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别人的风景吧 关注:47贴子:11,421
如果说现在还能有个什么偶像的话。



IP属地:陕西1楼2012-11-02 19:59回复
    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 文学家
    于我是多么浪漫的事 又能一生投入在建筑学事业中 又擅长文字


    IP属地:陕西2楼2012-11-02 20: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刚大一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去找林徽因相关的书来看 其实从前早有所闻 褒贬不一 可是我喜欢她 打心眼里喜欢 羡慕她的才华 尤其是命运把我也投身在建筑学中 她就像遥不可及的标杆 在自己惰性成习惯的时候 想起她便是鞭策 她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了 吾辈唯有惶恐不已
      


      IP属地:陕西3楼2012-11-02 20:07
      回复
        本来想好好写一段的 可是突然对自己拙劣的文笔胆怯了 怕出了东施效颦的丑 所以还是容我复制粘贴吧 写写看了百科之后的观后感还算比较从容


        IP属地:陕西4楼2012-11-02 20:12
        回复
          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汉族。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IP属地:陕西5楼2012-11-02 20:15
          回复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 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IP属地:陕西6楼2012-11-02 20:17
            回复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
              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照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 - 这段里面提到的都是当初学中国建筑史的时候猛背过的 想起来就。。。


              IP属地:陕西7楼2012-11-02 20:18
              回复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IP属地:陕西8楼2012-11-02 20:1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IP属地:陕西9楼2012-11-02 20:19
                  回复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黑洞里。在妇女解放这条路上,20世纪中国妇女先觉者中,相当多的人以与新文学共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从而让我们见识到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IP属地:陕西10楼2012-11-02 20:21
                    回复
                      我怎会有这么多羡煞旁人的辞藻来形容你
                      三十年代金岳霖曾题“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赠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冰心提起林徽因,开口就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在众多的赞誉中,颇值得回味的是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与美丽相辅相成的,自然是她过人的才气。文洁若为林徽因的美而惊叹之馀,毫不掩饰对她才华的钦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IP属地:陕西11楼2012-11-02 20:23
                      回复
                        我真的真的不想去想那些贬低这一生错乱感情的林徽因的人 年少时的心动 不受掌控的崇拜 挥霍所有的矜持 爱永远都是让人迷失自己的东西 只是她能很好的看清自己 只是徐志摩过分浪漫的诗人情怀让自己失去太多了 甚至是生命 我不知道他坠机时的心情 或许他本就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 坦然面对最后的黑暗的人 或许她后来的执念 索要日记或是见他遗孀与遗孤此等让人摸不清头脑的事也是她怀念的方式 像黑暗中的火种 没有燃烧起来 只是为了一瞬光明 爱或不爱 生时未说 死去亦缄默不语 又何必深究那么多
                        


                        IP属地:陕西13楼2012-11-02 20:36
                        回复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IP属地:陕西14楼2012-11-02 20:51
                          回复
                            关于她选择的归宿
                            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IP属地:陕西15楼2012-11-02 20:5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关于梁思成甚至课本上的描述更多 也是建筑界的一个传奇性的人物 老师甚至要求我们背他的生平 两小无猜 他与林徽因 有时我甚至错觉她是为了道义才选择他为此生的归宿
                              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的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这段话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在阅读或者其他杂志中见过 总觉得有时爱情上升到亲情的时候 爱不爱都不重要了 要的是相知相伴的习惯 尤其又是这样一位志同道合的人 何以拟出理由拒绝 两个人在一起一辈子 为建筑学创造了无数瑰宝 或许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道义也是她的伟大之处
                              


                              IP属地:陕西16楼2012-11-02 21: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