          收起回复


                            IP属地:内蒙古26楼2013-01-19 17:20
                            收起回复
                              看完了。。


                              27楼2013-07-04 11: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