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分类
相声分为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两大类。
传统相声与传统风格的相声概念本不相同,但后来叫惯了便趋于一致,这使得在界定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的区别时,因素变得复杂起来。有人愿意用艺术风格来区别,有一定的统计规律,但难以量化,不能作为可比标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创作时间,建国可算一个粗略的分水岭,但侯宝林等老艺人在建国初期还有《关公战秦琼》等作品问世,仍可归为传统类;二是作品内容,传统相声大多以解放前的市井生活、梨园佚事为题材,现代相声的题材就广泛得多了。以此两点大致可区分传统与现代作品。有的朋友认为着装也是一个区别点,传统相声穿长衫,现代相声穿现代服装。这一点并不突出,与演员的个人喜好有关,侯宝林在四十年代演出时就曾穿过西服,李伯祥表演现代相声却爱穿长衫。长衫原本是相声指定的演出服,六十年代开始彻底改革成普通服装,当时多穿中山服,八十年代后开始使用西服,后来一些演员又恢复了长衫,使得相声的演出服装变化不一。
相声的表演形式
相声按表演形式可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和化妆相声。顾名思义,单口相声一人说,对口相声两人说,群口相声三人以上说,这都是众所周知的。化妆相声类似于小品表演,需要借用一些特殊的妆扮和道具,但要简陋得多,或者说是虚拟得多。化妆相声不是相声的主流,在解放前天津曾流行过一阵,后来便不多见,它与小品的本质区别是,化妆相声仍然保留着垫话入活等相声的艺术特征,小品则是演员一上台角色便已固定。
单口相声由笑话和评书脱胎而来,是相声发展早期的主要形式。一个人表演,铺陈与包袱都要自己使,难度大,很考验演员的舞台功力。代表作品如《君臣斗》、《连升三级》、《三进士》等。
相声中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是对口相声,也是相声艺术中最具魅力者,在“八德”时期成熟发展起来(参见《史话》一文)。经常在一起搭裆的演员被称为“一裆”相声。两位演员配合在一起的对口效果远远超出单口,绝不是“1+1=2”这么简单。人说“搭裆如夫妻”,要配合非常默契,以达到最佳演出效果,其中大有学问。
群口相声有两大来源,一是来源于对口相声的发展,二是来源于“酒令”,一人一段轮流说。群口相声比较难把握,很难出精品,所谓“人多嘴杂”,搞不好就成了一场闹剧。传统的代表作有《扒马褂》、《训徒》,现代的有《五官争功》等。前些年在相声不景气的时候,常有群口在充门面,效果大多不理想。
演员的职能
演员在对口相声中分为逗哏演员和捧哏演员。
传统对口相声发展于单口相声,表演仍以逗哏为主、捧哏为辅,台词戏份儿逗哏都要重得多,捧哏只起到烘托、点缀的作用,这种表演方式称为“一头沉”。有人认为听相声主要听逗哏的,这其实是个误解,二者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甚至捧哏更需要功夫。捧哏被称为“量活”,逗哏被称为“使活”,“量活”暗含有指导的意思。整体演出思路、舞台效果都是由捧哏的来把握,比京剧中的琴师作用还重要。一般演员的站位习惯,面对观众来说是左捧右逗,传统认为左为重右为轻,捧哏称“上手”,逗哏称“下手”,捧哏的演员多为年长且经验丰富者,所以对口相声常常是一老一少搭裆,甚至师傅为徒弟量活。捧哏者要起到为逗哏者压阵、铺陈、引领和烘托的作用。二人配合起来颇有节奏感,如诉如歌,逗哏在捧哏的帮衬下,如伴着音乐的舞者,能使观众的情绪随之翩翩起伏。人说“内行听歌听编曲,外行听歌听唱词”,什么时候听相声开始注意到捧哏的节奏和字眼等功夫了,欣赏相声的水平便提升了一大块。传统段子《论捧逗》形象地说明了捧哏的重要性。举个反例,侯宝林、郭全宝一逗一捧合作多年堪称经典,但他们倒过来郭逗侯捧的作品便不太成功,角色定位已经习惯,难以改变;相声界的黄金搭裆合作四十余年的王谦祥、李增瑞,也曾尝试过捧逗互换的串演,效果平平,至少节奏感上不行。捧逗配合学问甚多,本文不便赘述。
相声分为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两大类。
传统相声与传统风格的相声概念本不相同,但后来叫惯了便趋于一致,这使得在界定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的区别时,因素变得复杂起来。有人愿意用艺术风格来区别,有一定的统计规律,但难以量化,不能作为可比标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创作时间,建国可算一个粗略的分水岭,但侯宝林等老艺人在建国初期还有《关公战秦琼》等作品问世,仍可归为传统类;二是作品内容,传统相声大多以解放前的市井生活、梨园佚事为题材,现代相声的题材就广泛得多了。以此两点大致可区分传统与现代作品。有的朋友认为着装也是一个区别点,传统相声穿长衫,现代相声穿现代服装。这一点并不突出,与演员的个人喜好有关,侯宝林在四十年代演出时就曾穿过西服,李伯祥表演现代相声却爱穿长衫。长衫原本是相声指定的演出服,六十年代开始彻底改革成普通服装,当时多穿中山服,八十年代后开始使用西服,后来一些演员又恢复了长衫,使得相声的演出服装变化不一。
相声的表演形式
相声按表演形式可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和化妆相声。顾名思义,单口相声一人说,对口相声两人说,群口相声三人以上说,这都是众所周知的。化妆相声类似于小品表演,需要借用一些特殊的妆扮和道具,但要简陋得多,或者说是虚拟得多。化妆相声不是相声的主流,在解放前天津曾流行过一阵,后来便不多见,它与小品的本质区别是,化妆相声仍然保留着垫话入活等相声的艺术特征,小品则是演员一上台角色便已固定。
单口相声由笑话和评书脱胎而来,是相声发展早期的主要形式。一个人表演,铺陈与包袱都要自己使,难度大,很考验演员的舞台功力。代表作品如《君臣斗》、《连升三级》、《三进士》等。
相声中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是对口相声,也是相声艺术中最具魅力者,在“八德”时期成熟发展起来(参见《史话》一文)。经常在一起搭裆的演员被称为“一裆”相声。两位演员配合在一起的对口效果远远超出单口,绝不是“1+1=2”这么简单。人说“搭裆如夫妻”,要配合非常默契,以达到最佳演出效果,其中大有学问。
群口相声有两大来源,一是来源于对口相声的发展,二是来源于“酒令”,一人一段轮流说。群口相声比较难把握,很难出精品,所谓“人多嘴杂”,搞不好就成了一场闹剧。传统的代表作有《扒马褂》、《训徒》,现代的有《五官争功》等。前些年在相声不景气的时候,常有群口在充门面,效果大多不理想。
演员的职能
演员在对口相声中分为逗哏演员和捧哏演员。
传统对口相声发展于单口相声,表演仍以逗哏为主、捧哏为辅,台词戏份儿逗哏都要重得多,捧哏只起到烘托、点缀的作用,这种表演方式称为“一头沉”。有人认为听相声主要听逗哏的,这其实是个误解,二者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甚至捧哏更需要功夫。捧哏被称为“量活”,逗哏被称为“使活”,“量活”暗含有指导的意思。整体演出思路、舞台效果都是由捧哏的来把握,比京剧中的琴师作用还重要。一般演员的站位习惯,面对观众来说是左捧右逗,传统认为左为重右为轻,捧哏称“上手”,逗哏称“下手”,捧哏的演员多为年长且经验丰富者,所以对口相声常常是一老一少搭裆,甚至师傅为徒弟量活。捧哏者要起到为逗哏者压阵、铺陈、引领和烘托的作用。二人配合起来颇有节奏感,如诉如歌,逗哏在捧哏的帮衬下,如伴着音乐的舞者,能使观众的情绪随之翩翩起伏。人说“内行听歌听编曲,外行听歌听唱词”,什么时候听相声开始注意到捧哏的节奏和字眼等功夫了,欣赏相声的水平便提升了一大块。传统段子《论捧逗》形象地说明了捧哏的重要性。举个反例,侯宝林、郭全宝一逗一捧合作多年堪称经典,但他们倒过来郭逗侯捧的作品便不太成功,角色定位已经习惯,难以改变;相声界的黄金搭裆合作四十余年的王谦祥、李增瑞,也曾尝试过捧逗互换的串演,效果平平,至少节奏感上不行。捧逗配合学问甚多,本文不便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