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词条
撰写者 欧内斯特·曼德尔(Ernest Mandel)
吴延迪 译 杨宇光 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经济科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而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的长期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地成了他最杰出的科学成就。19世纪绝无第二位作者能像马克思那样始终清醒地预见到资本制度将如何运行、发展和改变世界。自瓦西里·里昂惕夫和约瑟夫·熊彼得始,当代诸多最杰出的经济学家都已承认了这一点。
虽然有些“运行规律”已明显引起了争论,然而我们仍将按逻辑顺序,而不是根据它们博得的舆论支持程度把它们列写出来。
(1)资本家进行积累的不可抗拒性。资本首先表现为积累的货币被投入流通以求增值。货币资本的所有者经营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仅仅收回所投资的资本。就其定义来说,对利润的追求是资本拥有者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剩余价值,价值的增值)可能源于生产领域之外。那时它实质上代表了价值的转移(即所谓原始资本积累);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已经渗透到生产领域并起主导作用,雇佣劳动随时随刻都在生产剩余价值。它代表了价值的不断增值。
考虑到生产资料的私有产权有其社会历史的根源,资本只能以众多资本的形式出现。“众多资本”意味着不可避免的竞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竞争就是在千篇一律的市场上销售商品。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商品的销售得到实现。资本家销售商品时想攫取最高利润。实际上,如果他获得了商品的平均利润就会会满足了。平均利润是真正潜藏在他意识中一个百分比(例如,当时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查尔斯·威尔逊先生在一次国会调查会上指出:我们过去常常规定在生产成本上加15%作为我们汽车估计售价)。但是,他从来不可能有此把握。他甚至不敢保证所生产的所有商品都找到买主。
由于这些不可靠因素,他只得不懈地努力战胜他的竞争者们,而这只能靠投入更多的资本。这就是说,资本家及其随从不能把取得剩余价值全部用于非生产性的任意挥霍,而要积累起来,追加到现有资本上去。
所以,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是不仅“为利润而工作”,还要“为资本积累而工作”。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积累啊,积累啊!这就是摩西和先知们。”由于竞争,资本家被迫这样做。竞争基本上给这可怕的滚雪球逻辑添加了燃料:资本最初价值——价值增长(剩余价值)——资本增长——剩余价值再增长——资本再增长,如此等等。“没有竞争,增长之火焰就将熄灭”。(马克思,g,第368页)
(2)不断技术革命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资本积累首先是生产资本的积累,即用来投资以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的资本。因此,竞争就首先是生产资本的竞争,那就是说,“许多资本”都从事矿产、制造业、交通运输、农业和通讯。资本主义企业竞争的主要武器是减少产品的成本,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的方法是使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合理的”劳动组织。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积累的基本趋势是使用越来越精密复杂的机器。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表现为越来越高的资本价值和生产技术的不断革命(即工艺的不断发展)这种双重的形式。
(3)资本家不可抑制的榨取剩余价值的渴望。强烈的增加资本和积累资本的欲望,首先是通过不断促使剩余价值生产有所增加才能得以满足。资本积累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将一部分新剩余价值转变为追加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追加剩余价值,是追加资本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把附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形式分为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延长工作日。如果工人一天工作4小时可以生产相当于自己工资的价值,那么,把工作时间从10小时延长到12小时,就能把剩余价值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则是通过在国民经济的工资品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的。这种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出工人所消费的同一个商品和服务篮子的价值中人需要2小时劳动,而不再是4小时了。如果工作日保持在10小时,而且工资亦保持不变,剩余价值则将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
撰写者 欧内斯特·曼德尔(Ernest Mandel)
吴延迪 译 杨宇光 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经济科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而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的长期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地成了他最杰出的科学成就。19世纪绝无第二位作者能像马克思那样始终清醒地预见到资本制度将如何运行、发展和改变世界。自瓦西里·里昂惕夫和约瑟夫·熊彼得始,当代诸多最杰出的经济学家都已承认了这一点。
虽然有些“运行规律”已明显引起了争论,然而我们仍将按逻辑顺序,而不是根据它们博得的舆论支持程度把它们列写出来。
(1)资本家进行积累的不可抗拒性。资本首先表现为积累的货币被投入流通以求增值。货币资本的所有者经营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仅仅收回所投资的资本。就其定义来说,对利润的追求是资本拥有者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剩余价值,价值的增值)可能源于生产领域之外。那时它实质上代表了价值的转移(即所谓原始资本积累);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已经渗透到生产领域并起主导作用,雇佣劳动随时随刻都在生产剩余价值。它代表了价值的不断增值。
考虑到生产资料的私有产权有其社会历史的根源,资本只能以众多资本的形式出现。“众多资本”意味着不可避免的竞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竞争就是在千篇一律的市场上销售商品。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商品的销售得到实现。资本家销售商品时想攫取最高利润。实际上,如果他获得了商品的平均利润就会会满足了。平均利润是真正潜藏在他意识中一个百分比(例如,当时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查尔斯·威尔逊先生在一次国会调查会上指出:我们过去常常规定在生产成本上加15%作为我们汽车估计售价)。但是,他从来不可能有此把握。他甚至不敢保证所生产的所有商品都找到买主。
由于这些不可靠因素,他只得不懈地努力战胜他的竞争者们,而这只能靠投入更多的资本。这就是说,资本家及其随从不能把取得剩余价值全部用于非生产性的任意挥霍,而要积累起来,追加到现有资本上去。
所以,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是不仅“为利润而工作”,还要“为资本积累而工作”。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积累啊,积累啊!这就是摩西和先知们。”由于竞争,资本家被迫这样做。竞争基本上给这可怕的滚雪球逻辑添加了燃料:资本最初价值——价值增长(剩余价值)——资本增长——剩余价值再增长——资本再增长,如此等等。“没有竞争,增长之火焰就将熄灭”。(马克思,g,第368页)
(2)不断技术革命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资本积累首先是生产资本的积累,即用来投资以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的资本。因此,竞争就首先是生产资本的竞争,那就是说,“许多资本”都从事矿产、制造业、交通运输、农业和通讯。资本主义企业竞争的主要武器是减少产品的成本,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的方法是使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合理的”劳动组织。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积累的基本趋势是使用越来越精密复杂的机器。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表现为越来越高的资本价值和生产技术的不断革命(即工艺的不断发展)这种双重的形式。
(3)资本家不可抑制的榨取剩余价值的渴望。强烈的增加资本和积累资本的欲望,首先是通过不断促使剩余价值生产有所增加才能得以满足。资本积累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将一部分新剩余价值转变为追加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追加剩余价值,是追加资本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把附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形式分为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延长工作日。如果工人一天工作4小时可以生产相当于自己工资的价值,那么,把工作时间从10小时延长到12小时,就能把剩余价值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则是通过在国民经济的工资品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的。这种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出工人所消费的同一个商品和服务篮子的价值中人需要2小时劳动,而不再是4小时了。如果工作日保持在10小时,而且工资亦保持不变,剩余价值则将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