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刘再复的几种著作,重读或新读这些著作令人思绪连绵。
首先想到的是,刘再复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文学者。从中国80年代的学术氛围及他的这些著作看,刘再复思想的成熟、发表主要是在80年代,他在中国文学界、思想界的影响也主要是在80年代,从他出国之后的著作看,许多想法是他80年代思想的发展。80年代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相当一部分思想解放、心系天下、独立自由,以良知、健美培育民族性格,所以具体点说,刘再复是这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著作体现了这部分知识分子的80心态。
个人的觉醒,是80年代一个重要的主题,因此,相似的80心态,却各有不同的心路历程。在思想碰撞仍然激烈、斗争手法依然粗暴的80年代,刘再复坚守的是人的良知、仁慈、宽容、博爱,这些是他的“文学三论”——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论、国魂论——的底色。这个底色在他的《读沧海》中被反复渲染。读那深奥无垠的沧海,其实是在不停地追问比沧海还要广阔的心灵,将自己的灵魂更新到一个高贵的境界。在刘再复笔下,故乡的草地、慈爱的母亲、美丽的女教师、大地、高山、榕树……化为柔美的呼唤:真正的人的生存。因此,在刘再复的“文学三论”中,文学主体论是核心所在,它强调人的主体性。
主体性这个词并不新鲜,它的重要意义是在中国当时的语境中讲人的主体性。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像人那样活着,以对待人的方式对待人,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有良知、有尊严的存在着,等等,这些话题曾深深激动着80年代中国的老少知识分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世故的眼光看,为“主体性”这样的关键词而激动是有点不太深刻,也有点过于天真、柔弱,似乎有点无视历史进程的严厉与无情。关于人的主题的讨论,在80年代曾热闹过,但最终在80年代末戛然而止。但文学,人类的诗意向往,守护的正是人心中的纯真与善良。在刘再复的散文诗和理论著作中,对人心之纯真与善良的守护是一以贯之的主线,在这个意义上看,他是一个纯粹、真诚的文学工作者和思想者。在80年代之后的二十几年里,他的初衷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