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枪赵子龙吧 关注:42贴子:3,375
  • 5回复贴,共1
相声的分类 
相声分为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两大类。 
传统相声与传统风格的相声概念本不相同,但后来叫惯了便趋于一致,这使得在界定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的区别时,因素变得复杂起来。有人愿意用艺术风格来区别,有一定的统计规律,但难以量化,不能作为可比标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创作时间,建国可算一个粗略的分水岭,但侯宝林等老艺人在建国初期还有《关公战秦琼》等作品问世,仍可归为传统类;二是作品内容,传统相声大多以解放前的市井生活、梨园佚事为题材,现代相声的题材就广泛得多了。以此两点大致可区分传统与现代作品。有的朋友认为着装也是一个区别点,传统相声穿长衫,现代相声穿现代服装。这一点并不突出,与演员的个人喜好有关,侯宝林在四十年代演出时就曾穿过西服,李伯祥表演现代相声却爱穿长衫。长衫原本是相声指定的演出服,六十年代开始彻底改革成普通服装,当时多穿中山服,八十年代后开始使用西服,后来一些演员又恢复了长衫,使得相声的演出服装变化不一。 


相声的表演形式 
相声按表演形式可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和化妆相声。顾名思义,单口相声一人说,对口相声两人说,群口相声三人以上说,这都是众所周知的。化妆相声类似于小品表演,需要借用一些特殊的妆扮和道具,但要简陋得多,或者说是虚拟得多。化妆相声不是相声的主流,在解放前天津曾流行过一阵,后来便不多见,它与小品的本质区别是,化妆相声仍然保留着垫话入活等相声的艺术特征,小品则是演员一上台角色便已固定。 
单口相声由笑话和评书脱胎而来,是相声发展早期的主要形式。一个人表演,铺陈与包袱都要自己使,难度大,很考验演员的舞台功力。代表作品如《君臣斗》、《连升三级》、《三进士》等。 
相声中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是对口相声,也是相声艺术中最具魅力者,在“八德”时期成熟发展起来(参见《史话》一文)。经常在一起搭裆的演员被称为“一裆”相声。两位演员配合在一起的对口效果远远超出单口,绝不是“1+1=2”这么简单。人说“搭裆如夫妻”,要配合非常默契,以达到最佳演出效果,其中大有学问。 
群口相声有两大来源,一是来源于对口相声的发展,二是来源于“酒令”,一人一段轮流说。群口相声比较难把握,很难出精品,所谓“人多嘴杂”,搞不好就成了一场闹剧。传统的代表作有《扒马褂》、《训徒》,现代的有《五官争功》等。前些年在相声不景气的时候,常有群口在充门面,效果大多不理想。 

演员的职能 
演员在对口相声中分为逗哏演员和捧哏演员。 
传统对口相声发展于单口相声,表演仍以逗哏为主、捧哏为辅,台词戏份儿逗哏都要重得多,捧哏只起到烘托、点缀的作用,这种表演方式称为“一头沉”。有人认为听相声主要听逗哏的,这其实是个误解,二者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甚至捧哏更需要功夫。捧哏被称为“量活”,逗哏被称为“使活”,“量活”暗含有指导的意思。整体演出思路、舞台效果都是由捧哏的来把握,比京剧中的琴师作用还重要。一般演员的站位习惯,面对观众来说是左捧右逗,传统认为左为重右为轻,捧哏称“上手”,逗哏称“下手”,捧哏的演员多为年长且经验丰富者,所以对口相声常常是一老一少搭裆,甚至师傅为徒弟量活。捧哏者要起到为逗哏者压阵、铺陈、引领和烘托的作用。二人配合起来颇有节奏感,如诉如歌,逗哏在捧哏的帮衬下,如伴着音乐的舞者,能使观众的情绪随之翩翩起伏。人说“内行听歌听编曲,外行听歌听唱词”,什么时候听相声开始注意到捧哏的节奏和字眼等功夫了,欣赏相声的水平便提升了一大块。传统段子《论捧逗》形象地说明了捧哏的重要性。举个反例,侯宝林、郭全宝一逗一捧合作多年堪称经典,但他们倒过来郭逗侯捧的作品便不太成功,角色定位已经习惯,难以改变;相声界的黄金搭裆合作四十余年的王谦祥、李增瑞,也曾尝试过捧逗互换的串演,效果平平,至少节奏感上不行。捧逗配合学问甚多,本文不便赘述。 
 



IP属地:陕西1楼2007-05-01 16:49回复
    相声的基本功 
    相声的基本功,原先分为:说、学、逗、唱、批、谈、讲七门,后来将“批谈讲”都归到了说,成为说、学、逗、唱四门功课。 
    “说”指的是嘴上功夫。吐字道词,大段的贯口,以及捧逗之间的配合,都是说的功夫。要求口齿清晰,吐字如珠,不沾前尾不咬后头,快而不连,重而不浊,捧逗配合不能抢话,也不能冷场。后来的“批谈讲”也并入了说,“批”是指论述、点评,“谈”是指对答、垫话,“讲”是指叙事、描述。要求说起来要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如果不考虑嗓音条件的话,只“口齿清晰”这一项就可以向广播学院播音专业的水平看齐。相声名家赵佩茹曾说过“道字不清如同钝剑伤人”,相声在说的功夫上最为重视,所以排名基本功第一位。在说上有独到之处的演员,如苏文茂以吐字文雅见长,师胜杰以嗓音甜润著称,李伯祥则是快速灵活的典范,能说能侃,人称“大白活蛋”。 
    “学”指的是模仿能力。相声本就起源于口技等暗春,所以在“学”这一门功夫上非常讲究,不但要模仿各种事物的声音,还要模仿各类人物,模仿他们的口音、语调、神态和动作等。“相声”的“相”便是众生之相,“声”则是万物之声,所谓“无所不学,皆相其声”,这门功夫如果练得好,可以不让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水平。在过去,“学”还包括另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就是学京剧和其它舞台剧种,从功架到唱腔都要学,以便运用到相声中去。这是因为第一代祖师“穷不怕”与京剧有很深的渊源,而且作为当时最热门的艺术,模仿它容易引起共鸣以取悦观众。所以学京剧成为过去考验相声演员基本功的试金石,唱、念、做、打无所不学,这类段子被称为“腿子活”,表演很吃功夫。后来将模仿京剧的“唱念”功夫归到了唱功里。相声是什么流行学什么,现在流行通俗歌曲,相声中自然就少不了这方面的“学”。所以学是包罗万象的,追求惟妙惟肖的效果。有个传统老段子《哭的艺术》,需要演员模仿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伤心的样子,要求有哭相而无哭声,一些老艺人如田立禾演出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学”的功夫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逗”指的是逗笑的能力,这是相声有别于其它舞台艺术的根本。说得再好、学得再像,如果不逗笑则表演完全失败,不能称其为相声。现在的年轻演员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就是缺乏逗笑的功力。逗的要点讲究的是“不是包袱在逗观众,而是演员在逗观众”,这一点年轻演员容易忽视。同样的包袱,不同的人使出来效果就不同。包袱要甩得响,需要掌握其火候,与当时的语气、表情、动作甚至声音大小都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一门逗笑的功夫,需要一定的幽默天赋,更需要长期的演出实践才能把握,否则再好的包袱也是白搭。相反,若是逗笑功夫深厚,不是包袱的地方也可能引发观众的笑声。这方面马三立的冷面逗哏堪称经典,马季、姜昆师徒,在逗笑功夫上也有独到之处。 
    “唱”在过去的相声行里,指的是唱太平歌词,这与当时摞地卖艺有关。后来将快板、快书、数来宝的表演也称为“唱”,而不是“说”。现在的分类有了一些改变,太平歌词在相声中已属罕见,取而代之的是唱戏或者唱歌,这是分流了一些“学”的学唱项目。以唱为主的段子被称为“柳”活,“柳”在过去是戏曲行当的别称。唱功在相声基本功中不是必须的,所以排在最后。通过对段子的挑选和回避,演员完全可以做到藏拙不露,有了说、学、逗的功底,便能表演相声。当然五音不全也不行,至少要唱出点意思来,让观众能听个大概齐。正因为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果在唱上下功夫,演员便可以独辟蹊径,出类拔萃。侯宝林、刘文亨的唱功在相声界是很少见的,后来的演员中以笑林的嗓子条件最好,经常会一展歌喉。马三立便很少唱,他自谦为藏拙。如果拿国画来比喻,马三立的唱是大写意的泼墨,侯宝林的唱则是毫纤毕现的工笔。但唱是为相声主体服务的,不能因为追求唱的效果而忽略了前三项“说学逗”,否则便不是相声了,这也是年轻演员需要注意的问题。


    IP属地:陕西3楼2007-05-02 06:19
    回复
      2025-05-11 19:28:57
      广告
      有的演员虽然是众人皆知的多年师生关系,但要想正式归门成师徒,还要行过拜师礼才行。 

      第二节 拜师礼 

      前文提过,相声界师徒关系有拜门关系还有授业关系。拜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弟子师满要登台举行拜师礼,其实是谢师礼;另一种则是外来弟子带艺投师,以前曾经有过授业师傅或者自学、家学成材,只为有个登台演出的许可,一般一年内即可出师。授业便是师傅从头教起,从基本功开始练,说学逗唱、身段、表情、使相的训练,过去练不好了还会挨打。授业出师最少三年,还有更长的。无论哪种拜师,都要有引(介绍人)、保(证明人)和代(授业)三位师傅。收徒的时候要有仪式,行拜师礼,请行内人士出席,意即:此人今日起拜于我门下为弟子,将来在行内走动还望大家多照应。仪式后一般还要设酒宴款待,一般拜授业师的酒宴规模较小,拜门的宴请活动规模较大,算是谢师礼,行内称为“摆知”。盖因过去相声艺人收入低下,且颠沛流离没有准地方,加之授业与拜门未必是一个师傅,所以拜师礼与摆知宴先后都能举行的情况不多,慢慢便不再细分,统视作拜师礼,统称为摆知。不管怎样,总要有个拜师或者谢师的仪式,其师徒关系才能被相声圈承认,这个规矩别的行业也有。当初侯宝林的京剧师父阎泽甫迁居外地,临行前跟天桥的云里飞说“我这个徒弟还未满师”,结果使侯宝林几乎无法在天桥立足,哪个戏班也不敢用他,迫得他后来改拜“大面包”朱阔泉为师说了相声。 
      拜师礼的仪式比较隆重,有圈内名角儿作司仪,过去还要请掌门人(一般为掌门师兄,也有请师傅的)出来训话,要上拜师茶,三磕头,给祖师爷上香,发誓守行规,尊敬师长等,基本是过去江湖道门中的一套。拜师后师傅还会按辈论字为弟子取艺名,也有的直接延用弟子的本名。另外需要签一份契约,言明各自的责权利,比如学艺时师傅负责弟子的衣食住行,师满后弟子要将多长时间的演出报酬(一般为一年)作为谢师报答等。这个规矩不独相声行,连职业围棋界都有,李昌镐拜曹薰铉为师成为入室弟子时,便有此约定。不过相声行里更严酷一些,弟子拜师后基本上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如同卖身契,甚至契约中会写有“如有欺师灭祖行为,打死勿论”等字样,苏文茂拜小蘑菇为师时就有这一条,后被师傅抹去。如果中途辍学(俗称“逃徒”),则需要加倍赔偿培养费。一些老艺人比如高凤山,在天桥作学徒说数来宝时不堪忍受虐待,便有过逃徒经历,结果在行内辗转、受尽欺负,后来拜高德亮为师改行说了相声。由以上可以看出,过去相声行收徒除了传承技艺以外,也是穷艺人创收的方法,授业算是一种投入,徒弟可以搭把手帮忙演出挣钱,如果出色,出师后头一两年的收入交给师傅,会是一笔不小的进账。所以过去有些名师更愿意收带艺投师的弟子,一年即可出师,便有收入孝敬。这些拜师之外的约定,解放后都已取消。 

      拜师归门后,艺人便各自有了门户,排了辈份。一些著名的相声演员,尤其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就算经常搭档成为挚友,公开场合依然有个辈分区别。谁是师兄谁是师弟,哪位是师叔,甚至该叫师爷的时候也马虎不得。王凤山是宝字辈的艺人,与马三立虽然是晚年的搭裆,但要管马叫“三叔”;侯宝林与马三立合影时,总是马坐在前面,侯立在身后,执的是晚辈礼,虽然二人只差四岁且声名相若,以表对前辈的尊敬。 


      第三节 著名相声演员的师承 

      虽然拜师的行规使得相声家谱容易提纲挈领,但一百五十多年来相声演员杂若星辰,大部分都不为人知。笔者从众多的演员师承资料中,摘列出一些著名相声演员的师承关系,也好让大家对师承有个初步的了解。 
      虽然张三禄是最早的相声艺人,但仍尊朱绍文为祖师爷,所以本文称朱绍文师兄弟三人为第一代相声艺人,依此类推,这与一些相声宗谱不同,但师承关系未变。其中所载皆为曾活跃一时的著名人物,或者与其有师承关系的关键艺人,他们的详细情况请参见《史话》一文。所举每代弟子不及十一,其它艺人不便一一赘举。


      IP属地:陕西6楼2007-05-02 06:20
      回复
        以上转自 居庸轩吧


        IP属地:陕西7楼2007-05-02 06:22
        回复
          发这么多贴,厉害


          IP属地:天津8楼2007-05-02 2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