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uko吧 关注:142贴子:15,932
  • 7回复贴,共1

杖的品德、喻义、启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围绕杖,中国古人格出了很多物理来。《大戴礼记》卷6有武王《杖铭》。仅在武王这里,杖就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性。汉刘向的《杖铭》、陆贾《新语》之言杖之作用、李尤《灵寿杖铭》,都有类似意思。在这些铭文中,作者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提示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
  魏晋至唐,杖的附加义又有所延伸。晋苏彦《邛竹杖铭》、殷允《杖铭》、傅玄《杖铭》、傅咸《邛竹杖铭》中,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一个具有魏晋唐人特色的新内容就是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
从上引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到:首先,人们早就给了杖以充分的关注,这个原本非常简单的生活用品早就被人格化了,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其次,这些品德、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其三,杖的这些品德、喻义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宋人对杖的品德、喻义的申说与前人有共通处,但又明显地具有自己的侧重点。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它的扶持、辅佐功能,它的贤人之喻已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在中国历史上,杖很早就跟重要人物产生联系了。“汤禹为君,藜杖韦带”,至少反映了后人是相信禹、汤常拄藜杖的。先秦两汉各种典籍中记载的古公亶父(太王)“杖策而去”的故事,寄寓了儒家式的不与人争和仁君得民两方面的含义。
  对后世影响明显的是春秋至魏晋间的一些人及他们在用杖方面的一些行为。这中间大约有三个类别。一是邓禹所代表的“杖策建功类”,而且其想建功又不求仕的表白文人特别喜欢。《晋书·尹纬传》说:“纬曰:‘天时如此,正是霸王龙飞之秋,吾徒杖策之日。’”把建功立业之日称为“杖策”之日,可见杖策已有这方面的固定含义。不过这个固定含义在宋人那里已经淡出了。
  二是儒家人物中的守道隐逸类。《论语·微子》篇中的以杖荷(艹/条)的丈人,被孔子称为“隐者”,是古代隐逸躬耕的祖宗之一。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原宪。《韩诗外传》说原宪穿得极其破烂,楮冠藜杖迎接肥马轻裘的子贡,并且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精神胜利。其中所树立的风操与价值观念,在宋人那里产生了广泛的嗣响。多少宋代文人,穿得破无所谓,他们甚至乐于写出自己穿得破,如刘克庄《水龙吟》所写的“背伛肩高,幅巾藜杖,敝袍穿履”。在这里,儒家与道家之曳杖原因是相通的,都是为守道而安贫隐逸。荷(艹/条)丈人和原宪后来都被皇甫谧列在了《高士传》中。
  三是高人旷士类。《晋书》、《世说新语·任诞》等都记载了阮修拐杖上挂钱的故事。《晋书·阮修传》说:阮修“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富贵而不肯顾。家无担石之储,晏如也”。此后,杖头挂钱就成为文人反复吟咏的话题。宋王十朋《与郑时敏登楼把酒书二绝》之二:“千里相从文字饮,不辞费尽杖头钱。”也许这些人也未必真的在杖头挂钱,但杖头挂钱已经有了它固定的文化寓意,它在被使用的时候往往也带着一份挂钱者的阮修式的自负或追求,当然它既已被模式化了,自然也能被用来装点门面或附庸风雅,就如《儒林外史》第18回里九位又酸又俗的文人西湖宴集,其简帖上写的是“每位各出杖头资二星”。而《红楼梦》38回贾宝玉《访菊》诗亦说“休负今朝挂杖头”。
古人对拐杖的偏爱还有一些非现实的因素在起作用。在中国本土文化中,长生不老是人们梦寐以求的,长寿因此也就被特别看重。长寿的下一步就是成仙,长寿等于老年期的延伸,老年人要拄拐杖,于是,拐杖经由长寿又与神仙结下了不解之缘。
  杖既与仙人发生了联系,也就发生了许多仙人与杖之间的故事。如文人很喜欢引之入诗的拐杖化龙的事,《后汉书·费长房传》载杖龙互变故事,古人自己不能成为龙,拐杖能成为龙,也能获得莫大的自由和满足。《刘向别传》曰:“向校书天禄阁,夜暗独坐,有老人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入,吹杖端烟燃,与向说开辟以前,至曙而去,云:我,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这个故事揭示了人们喜欢用藜杖、青藜杖的文化因素。
  附着于拐杖的故事及其文化含义,后来也出现在各种经文人整理的小说中,如杖化灵物的故事,《警世通言》卷14《一窟鬼癞道人除怪》,《聊斋志异》卷7《仙人岛》、《白秋练》中都有拐杖化鹤、化龙、化舟的故事。《西游记》里那些仙佛往往也是有杖的,第13回太白金星“手持拄杖而来”救唐僧,他走时“化作一阵清风,跨一只朱顶白鹤,腾空而去”。这说明太白金星行动起来是绝顶方便的,根本不需要杖,这杖是凡人的想象定势赋予他的。书中的土地神往往都用拐杖且多为龙头杖。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人士大夫的个性得到了一定张扬,而他们对国家的向心力、济世救民的愿望则相对减弱了。他们好谈玄,好立异,好药,好酒,好闲散,好“熏衣剃面、敷粉施朱”(《颜氏家训·勉学篇》),好病弱美(如弱不胜衣的卫玠竟被称为美男子并被“看杀”),于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书中记述的许多奇异特别的人物和行为
《梁书·范缜传》说:缜“恒芒蹻布衣,徒行于路。”《晋书·刘惔传》说惔“家贫,织芒以为养,虽筚门陋巷,晏如也。”《世说新语·雅量》说:“阮遥集好屐,……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两屐?’神色闲畅。”“芒蹻”、“屐”之类本是鞋的一种,没什么好说道的,但由于这个时期有些人比较特别,而他们的这些行为被当作稀罕之事记录了下来。
上面所列的魏晋南北朝人物,即是那种“富贵不淫贫贱乐”又有独立风操的人物。

原文: 一枝藤杖平生事(沈金浩) ——优秀学术论文奖 一等奖 深圳大学



IP属地:上海1楼2012-11-11 17:24回复
    断!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2-11-11 19:22
    收起回复
      这论文挺不错的,加精意在鼓励对《世说新语》相关话题的挖掘,增强兴趣


      IP属地:福建4楼2012-11-11 21: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