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农民们对你们的演出支持吗?
王:非常支持。我很感动的一件事情是,当年我嗓子倒仓以后,很久没有恢复过来。有一天我正在台上唱时,突然台下农民给我叫好,我才发现我的嗓子已经恢复了。在转身背冲舞台的时候,我高兴得差点笑出声来。
不怕吃亏当“村官”
记:你主演的《村官李天成》在北京远郊区县上演时受到很多老百姓喜欢,你喜欢这个人物吗?是不是现代戏比传统戏、古装戏在技巧方面要好演一些?
王:我觉得在演这出戏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境界得到了提升,不但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还要学习他肯吃亏、敢吃亏、愿吃亏的境界。现代戏其实更不好演,既不能像古装戏的动作那么夸张,还要虚实结合。有一次在门头沟演出《村官李天成》,在演到李天成拉车下坡的时候,车被翘起的地毯顶住了,车把手一下子顶在我的尾骨上,当时汗就下来了。还有一次排练李天成“摔岔”,我落地时正好撞在车把手上,腿上掉了块肉,我贴了张创可贴又接着排练。
深造
不敢想象靠几出戏演一辈子
记者:当年从石家庄市来北京,是不是做了很多准备?
王英会:我是1999年进入到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可以说当时来北京只为赌口气。
因为我下乡演出了16年,业务上根本没法提高。当时我们那个团一年里一多半时间都在跑台口,由于缺乏时间深造,专业上很难有什么进步和发展。1997年,我实在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正巧当时河北艺校和河北师范大学联合办了个大专班,我就从一线下来了,去进修了导演专业。1999年毕业以后又面临着回到和重复过去的生活,我就跟领导说,我想搞点创作,但是团里没答应。于是我一赌气,就来到了北京,想换个环境,也换个活法儿。
记:很多演员都说下乡演出很锻炼演员,你怎么会不愿意下乡呢?是吃不了苦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王:我们下乡演出一般都是一天两场,一场三个多小时。每天都演这几出戏,根本没有时间去创作人物,或者是沉淀自己。我觉得不学习的日子对一个演员来讲很可怕,我不知道如果这样下去,是不是靠几出戏就这样演一辈子。而且我考虑在石家庄也是下乡回不了家,在北京也是不常回家,既然结果都一样,那还是到北京来更值一些。
追求
要为河北梆子排出贺岁戏
记:很多跟你接触过的导演都夸你悟性高,你自己怎么认为?
王:这可能跟我以前学过导演专业有关。我喜欢琢磨人物,而且习惯在排戏前做很多准备功课。比如我在《清风亭》里塑造的张元秀,年龄跨度达20年,这对演员的表演和演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体现20年的变化,我从化妆、服装方面力求体现不同的年岁与境遇。以往传统戏里,张元秀的装束从始至终戴着髯口,穿白色老斗衣,现在改为60岁“拾子”时穿淡紫色褶子、扎小腰包,表现其无牵无挂、神清气爽。72岁“还子”时,戴髯口,衣着略显暗淡。最后80多岁时成为乞丐,穿打补丁的乞丐服,原来的白色毡帽也改成捡来的破布帽,神形兼似,十分感人。
记:下一步你有什么打算?
王:京剧能有贺岁戏,我想河北梆子为什么没有,京剧能演《龙凤呈祥》,河北梆子也一样能演。所以我想在这两出戏上下些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