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空缺吧 关注:1,354贴子:8,336
  • 3回复贴,共1

【书评】J·K·罗琳由魔幻转投黑色幽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成名作家最大的烦恼莫过于如何延续或是突破自我,这对于任何一位作者而言都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显而易见,新作品担负的重任不仅要表现出作者依然拥有创作热情并能够给予忠实读者新鲜感,同时也是作者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我成长等诸多问题深思熟虑后所展现出的最为真实的表达。一个“新”字,就概括了全部。因此,很多名声显赫的作者不得不对新作的出版慎之又慎。当下世界文坛最受人瞩目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为典型的例子。
龚伟(书评人)/文 刊于 2012-11-8 《时代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isdb/html/2012-11/08/content_915192.htm


IP属地:上海1楼2012-11-08 15:06回复

    借小说一吐心中不快
    我相信J.K.罗琳创作这个故事并非一时冲动,当她在脑海中酝酿再三并终下决心付诸笔端时,胸中必定是燃烧着难以遏止的熊熊火焰。
    一看便知的女性尖刻语气在小说中不仅相当合理,甚至气势逼人,无论是夫妻之间的冷战、情人之间的争吵、朋友之间的异见还是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碰撞。之所以会有这样咄咄逼人的场面出现,我想这不仅仅是基于《哈利·波特》系列遭人说三道四,或是因为长期缺乏新作而被迫证明自己的率性回击,而是将她出道之前只能混迹于咖啡馆写作那段堪称坎坷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想彻底做个了结,也是名利双收之后有资格对社会问题一吐为快最真实的回应。转型之作本该如此。
    这让我想到美国类型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成名作《魔女卡丽》,背景同样是一座小镇,同样是一部对现实不满并发泄着愤怒气息的畅销小说。
    所不同的是,在《魔女卡丽》中,面对谎言、侮辱与摧残,金索性选择将一切毁灭,通过“净化”来谴责无以摆脱的困扰,并借机抒发无人赏识的落寞心境。《偶发空缺》则更为实际,J.K.罗琳借助八卦的力量来推动情节延伸,试图通过戳破窗户纸的手段去讥讽呆板愚蠢的现实,撕裂一切勉强维系的假象。两部小说从这一点上来看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基于道德沦丧且价值观迥异的现实处境,《偶发空缺》整部小说的氛围压抑到令人不快,众所期望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坚毅等种种美德在这部小说中荡然无存,令人失望且手段拙劣的抗争以及连绵不绝的隐私丑闻将彼此仅有的残缺道德观完全颠覆。
    更为可悲的是,小说结尾事实上是对现实做出的妥协,一种无奈屈服下的和解;面对谎言中的真实,死亡换取到嘶声悲鸣让无法排解的苦闷与绝望更甚,诚如终日阴霾不散的英伦三岛。
    这让我意识到,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价值观,保持一颗完整并且强大的心灵有多么重要。


    IP属地:上海3楼2012-11-08 15:08
    回复
      书评帖


      4楼2012-11-09 02:30
      回复
        甚么叫做从魔法转到黑色幽默?难道哈利波特里没有黑色幽默吗


        IP属地:北京5楼2014-06-06 2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