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吧 关注:154,288贴子:379,799

分享下我的针灸书【针灸腧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1楼2012-11-07 11:33回复


    


    IP属地:浙江2楼2012-11-07 11:35
    回复
      前言
      针灸学作为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数亿人次的灵床活动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为中华名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宝贝遗产之一
      在战国前后《黄帝内经》记载,单穴大约25个双穴大约135个,合计160个。
      唐代孙思貌《千金翼》单穴49个,双穴300个,合计349个。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记载单穴51个,双穴303个,合计354个。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单穴52个,双穴309个,合计361个。
      现在学术界一般以361学为准。
      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篇和气府论篇中,共载有365个穴名,由于年代久远而脱简或间遗,实际存有25个单穴,135个双穴合计160个穴名
      晋代皇甫益诸《针灸甲乙经》时,在搜集整理中以增添到349个穴名。接近《皇帝内经》上记载的数字。



      


      IP属地:浙江3楼2012-11-07 11:37
      回复
        经络学说史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由经脉分出的别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在头面部,头为诸阳之首,凡是焦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其分布情况,手足阳明经分布在头面部,手足少阳经分部预测头部,手太阳分布在颊部,足太阳分布在后头,头顶和前额部。
        


        IP属地:浙江5楼2012-11-07 11:39
        回复
          人体是有五脏六腑,皮肉筋骨,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邮寄的整体,并保持机体内外上下协调统一。
          气口成寸,已决死生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目合谷收
          俞穴的命名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千金翼》说,凡诸孔穴不徒设,皆有深意。
          奇穴
          气血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没有归属於十四经的零散俞穴,但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IP属地:浙江6楼2012-11-07 11:39
          回复
            小儿三岁下,
            虎口看三关。
            紫热红伤寒,
            青惊白是疳。
            淡红淡黄者,
            当为无病看。


            IP属地:浙江11楼2012-11-07 11:41
            回复
              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与按诊两部分,两者同是运用双手对病员体表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重要辩证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古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珍法,后世则以寸口珍法为主,并从脉的为,数,形,热,分为28种脉象,一察知身体内部的病变。诊脉全靠医生手指灵敏的触觉来体验,因此,要准确的分别部位和脉象,除了熟悉脉诊理论之外,还要多做实践练习,做到既有理论,又有技巧才能掌握这一珍法。
              脉象形成的原因,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形成脉搏。
              脉象的浮沉,长足以反映病危的深浅,脉浮,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和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数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IP属地:浙江12楼2012-11-07 11:42
              回复
                对于针灸一定要
                记俞穴,明经络
                知深浅,需细心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术,古代也出过很多很多类似神医的人物,例如
                孙思邈(581--682) 唐医学家
                张仲景 汉末著名医学家
                华佗(?-208) 东汉末医学家
                我是个后辈,学医也就四五年,念完初中就出来跟着姑姑学医了,本来打算去打工的,但是还是爸爸把我送到姑姑那的,当时还真怪他不要我,就想着把我送走之类的想法,现在,很感谢他的良苦用心。
                说实话,没学过理论知识。
                零八年来到孝感跟着姑姑学医,她手把手的教我怎么扎针,拔罐,理疗,教我怎么做事,做人。
                刚开始她告诉我穴位的位置,进针的深浅,角度,穴名,然后拿针在他身上试针,慢慢的熟练以后给了我一堆书,让我自己拿去看,一堆针灸的书,从基础学到治疗学,解剖学,针灸奇穴,还有几本中药学等,让我自己看。
                然后慢慢的开始实习临床,她在旁边跟着。
                书里面全是繁体字,自己勉强看得懂的就看,看不懂的就问,刚开始的确对中医针灸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觉得好神奇好神奇。
                记得有次,有个病人是急性腰扭伤,来的时候弯着腰,站起来做下去都很困难,疼的都直不起来腰,我姑姑只给他用针扎手上的两个奇穴,过两分钟我姑姑说可以起来走走晃晃了,然后他慢慢试着站起来,感觉不疼又晃了晃走了一下,感觉不疼了,就说好神奇啊,这么快就好了。
                我当时也感觉真的好神奇。
                还有一种,就是反复打嗝几天不好的病人,也是扎几针就好了,就不打嗝了,也让人感觉神奇。
                下面我就发一些治疗学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也想警告大家一下,若是一些新手或者胆子大的想自己在家扎针试试的,还是不要了,这么容易就懂了,那世界上的中医不是遍地都是。
                为何人人都比较信任年纪大的老中医呢,人人都晓得中医找老的治疗最好,因为老中医的经验足,而老中医也是从小中医走过去的,所以说,任何东西不是一会儿就能学会的,都是日积月累,慢慢积攒经验出来的,不是知道位置和深浅就可以的,还要掌握角度,针感、
                中医师国粹,但是现在放眼一观,我们的中医技术还剩多少。
                我学医,我姑姑手把手教,巴不得我可以学会。
                有的人呢,偏偏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留着一手绝活。。。。。。
                有些发的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谅解,毕竟我是个19岁的女生,好多东西还没学会,多包涵。
                


                IP属地:浙江13楼2012-11-07 11:42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14楼2012-11-07 11:42
                  回复


                    IP属地:浙江15楼2012-11-07 11:42
                    回复


                      IP属地:浙江16楼2012-11-07 11:43
                      回复

                        


                        IP属地:浙江17楼2012-11-07 11:43
                        回复
                          呵呵,欢迎来到本吧。也谢谢你的分享。


                          IP属地:浙江18楼2012-11-07 11:57
                          回复
                            谢谢楼主的分享。


                            19楼2012-11-07 12:10
                            回复


                              IP属地:浙江20楼2012-11-07 1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