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吧 关注:28,085贴子:348,369

【还我本来面目】[美]赛安慈 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熊
本书收集自互联网,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
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1楼2012-10-30 14:15回复
    ------章节内容开始-------
    正文 献给天性敏感的人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2-27 9:15:19 本章字数:439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推荐
    读完这本书,你不但能够更了解自己,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有更多的理解,同时也能对自己的性格做一番全面的了解和接纳。
    这是一本疗愈人心的书,因为它也阐释了我们童年时候的遭遇是如何形成我们今日的创伤和痛苦,进而教导我们如何去因应和面对。
    这是本书作者吴至青老师和赛安慈老师多年教学和自己体会出来的心血结晶,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国际知名导演 李安 推荐
    有机会接受老友至青及安慈的疗愈帮助,受到很多的慰藉与启发。我这做电影的累业厚重,想跳出色相界谈何容易!深深敬服他们二人对性灵及存在本体的究竟追求,更高兴他们把这些可爱可贵的经验及智慧,分析整理出来嘉惠众生。
    台湾《商业周刊》发行人 金惟纯 推荐
    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读、一读再读的书。如果用一种重新认识自己的心境读,你的人生可能从此不一样。


    2楼2012-10-30 14:16
    回复
      2025-07-14 22:24:21
      广告
      正文 内容简介
      我们必须先体会到:
      我们现在所认定的「我」,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我」。
      我们其实比可见的形体要大很多。
      如何将意识从肉体次元拓展到能量体次元、意念体次元,并触及自性本体次元,本书揭示的宇宙真相,将引领您回返条灵性之路。
      人从投胎入人体、到呱呱落地,到年纪稍长学习做父母亲心中的好孩子,到入学努力做好学生,到脱离父母进入社会学习做好公民,人的一生可以说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为了能适应社会环境,应付生活不断遭受的挑战和威胁,我们不停地调整自己,我们的本性也不断地被扭曲,渐渐的,在这个扭曲本性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另一个「我」。现在我们认知的「我」,事实上是经过了一个遗忘的过程所形成的另一个我,和最初来到这世界上的我,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自我疗愈」就是重新寻回自性本体的过程。
      首先要了解的是:人不只是单一肉体的存在,人是一个多层次元的互动系统,人的多重能量存有包括了——肉体、能量体、意念体和自性本体四个次元。以这样的眼光为基础,来看我们人类身体功能的运作,才可能再进一步往下谈疗愈,因为疗愈不是只发生于肉体的层次,疗愈必须是在多层能量次元体系才能发生。
      在了解人类四个层次的次元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发生疾病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疗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到自己不是一个寻找灵体的肉身,而是一个存在于肉身的灵体之后,我们会对于以往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经历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帮助读者清楚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和责任。


      3楼2012-10-30 14:16
      回复
        正文 作者介绍
        赛安慈博士 (Anthony Sainz )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社工研究所教授,他身世传奇,是全美极少数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获得博士学位的大学教授。在美国首创并研发“灵性与疗愈学”。
        吴至青博士 (Chin-Ching Wu )知名美籍华裔疗愈师,纽约大学语言病理学博士。
        赛安慈博士和吴至青博士十年间为数以千计的人实施疗愈,包括国际范围内的多位名人。
        吴至青博士
        祖籍广东恩平,生于台湾高雄,毕业于台北市金华女中、北一女中、政大新闻系,曾任《大华晚报》记者、《仕女杂志》编辑,1980年代受聘于新加坡广播电视台任职新闻主播,两年后转赴美国求学,先后就读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 CUNY)硕士班及私立纽约大学(NYU)博士班,主修语言病理学。目前在纽约的私人诊所执业。
        除了专业语言治疗之外,吴至青博士也是专业疗愈师。她自幼即对身心灵间相互的关联极有兴趣,广泛阅读哲学、心理学和宗教书籍。她和夫婿赛安慈结伴,游学各地20年,钻研能量学理及灵修方法,足迹远及印度及巴西,融会东西方疗愈之道。两人联手培训疗愈人才10多年,在台湾的培训已进行8年,近3年也为“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提供疗愈培训课程。她与赛博士结婚22年,育有一双儿女赛明寰和赛宗寰。
        赛安慈博士简介:
        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社工系研究所,教授“社会研究方法”及他首创并研发的“灵性与疗愈”。
        赛安慈博士生于亚利桑那州印地安保留区,出生一个月父亲即意外死亡,母亲无力抚养,随即被送往墨西哥与母方亲人同住。5岁时被阿姨带回美国、7岁逃家,从此展开长达4年的小流浪汉生涯。11岁时遭**拘捕送上少年法庭,经法官判决将他送至乡间一对农人夫妇的寄养家庭。16岁时离开寄养家庭自食其力。21岁在一位慈悲的教育家协助下,开始学习读书写字,3年后获高中同等学历文凭,此后读书成了他的最爱。29岁是他人生另一转折点。由于他特殊的背景和经历(包括移民、乞讨、出入寄养家庭、少年法庭的经验),被圣荷西州立大学社区研究所硕士班聘为讲师。由于工作上表现优异,两年后在无大学文凭的情况下获准进入该硕士班就读,之后以全A的成绩毕业,毕业时荣获荣誉奖章。后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网罗,以全额奖学金资助他念博士学位,主修社会研究。
        过去这20年来他和妻子吴至青结伴游学各地,试图找回真实的自我,重申本自俱足的精华力量。在众多名师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两位导师,一为升华呼吸法的克拉维兹,一为手触疗法的布兰能,这两位导师所代表的两大疗愈系统成为他和吴博士共同主持的疗愈培训课程之基础。
        除了积极培训疗愈专才之外,赛博士也将疗愈带回他的工作岗位,他在学术界大力提倡疗愈学,是首位在美国大学研究所开创有关能量疗愈课程的学者。从1997年起,在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社工系研究所教授“灵性与疗愈”,这是美国第一个疗愈理论与体验同步进行的硕士班课程。赛博士目前除了积极教授硕士班“灵性与疗愈”外,正积极为校方筹建硕士后“全方位疗愈教研中心”。此外,他也在纽约成立私人工作室,为个案进行疗愈工作。


        4楼2012-10-30 14:17
        回复
          正文 我的疗愈奇缘
          推荐序2
          台湾《商业周刊》发行人金惟纯
          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读、一读再读的书。如果用一种重新认识自己的心境读,你的人生可能从此不一样。
          这本书里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我曾经似懂非懂、深为着迷,却又弄不明白的。我其实很乐意做一个忠实读者,却完全没资格为本书写序,所以必须先交代因缘来由。
          本书的两位作者,至青是我的前妻,安慈是至青如今的配偶,也因此成为我的挚友。他们在六年前由美国返台与我重逢后,不只一次替我进行疗愈。我很愿意在此分享这种奇妙的经验。
          第一次的疗愈,是我印象最深的。至青和安慈用呼吸法开始导入,结合手触、音乐和语言引导,大约不到十分钟,我就进入“状况”。记得在过程中,我曾像小孩般地大哭,仿佛回到了童年,被压抑的深藏的创痛哀伤倾巢而出,一切包袱全都放下,然后进入难以形容的平静、开怀状态中,身体消失了,只剩下意识,沐浴在无尽喜乐的光环中,有如置身天堂……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依稀听到至青和安慈的对话,他们笑着讨论我好像不想“回来”,要不要把我叫“回来”等等。我当时的确是很不情愿“回来”的。
          他们终于把我叫“回来”以后,安慈对我进行“辅导”。他问我,记不记得大哭之前是什么状况?我说,当时至青如天籁般的歌声在耳边低吟,让我觉得像是受了委屈的孩子,在充满慈爱、包容的关怀里,可以放肆地宣泄。而这样的感觉,即使是童年也不曾有过的。我当时也忆起,自己曾经拥有如此的美好,却因不知珍惜而感伤。安慈用充满理解的眼神看着我,说他完全明白。
          从此我就缠上了他们。每回见面,他们总在百忙中抽空给我疗愈。每次的体验,都完全不同,在过程中显现出不同的“自我”,宣泄出不一样形态的深层压抑,但都感受到被抚慰、移除后的无比舒畅。他们告诉我,因为每回疗愈的“主题”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移除的创伤和疗愈的效果也不一样。
          我对他们的“特异功能”,当然充满好奇。不断追问下,他们述说了十余年来“求道”的经历,其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传奇,对我来说,简直就像哈利•波特的真实成人版。于是我鼓励他们出书,并为他们介绍了在这领域最棒的出版社。历时五年,如今终于成书。
          当然,这本书走的不是“哈利•波特”路线,而更像是一本自我疗愈的教科书、实验报告和操作手册。它是至青和安慈十余年来投身求道、自疗疗人总成果的浓缩精华。
          读完这本书,我十分震惊,原来在追寻人类“本来面目”这件事上,早已不再分东方和西方,不再分传统和现代,不再分科学和宗教,不再分理论和实践……融合发展出如此惊人的成果。这本书对于人类千万年来不断提出的疑惑,给出了这么清晰而完整的答案;对于解除疑惑的途径,提供了这么明确而有效的方法。
          无怪乎,我自己过去在这方面也读了一些书,跑了若干道场,见了不少师父,甚至也坚持打坐过一段时间,却从未如此深入地瞥见“真实自我”和“自性本体”。至青和安慈却只花了40分钟,就轻易做到了。因为他们完全不拘泥于任何学科、宗派或传统,也不在意别人的质疑或批评,所以才不死守一隅、画地自限。
          有关“了解自己”这件事,我原本自认是有心得的,青年时代曾经下过一番工夫,也觉得颇有收获。年事渐长后,我注意到周围的朋友们,在人生成就和境界上,差距愈来愈大。我常思索,关键因素究竟何在?最后得到的答案是:了解自己与否,决定了每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在世事浮沉中,偶尔停下来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究竟在追求什么?但大多数人也像我一样,在偶有所感之后,又回到了世事浮沉中。或者,寻寻觅觅一阵子,不得其门而入,只好放弃,回到自以为熟悉安逸,却不免自欺、自蔽的轨道中。
          但至青和安慈不一样。他们在历尽辛苦,终于专业有成、家庭安顿后,毅然献身求道,十余年锲而不舍。这番来历,正是本书最珍贵难得之处。正因为他们在这领域并非“科班出身”,正因为他们不惑之年才起步,所以才能以最无挂碍、最务实、最直接的方式去追求、去实践。因为他们并不自居为大师,所以才能撷取、融合各路大师们的精华,收为己用,贡献诸人。
          也因此,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体验、实践的,也如两位作者所为一般。有幸能读这本书的人,可能也和我一样,生生世世与至青、安慈有缘,在“人生蓝图”里注定有此一遭。这本书是他们“找到自己”的成果,也一定能帮大家一起找到“本来面目”。
          


          7楼2012-10-30 14:18
          回复
            正文 信任自己内在的能耐
            推荐序3
            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总监陈丽云教授
            我深信于人内在的潜能和美善。往往要在经历苦难时,我们才懂得学习探索自我的心灵,发掘生命的智慧。多年来一直在香港推动以“身心灵”模式,支援长期病患者及癌症病人,让我深深感受到如书中所述:“身心灵”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治疗”和“疗愈”的分别。
            过去工作中一个又一个的真实个案,见证着病人如何超越身体的疼痛和疾病,继而透过探索心灵和灵性的部分,学习接纳自我和欣赏生命。越来越多研究文献亦指出,经历灾难后,人们往往会体验所谓“灾难后的成长”,当中包括对个人层面、关系层面和灵性层面上的正面改变。这正好说明了肉体或外在环境的伤害和痛苦并不窒碍自我心灵的探索,反而更会激发起内在潜能的发挥,真正起动“疗愈”的旅程。
            因此,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身体,信任自己内在的能耐,它们将带领你认识生命,经历苦难,并疗愈自己。


            8楼2012-10-30 14:19
            回复
              正文 疗愈这回事——我的探索历程(2)
              说来也真好笑,我们自称疗愈师,做了十多年的疗愈工作,但疗愈却不是我们的“正业”,安慈的正业是在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社工研究所(Hunter College,CUNY)任教,我的正业是语言病理师(Speech Pathologist,或称语言治疗师),从纽约大学(NYU)博士班毕业后就一直在纽约执业,从事治疗儿童语言问题的工作。儿童语言问题五花八门、范围广阔,从自闭症、过动症、精神散漫症、学习障碍症、脑性麻痹症,到吞咽不能症、幼儿厌食症等。我的小病人从3个月到13岁都有。我天生爱孩子,做起儿童语言治疗,就像如鱼得水,不亦快哉。从事这行的人少,能用华语(广东话、国语)治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好处是我成了天之骄女,坏处是从早忙到晚,小病人多得应付不过来,爱我的朋友常抱怨:“正业让你忙不完,怎的又搞出个疗愈做副业,把自己累成这样!”
              正业累,副业也累,但我正副业一起做了十多年却乐此不疲,毕竟两样都是我的梦想,是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是我投生到世间所带来的两项任务,是我为什么来人间的原因之一。
              “我为什么来?”是我从小就有的疑问,从来没人能回答,也许正因为没人能回答,在潜意识里就成了推动我走上疗愈这条路的内在力量。因此,从小就对任何涉及心灵世界或“我是谁”“我为什么来”的书和说法有着浓厚的兴趣。走到后来也才发现,只有当自己走上了这条自我疗愈的回头路,答案才一日一点地向我揭示。
              从小就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我似乎还有另一个“家”。小时候说不出感觉,但我知道我曾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儿时相片里的我,总是歪着头,凝视着远方,好像在等“什么”,有一天这“什么”会来接我,把我从这个世界带走。我的父母非常疼爱我,却无法消除我内心的“孤儿情结”,也无法建立我对人间的归属感,小小心灵常感觉孤单,对人也怀有许多恐惧感。
              然而,另一方面,我似乎也隐约知道,我之所以投生人间是有任务的,因为除了这肉身之外,我身边还有“别人”,或者说我还有别的自己(有时不只一个),“他”或“他们”有时教我一些事情,向我说法,或给我一些灵感,“他们”和我沟通的方式有时是内在言语,有时是内在音乐,有时是影像,有时不言不语也无影像,但我总能感觉“他”或“他们”的存在。
              童年的我虽对人间无归属感,但却又有强烈的“任务感”,很喜欢帮助别人,在家帮助妈妈照顾两个妹妹,做各种家事,上学连续两年得了幼儿园模范生荣誉状,大人总称赞我“又乖、又懂事、又会做事”。小时候的我不仅爱帮人,也爱听人帮人的事迹,那时家里没有电视也不听收音机,我最大的娱乐就是听大人们讲故事,爸妈和叔伯们有时会说些古典文学如《水浒传》之类的英雄故事给我们听,只记得自己对那些有能力去帮助他人的人特别羡慕,也特别尊敬对人类生命有贡献之人,小小心灵里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和故事的主角一样,帮助很多很多人。
              


              10楼2012-10-30 14:20
              回复
                正文 疗愈这回事——我的探索历程(3)
                然而,真正走上疗愈的机缘,却是在20年前刚在纽约大学念博士班时。那年,几次在校园餐厅见到有些人在饭前将两手平伸于食物之上,终于忍不住好奇问他们在做什么,说是测食物的能量。怎么食物也有能量?还能用双手测量?真是好玩极了。(后来才知道,在护理界极有影响力的一派疗愈法——治疗手触(Therapeutic Touch)的创始人多萝乐丝•克雅格〔Dolores Kriager〕和多拉•凡•格尔德•昆兹〔Dora van Gelder Kunz〕,两人都在纽约大学任教,纽约大学可说是这派疗愈的大本营。)
                当时不顾工作、课业、家务三头繁重(白天上全职班,晚上读博士班,又刚生了女儿需照管),当天就跑到学校附近一家有机食品超级市场的附属书店,一口气买下10多本谈能量、气轮及疗愈的书。那时对这方面的知识真是如饥似渴、欲罢不能,即使忙得没时间睡觉,也硬挤出时间来看疗愈方面的书,当时立下心愿,希望有一天能旅行各地参访名家,向疗愈前辈和大师们多多学习。
                这心愿终于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得以完成,往后有10多年的时间,我和安慈在工作之余,到处旅行学习。
                我们接受的训练课程有深有浅、有长有短,短则从五六天到两三个月,长则从一年到三年,最长的首推布兰能疗愈大学(Barbara Brennan School of Healing, BBSH)整整四年。朋友们常笑我们是两个“空中疯人”,明明有了博士学位,还坐飞机去学什么?最早的十年,我们这两个“空中疯人”每年平均远行至少11次。
                这十多年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我同时也处理了从前不愿面对的负面情绪,包括恐惧、怨恨、羞惭、罪恶感、优越感。我将自己从自责、自贬、自罚、自傲的牢笼中释放出来,因之较能宽恕自己,也因此能宽恕别人。我感觉自己更能爱,也能接受别人的爱,我感觉自己的生命的各层面更趋和谐,与属灵的世界更能契合。
                这本书代表了我们两人“自我疗愈”的过程,除了记录这10多年我们在灵性治疗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更记录了许多疗愈大师传授的宝贵知识,期望有缘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在灵性的旅途更上一层楼。


                11楼2012-10-30 14:21
                回复
                  2025-07-14 22:18:21
                  广告
                  正文 疗愈就是找回自我的过程(1)
                  前言2 作者赛安慈博士
                  赛安慈博士简介:
                  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社工系研究所,教授“社会研究方法”及他首创并研发的“灵性与疗愈”。
                  赛安慈博士生于亚利桑那州印地安保留区,出生一个月父亲即意外死亡,母亲无力抚养,随即被送往墨西哥与母方亲人同住。5岁时被阿姨带回美国、7岁逃家,从此展开长达4年的小流浪汉生涯。11岁时遭**拘捕送上少年法庭,经法官判决将他送至乡间一对农人夫妇的寄养家庭。16岁时离开寄养家庭自食其力。21岁在一位慈悲的教育家协助下,开始学习读书写字,3年后获高中同等学历文凭,此后读书成了他的最爱。29岁是他人生另一转折点。由于他特殊的背景和经历(包括移民、乞讨、出入寄养家庭、少年法庭的经验),被圣荷西州立大学社区研究所硕士班聘为讲师。由于工作上表现优异,两年后在无大学文凭的情况下获准进入该硕士班就读,之后以全A的成绩毕业,毕业时荣获荣誉奖章。后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网罗,以全额奖学金资助他念博士学位,主修社会研究。
                  过去这20年来他和妻子吴至青结伴游学各地,试图找回真实的自我,重申本自俱足的精华力量。在众多名师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两位导师,一为升华呼吸法的克拉维兹,一为手触疗法的布兰能,这两位导师所代表的两大疗愈系统成为他和吴博士共同主持的疗愈培训课程之基础。
                  除了积极培训疗愈专才之外,赛博士也将疗愈带回他的工作岗位,他在学术界大力提倡疗愈学,是首位在美国大学研究所开创有关能量疗愈课程的学者。从1997年起,在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社工系研究所教授“灵性与疗愈”,这是美国第一个疗愈理论与体验同步进行的硕士班课程。赛博士目前除了积极教授硕士班“灵性与疗愈”外,正积极为校方筹建硕士后“全方位疗愈教研中心”。此外,他也在纽约成立私人工作室,为个案进行疗愈工作。
                  走上“自我疗愈”去追寻自性本体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我是谁”,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在探讨这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我们现在所认定的“我”,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我”。
                  人从呱呱坠地,到年纪稍长学习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到入学努力做好学生,到脱离父母进入社会学习做好公民,人的一生可以说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为了能适应社会环境,应付生活中不断的挑战和威胁,我们不停地调整自己,我们也不断地扭曲本性,渐渐地,在这个扭曲本性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另一个“我”。现在我们认知的“我”,事实上是经过一个遗忘的过程所形成的另一个“我”,和最初来到这世界上的“我”,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12楼2012-10-30 14:21
                  回复
                    正文 疗愈就是找回自我的过程(2)
                    和大部分读者一样,我们两人也曾经误以为,那个经过社会化而被扭曲的“我”,是真正的我。很幸运的是,我们在过去近乎20年中,从许许多多疗愈大师和前辈那里,得到许许多多的宝贵知识,加上我们为数千人做疗愈的体会,使我们能够透过各种疗法,逐渐找回自我,而这些知识和体会,我们都将在书中和读者分享。
                    在和读者分享找寻自我的过程之前,我们必须强调两个很重要的观念。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牛顿的物理学眼光来看,所谓“奇迹”是一般常理所不能解释,或不能以人类线性式的因果关系去解释的现象。事实上,奇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奇迹也不是只在遭逢厄运时来自上天的恩赐,当你走上这条自我疗愈之路,意识渐次提高之时,奇迹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自然现象。不但如此,奇迹还和意识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意识提升得越高,奇迹发生得越频繁。
                    其次,我们要知道,爱是驱逐恐惧的魔法棒。当我们内心产生恐惧时,是可透过以爱为基础的方式获得疗愈,也就是说,当爱来临时,恐惧就会离开,恐惧一离开,伤痛的疗愈过程也会随之展开。此时我们可再透过一些疗愈方法来疗愈自己,简单的方法如静坐、呼吸、能量疗法、手触疗法,都可以用来疗愈我们的身体。
                    然而,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是以超越现代医学、宗教和心理学框架的眼光,来看人类身体的疾病和健康。换句话说,读者必须先了解,人不只是单一肉体的存在,人是一个多层能量体或多层次元的互动系统,以这样的眼光为基础来看我们人类身体的运作,才可能进一步往下谈疗愈,因为疗愈不是只发生于肉体层次,疗愈必须是在多层能量次元体系才能发生。
                    我们在书里,除了提供我们在灵性治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外,也会借用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量子物理学(quantum physics)的学说来为读者解释,我们两人是如何去除本身障碍,来拥抱人的多重能量存有;包括肉体、能量体、意念体和自性本体四个次元。
                    对于这四个次元和灵性疗愈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本书参考许多前辈的理论和意见,但最主要的则是来自如芭芭拉•布兰能、伊娃•皮拉卡斯、西方宗教领域流传的“奇迹课程”(A Course in Miracles)、佛家的经典、源自古埃及和希腊的“秘传哲理”(Kybalion),近代超个人心理学家如肯•韦尔伯(Ken Wilber)以及其他诸多此处不及详载的大师之理论基础。
                    如果读者一开始对于四个次元的存有有基本的认识,就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后半部分。在了解人类四个层次的次元之后,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相同的悲剧会不断地发生在我们自己和所爱的人身上。更重要的是,当我们了解到自己不是一个寻找灵体的肉身,而是一个存在于肉身的灵体之后,我们会对于以往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经历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这可帮助读者清楚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和责任。
                    我们建议读者将眼光放在一个由好奇的询问、客观的观察、当下的体验所组成的三角境界,同时以包容的态度来阅读本书的内容。祝福各位走向寻回自性本体的道路。
                    


                    13楼2012-10-30 14:22
                    回复
                      正文 疗愈——先从物理学出发
                      第一章
                      用“顶天立地”来形容人类的处境是最恰当不过了。人同时存在于两种不同的世界,头上顶着高层次的灵性世界,脚下踏着物质化的实体世界,人既有肉体也是灵体。乍听之下灵与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念,但灵性和肉体并非毫不相干,因为物质即能量,有形无形皆是不断振动的能量,两者的分别在于振动频率不同,因而产生不同意识或形式的不同物质。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的物质,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识;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物质,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体等等。
                      关于物质即能量(energy,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气”或是物理学上的“振动”),源自古埃及和希腊的“秘传哲理”谈到宇宙七个原理的“振动原理”(principle of vibration)就明白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的,一切都在动,一切都在振动。”而东方圣贤如佛陀,也在2600年前指出,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动组成。近代的科学也印证了能量和物质间的关系,最有名的就是爱因斯坦的E=mc2(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
                      然而,由于人类受限于感官所能触及的三维空间及线性的时间观念,误把实体的、有边界的物质,与连续的、波动的能量场视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前者以牛顿的古典动力学(classical dynamics)为代表,而后者以马克斯威尔(James C. Maxwell)的古典电动力学(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为代表,两者成为19世纪末古典物理学达到巅峰的两大支柱。可是,当科学家再往最微细的次原子领域探索,或向最广阔的宇宙苍穹深究时,却发现在人类感官经验所不及的境地,物质与能量的本质其实是合而为一的。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及相对论,也彻底颠覆了古典物理机械式的时空观。


                      14楼2012-10-30 14:22
                      回复
                        正文 物质和能量的种种特性(1)
                        依近代量子力学的观点,古典物理将波动的能量场与粒子化的物质区分为二的观点并不正
                        确,物质其实是同时具有波动与粒子两种特性。而量子力学的几率特性也否定了古典观点确定性的因果律,粒子在受到观测之前并没有客观而确定的存在,也就是说,透过观测者的眼睛,才会出现有形的形式。
                        科学家的主动观测行为,是确定粒子存在与运动状态的必要条件,这里面就同时有主观与客观的成分,而这一点也促使一些知名物理学家如惠勒(John A. Wheeler)、玻姆(David Bohm)、韦格纳(Eugene Wigner)及心理学家韦伯等,将“讯息”或甚至“意识”引进其关于物质存在的理论中。
                        另一方面,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也否定了古典绝对的时空观。在分析物体的运动时,三维的空间与第四维的时间不可分开来看,没有绝对的惯性坐标系统,光速对所有运动参考坐标系都是相同的数值。爱因斯坦也在相对论里进一步确立了物质与能量的关系(E=mc2)。物质和能量其实是同样东西的两个面向,在特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换,第二次世界大战曼哈顿计划所制造的原子弹及现代的核能发电都印证了这个理论,物质和能量只是以不同的频率振动着,而我们感官所觉知的物质,只是在极小空间中高度浓缩的能量。
                        尽管量子力学在技术应用上极为成功,但其本质的物理诠释至今仍未定论;


                        16楼2012-10-30 14:23
                        回复
                          正文 物质和能量的种种特性(2)
                          针对这点,美国量子物理学家玻姆曾经提出高维的“隐秩序”(implicate order)次元及类似于全息摄影(holographic)的整体理论(Theory of Wholeness),作为量子力学的物理诠释,说明量子如何从所有隐藏的可能态表现出外现的随机事件,也成功地解决贝尔定理与相对论的矛盾。
                          在玻姆的隐秩序理论中,高次元的隐秩序层级是具有所有可能量子态的“能量海”,而我们的三维空间只不过是从隐秩序中特定量子事件所投射或绽放出来的一种呈现(玻姆称为显秩序层级)。玻姆认为隐秩序层级的能量海,由包含所有电磁波频谱的广义的“光”所构成,光在显秩序层级的来回卷缩与绽放(folding and unfolding)中被凝聚或冻结(condensed or frozen),而形成我们三维空间中物质的稳定存在。也就是说:万物皆由能量形成,物质是浓缩凝结的光(光是振动频率极高的能量,我们的灵体即是光)。总而言之,许多量子物理学家将物质分析到最后都发现,物质其实是没有任何形状的,有的只是一些能量的振动。
                          撇开高能物理学及粒子物理学不谈,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量子化学角度来看,我们所看到及摸到的物质,分析到底层,可说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其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则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中性的中子组成,电子在外,围绕着原子核旋转。而原子的质子数不同,组成不同原子序的元素,也就是我们在中学时所学的周期表的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构成大部分固态物理、凝态科学及分子物理学的素材。由于不同元素其电子波函数各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形成不同的电子能态(energy states),而造就其不同的化学性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各个元素皆以其特定的振动频率保持活动,从而产生不同的能量。再进一步将原子、原子核及电子三者的大小作比较。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假设原子是一座足球场,那原子核只不过是一颗棒球大小,而电子是几乎看不到的一个小黑点。由于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数千倍,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换言之,整个足球场其实是空荡荡的,除了一颗棒球以及一些神出鬼没的电子云外,几乎没有什么实体,这就是微观的物质基础。从原子结构可以了解宏观物质的基础是多么的“空”。
                          


                          17楼2012-10-30 14:24
                          回复
                            正文 物质和能量的种种特性(3)
                            不仅对次原子领域的研究有这些结论,就是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Big Bang),也发现我们的宇宙时空是始于太初约一个质子那么大空间的剧烈波动而迅速膨胀冷却所产生的,而在大爆炸初期(即宇宙太初的10-41~10-33秒),由于时间之短与空间之小,能量密度非常高,像个大火球,空间中只有稠密的能量、光子及电磁力,随着之后宇宙不断扩张、温度不断下降,质能也不断产生相变(phase transformation),才渐次产生夸克、质子与中子,并进而与电子稳定结合而成为稳定的氦及氢原子,进而形成我们所谓的物质。从宇宙太初浓密的能量火球,到衍生出现的丰富的宇宙万物,也再一次验证:能量与物质不过是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本质的不同面向罢了。
                            我们之所以认为“物质和能量”或“肉体和灵体”截然不同,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二元(两极)化思考模式。我们所知道的事物,几乎都是来自知识和逻辑,而知识和逻辑形成了思想,思想就成为语言的基础,这种模式使得人类变成二元化的产物,有着二元化的思考方式。因此,在人的世界里有“善”就有“恶”,有“对”自然有“错”,有“好”更是有“坏”,有“快乐”当然也有“痛苦”,一切皆有对立面。事实上,善与恶属同一本质,对错是一样的东西,好坏更无差别,快乐即是痛苦。
                            打个比方,物质和能量像是处于一渐层连续体(continuum)的两极,一极为黑,一极为白,介于两极之间是灰色,而这具有黑白两极特色的灰色,包含着从偏白的灰色渐次发展到偏黑的灰色,这现象正如“秘传哲理”中“两极原理”(Principle of Polarity)所说的:“一切成双,一切皆有两极,一切皆有对立面,相似和相异是一样的,相反的东西其本质也是一样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极端的状况会彼此相遇,所有真理不过是半真理,所有的矛盾也许互相调和。”因此,人的灵体和肉体是同一件事,同属一渐层连续体的两端,正如是与非、善与恶、快乐与痛苦本质并无不同,分别只在于能量振动有所差异。如果以灵学和疗愈学来说,能量振动频率高而且精细的能量,是属于高层次的自性本体,当振动频率降低时,产生的物质就愈粗重(比如人的肉体),肉体在人类的四个次元中是频率最低的。
                            


                            18楼2012-10-30 14:24
                            回复
                              2025-07-14 22:12:21
                              广告
                              正文 为什么人的肉眼看不见灵体?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有灵体的存在,为什么人的肉眼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一般而言,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物质世界,位于前面所谈的连续体的末端,和另一端无形灵性世界相较,这个物质世界比重大、振动低,因此肉体的察觉力非常有限。
                              人类经由眼、耳、鼻、舌、身来感觉。每一种感官,都可以察觉到高高低低不同的频率。
                              例如人的耳朵可听到的频率范围,最高可达到每秒20000赫兹、最低可听到每秒16赫兹。人的眼睛,可以看到某一个范围内的频率,例如当振动频率在500~536兆赫之间时,眼睛
                              就会看到黄色。人的肉眼可以分辨红橙黄绿蓝靛紫,紫色是人类肉眼可以看到颜色的极限。其实,在紫色之上还有振动频率更高的紫外线,在红色之下也有振动频率更低的红外线,但因为振动频率过高或过低,超过人类肉眼可以看到的范围,所以我们看不见。电磁波频谱从交流电的几十赫兹到伽马射线的大于3×1019赫兹,范围非常之大,而人眼可见的光波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段。
                              我们察觉不到的事物,难道就表示它不存在吗?事实上它一直都存在,而且一直存在我们的四周。上面所谈的紫外线或红外线,它不但存在,而且还渗透到人类的肉体之中。在肉体或物质世界之外,存在着振动频率更高的广大世界。如果我们调整自己的能量振动频率,就可以突破限制,接受到广大世界中的信息,而不再只是限制在肉体或物质世界的层次中。
                              世上所有的东西,不论是固体、气体或是液体,不论是有形或无形,都是一种能量的表
                              现。而能量是不灭的,既不能被创造也无法被销毁,这也是经过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人所印证过的事实。然而,科学家还印证了另一事实,那就是“能量是可以转换的”,可以从振频低的一极转换成连续体上振频高的另一极,这一事实对人类来说可是个大好消息,这表示我们是可以经由一些方法来调高我们自己的能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升华成精细轻快、密度小的能量。


                              19楼2012-10-30 14:25
                              回复