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入佛位,遂后普度众生,开启佛教。佛教,可以称为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法界无明众生指点方向的教育。在佛陀教育众生期间,他针对不同之人的根器,传下八万四千法门,然而众多修行者不知所以然,执著在其中某一种法门,便造成了今日佛教派别林立的局面。
数年前,本人不经意走入佛陀的道场,坐禅数日,对人生有了深刻的领悟。今日不材,在对佛陀的崇敬之余,特来总结佛教的意义所在。个人认为,佛教在度人之时,主要是在详述三个方向的问题:1,离苦之道;2,开智慧之道;3,信仰之道。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离苦之道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之后,传法之初,便是教导众人离苦之道。他用“苦集灭道”的四圣谛,系统的论述了从认识苦到入大道之法。当然,有一定实修实证根基的人,听到这套由浅入深的理论即可当下了悟大道本来,增强解脱自在的信愿。但绝大多数不明所以然的众生,却执迷在了这些文字之中。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经历生老病死等等苦谛,如何能够真正离苦?上述理论对无实修实证的人来言,就不太容易理解,所以佛陀在传法后期,就紧紧围绕一个“心”去解释离苦与解脱之道。
在世间的众生,每日都有各自的生活,是什么支配我们日常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呢?其时凡此种种,全是出于我们对境之时内心产生的念头,接而引起这些行为。倘若我们能够在念头产生之初,立刻明了觉知,就有可能改变遇境时的结果。诚然,心念,是苦产生的原因;觉到心念,是离苦的根本。
佛陀针对不同根性众生的执迷程度,传下八万四千修行法门,使其能够增强定力,明觉心念,降服烦恼。在这些修行之法中,以目前南传佛教的禅修对根治烦恼较好。原因在于:“南传佛教的禅修是用清净心为前提,以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为主,以观呼吸之类内心宁静之法为辅。当修行者身心内外完全空明,便可把心中的念头明了觉知且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