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从来不是像‘umbrella’那首歌开始唱的那样,是个“好女孩变坏啦”的故事,而是一个在生活徒然失去重心之后,重新寻找那把可以遮风避雨的大伞,重新找寻生活意义的故事。对主人公之一,问题少女克里斯塔尔来说,她本来以为可以永远站在巴里•菲尔布拉泽的大伞下得到庇护,可是,随着故事开篇,巴里的猝死,结束了这一切。
巴里的死,掀开了原本安静平和的帕格镇不为人知的种种内幕。在复杂的人性面前,巴里像是硕果仅存的圣人像,可是,这也难保是居民们的又一次道德美化,参考罗比死后他们的反应就知道了。巴里是维系富人区帕格镇和贫民区丛地之间的脆弱的连接线,随着他的死,结束了这微妙的平衡,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这个偶发空缺,想要占据这个举足轻重的教区议会席位,很多竞选人和他们的支持者认为,这关系到帕格镇的未来,这个人的当选将决定丛地未来的划归,以及一些社会保障机构——例如说戒毒所能否正常运行。随着竞选的到来,各种不堪的秘密也将一一浮上水面,这一刻,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有人把罗琳在这本书里的写作方式和狄更斯相提并论,窃以为,罗琳更近了一步。书中林林总总塑造了接近二十个主要人物,罕见脸谱化的平面人物(有几个配角因为篇幅和角色所限性格比较单一)。故事里更没有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对立,道貌岸然的人物也有真情流露的一面,柔弱无助的人物也有性格缺陷的一面,罗琳着力要展现的,是真正的人性,人性复杂变幻,内心纠葛的一面,故事里,每个人的灵魂都不是纯白或纯黑的,都有白中之黑和黑中之白,真实的人生便是如此,鲜有纯粹的颜色,不过是一片迷糊的灰色地带,随着外界的触发条件展现出不同的颜色。
每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中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健康、心理、家暴、叛逆、出轨……五花八门,只不过都被拉下的窗帘掩盖在幸福的表象之下。从这个角度来看,洋洋自得的帕格镇居民和他们所鄙视的丛地“那些人”之间并无太多的区别,只不过丛地的人们的悲剧是被活生生的扒开了给人看,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平衡。而那帮以体面人自居的绅士们还要一点点的摧毁他们重回生活正轨的希望,把他们视为有害的“垃圾”。
没有人关注过“垃圾们”的生活,就像特莉回忆的,有几个对她很好的社工,可是六点之后,她们都按时下班回家,再次离开她的生活。因此她和克里斯塔尔早就习惯了被人抛下,习惯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