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24日漏签0天
伊拉克吧 关注:24,286贴子:87,43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2回复贴,共1页
<<返回伊拉克吧
>0< 加载中...

卡尔·马克思(节选)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马列门徒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词条

撰写者  欧内斯特·曼德尔(Ernest Mandel)

吴延迪  译   杨宇光  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经济科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而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的长期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地成了他最杰出的科学成就。19世纪绝无第二位作者能像马克思那样始终清醒地预见到资本制度将如何运行、发展和改变世界。自瓦西里·里昂惕夫和约瑟夫·熊彼得始,当代诸多最杰出的经济学家都已承认了这一点。

虽然有些“运行规律”已明显引起了争论,然而我们仍将按逻辑顺序,而不是根据它们博得的舆论支持程度把它们列写出来。

(1)资本家进行积累的不可抗拒性。资本首先表现为积累的货币被投入流通以求增值。货币资本的所有者经营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仅仅收回所投资的资本。就其定义来说,对利润的追求是资本拥有者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剩余价值,价值的增值)可能源于生产领域之外。那时它实质上代表了价值的转移(即所谓原始资本积累);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已经渗透到生产领域并起主导作用,雇佣劳动随时随刻都在生产剩余价值。它代表了价值的不断增值。

考虑到生产资料的私有产权有其社会历史的根源,资本只能以众多资本的形式出现。“众多资本”意味着不可避免的竞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竞争就是在千篇一律的市场上销售商品。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商品的销售得到实现。资本家销售商品时想攫取最高利润。实际上,如果他获得了商品的平均利润就会会满足了。平均利润是真正潜藏在他意识中一个百分比(例如,当时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查尔斯·威尔逊先生在一次国会调查会上指出:我们过去常常规定在生产成本上加15%作为我们汽车估计售价)。但是,他从来不可能有此把握。他甚至不敢保证所生产的所有商品都找到买主。

由于这些不可靠因素,他只得不懈地努力战胜他的竞争者们,而这只能靠投入更多的资本。这就是说,资本家及其随从不能把取得剩余价值全部用于非生产性的任意挥霍,而要积累起来,追加到现有资本上去。

所以,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是不仅“为利润而工作”,还要“为资本积累而工作”。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积累啊,积累啊!这就是摩西和先知们。”由于竞争,资本家被迫这样做。竞争基本上给这可怕的滚雪球逻辑添加了燃料:资本最初价值——价值增长(剩余价值)——资本增长——剩余价值再增长——资本再增长,如此等等。“没有竞争,增长之火焰就将熄灭”。(马克思,g,第368页)

(2)不断技术革命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资本积累首先是生产资本的积累,即用来投资以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的资本。因此,竞争就首先是生产资本的竞争,那就是说,“许多资本”都从事矿产、制造业、交通运输、农业和通讯。资本主义企业竞争的主要武器是减少产品的成本,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的方法是使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合理的”劳动组织。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积累的基本趋势是使用越来越精密复杂的机器。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表现为越来越高的资本价值和生产技术的不断革命(即工艺的不断发展)这种双重的形式。

(3)资本家不可抑制的榨取剩余价值的渴望。强烈的增加资本和积累资本的欲望,首先是通过不断促使剩余价值生产有所增加才能得以满足。资本积累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将一部分新剩余价值转变为追加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追加剩余价值,是追加资本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把附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形式分为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延长工作日。如果工人一天工作4小时可以生产相当于自己工资的价值,那么,把工作时间从10小时延长到12小时,就能把剩余价值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则是通过在国民经济的工资品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的。这种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出工人所消费的同一个商品和服务篮子的价值中人需要2小时劳动,而不再是4小时了。如果工作日保持在10小时,而且工资亦保持不变,剩余价值则将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



  • 马列门徒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尽管这两种过程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雇主们当代竭力主张延长工作时间)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最初流行的是前一种,从19世纪下半叶起后一种才开始流行,起先在美国(?疑为英国——电子文档录入者注)、法国、和比利时,之后在美国(?)和德国,然后是其他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再之后是半工业化的国家。马克思称这种过程是“真正的包容(从属)或屈从于资本的劳动”(马克思,K),因为它意味着雇佣劳动者不仅在经济上从属于机器,而且在人身方面也从属于机器。这种人身的从属关系只有通过社会控制才得以建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也是工厂内资本对工人——越来越紧——控制和一系列形式的历史(布雷弗曼,1974年),也是企图实现对整个社会加强控制的历史。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增长是资本主义往往周期性地用机器取代劳动的目的所在,这就是说,扩大产业劳动后备军。同样,这也是保持适当的社会均衡的主要手段,因为当劳动生产率大大增加时,尤其在国民经济的工资品生产部门里,真正的工资和利润(剩余价值)可能同时增长。从前的奢侈品现在甚至可能成为大量生产的普通工资品。

(4)资本逐渐集中和集中化的趋势。资本价值的增长意味着每个成功的资本主义企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资本。马克思把这称为资本集中的趋势。但在竞争过程中有胜者和败者。胜者扩大,败者破产或被胜者吞并。这个过程也被马克思称为资本的集中化,它带来的结果是每个重要的生产领域里幸存的企业日趋减少。许多中小资本家已不再是独立的男女企业家,他们也变成挣工资的人,受雇于成功的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本身是种强大的“剥夺”力,它抑制许多人生产资料的私人产权,以利于极少数人的私人产权。

(5)“资本有机构成”增长的趋势。生产资本有两种形式。它以不变资本的形式出现:建筑物、机器、原料、能源。它以可变资本的形式出现:用来支付生产工人工资的资本。马克思把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工资称为可变资本,因为只有这部分才创造额外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的价值只是保持不变(全部或部分地转化为最终产品的价值)。相反地,可变资本是“额外价值”唯一来源。

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的基本历史趋势是不变资本投资增加的速度比可变资本投资增加的速度快,他称两者这间的关系为“资本的有机构成”。这既是一种技术/人身的关系(特定的生产技术意味着使用某既定数目的雇佣生产工人,虽然不是绝对机械地这样说),又是一种价值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增长的趋势因而是一个主要为了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的批评者们经常对这个趋势提出争议。生活在半自动化和“机器人化”的时代,是很难题解这种争议的。产生这种争议的主要原因是计算“国家工资帐单”时所出现的概念上的混淆,既混淆了一般的工资和可变资本,而后者仅仅是生产性劳动的工资帐单而已。更准确的指标应该是每个制造(和采矿)部门总生产成本中的劳动成本部分。而这一部分确实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难以否论的事实。

(6)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对于工人来说,与他们有关的基本关系是剩余价值率,即工人所“增加的价值”如何在工资与剩余价值两者之间进行分配。当剩余价值率上升时,工人所受的剥削(他们所做的无偿劳动)显然也随之上升。然而对于资本家来说,这种关系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从不注意资本是用来购买机器和原料,还是用来支付工资,他们关心的只是剩余价值与投入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关系,而从不在乎形式是机器和原材料还是工资。这种关系就是利润率。它是如下两个变量的函数,即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如果不变资本的价值用C来表示,可变资本的价值(生产工人的工资)用V来表示,剩余价值用S表示,那么,利润率就是S/C+V。这个公式可以改写成S/V/[(C+V)/(V)]+1(疑为S/V/[(C/V)+1]——电子文档录入者注),其中两个变量都出现了(C+V/V显然反映了C)。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的增长有明确的限度,而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自动化、机器人化)则几乎不存在限度。那样,就将出现利润率下降的基本趋势。



2025-07-24 10:54: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宁波港畔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是自由民主之人,不看这些东西,赚钱多才是我的最高目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2回复贴,共1页
<<返回伊拉克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