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鹏吧 关注:284贴子:29,970
  • 1回复贴,共1

【评刘再复】沈金耀:中国知识分子的80心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福建教育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刘再复的几种著作,重读或新读这些著作令人思绪连绵。

首先想到的是,刘再复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文学者。从中国80年代的学术氛围及他的这些著作看,刘再复思想的成熟、发表主要是在80年代,他在中国文学界、思想界的影响也主要是在80年代,从他出国之后的著作看,许多想法是他80年代思想的发展。80年代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相当一部分思想解放、心系天下、独立自由,以良知、健美培育民族性格,所以具体点说,刘再复是这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著作体现了这部分知识分子的80心态。

个人的觉醒,是80年代一个重要的主题,因此,相似的80心态,却各有不同的心路历程。在思想碰撞仍然激烈、斗争手法依然粗暴的80年代,刘再复坚守的是人的良知、仁慈、宽容、博爱,这些是他的“文学三论”——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论、国魂论——的底色。这个底色在他的《读沧海》中被反复渲染。读那深奥无垠的沧海,其实是在不停地追问比沧海还要广阔的心灵,将自己的灵魂更新到一个高贵的境界。在刘再复笔下,故乡的草地、慈爱的母亲、美丽的女教师、大地、高山、榕树……化为柔美的呼唤:真正的人的生存。因此,在刘再复的“文学三论”中,文学主体论是核心所在,它强调人的主体性。

主体性这个词并不新鲜,它的重要意义是在中国当时的语境中讲人的主体性。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像人那样活着,以对待人的方式对待人,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有良知、有尊严的存在着,等等,这些话题曾深深激动着80年代中国的老少知识分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世故的眼光看,为“主体性”这样的关键词而激动是有点不太深刻,也有点过于天真、柔弱,似乎有点无视历史进程的严厉与无情。关于人的主题的讨论,在80年代曾热闹过,但最终在80年代末戛然而止。但文学,人类的诗意向往,守护的正是人心中的纯真与善良。在刘再复的散文诗和理论著作中,对人心之纯真与善良的守护是一以贯之的主线,在这个意义上看,他是一个纯粹、真诚的文学工作者和思想者。在80年代之后的二十几年里,他的初衷不变。



1楼2012-11-07 21:48回复

    其实,“五四”的主将鲁迅,也曾主张以宽容、和平的方式解决社会、家庭问题,《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可证。在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作为社会权势象征的“父亲”,鲁迅主张所有的一切在“父亲”这里了结:“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在一个合理的社会里,这是最有效的和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方式,但需要权势者的觉醒、克制、让步,在解开各种症结时权势者走出仁慈的第一步。但权势者似乎更喜欢以暴力扼杀异己力量。鲁迅毕竟也是一个凡人,在学生被虐杀、在从美丽的身躯流出的鲜血面前,鲁迅狂怒了,变成主张扔出匕首、以血还血的伸张正义。谅解鲁迅,但以血还血不是最好的方法,也不是从根本上消除暴力的方法。以暴力治人者最怕暴力的反作用,被暴力压迫的人只能以暴力反抗暴力的压迫,如此以往,人类何时能消除暴力的循环?所以在人类的历史中,总应该有人适时或不适时宜地出来叫停暴力的循环。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愿意重复鲁迅的情思。

    时代毕竟不同了,刘再复主张在二十一世纪“告别**”,这是他的一贯思想自然演进的结果。刘再复的这个说法必须是在超越各种利益集体的角度言说才是富有深刻意义的,它是对二十一世纪这一时段的希望,不然,往往可以被解读为维护既得利益者,是与权势者共谋。如何告别**,需要权势者的首先让步,也需要弱势群体的隐忍、宽容,更需要各个阶层人民的心灵境界的升华,在斗争中尊重对手的生命,在获取自己的权利之后宽恕对手。人类历史应该进步,但我们也要有耐心,不必冒进。为了每一个生命,为了珍惜每一个生命,我们应该“告别**”,以非暴力的方式推动历史进步。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赞同刘再复先生的见解。

    一个离家出走的人希望自己的家里“告别**”,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苍天可鉴的良好愿望,也是生存在这片大地上所有的人应该认真争取的前景。

    文学以诗意滋润心灵的善良与纯真,这或许就是刘再复一贯坚持的信念,这也是他的这一批著作展现给读者的一个重要的启发。
    福建教育出版社版刘再复著作系列:《读沧海》《阅读美国》《鲁迅传》《共鉴“五四”》《共悟人间》《文学的反思》等
    


    3楼2012-11-07 2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